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结合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用脊柱内固定系统(TSRH)之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进行固定,该组患者涉及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及旋转的骨盆环变形,归于Tile分型的B类或C类骨盆损伤。11例患者均伴有前环损伤,其中9例予以加压钢板(smith nephew)内固定,余2例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垂直移位完全复位,9例旋转畸形纠正,未发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性并良好地维持了复位的效果.这一混合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及旋转损伤的骨盆环损伤有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复位固定。结果患者骶髂关节均达到解剖复位,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均获随访,时间6~16个月。骶髂关节均获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固定对于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脱位有良好的复位固定作用,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入1枚直径7.2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3例。[结果]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无腰骶部疼痛。[结论]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置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操作简便,损伤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微创技术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治疗.结果 22例均随访,时间4~22个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折不愈合.结论 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均为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有效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MRI图像测量骨盆后环相关参数,为仰卧位S1椎弓根水平骶髂置钉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骶髂关节角度,椎弓根有效长度、直径、高度,及直径7.2 mm螺钉在椎弓根内的活动范围.结果 S1椎弓根有效长度:(74.0±5.4)mm,直径:(14.4±2.3)mm;骶髂关节角度:(29.0±9.1)°.横断位S1椎弓根角度:(28.6±8.0)°,螺钉移动范围:(7.8±3.4)°-(41.6±5.7)°.冠状位S1椎弓根高度:(21.9±2.8)mm,角度:(21.3±4.6)°,螺钉移动范围:(7.6±1.1)°~(31.4±3.8)°.结论 经S1椎弓根置入1枚7.2 mm螺钉较为安全,置人2枚较为困难;向前20~30°,向足端倾斜5~15°,是仰卧位骶髂置钉术的安全途径.  相似文献   

6.
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10具尸体操作的基础上,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14例骨盆后环损伤行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男7例,女7例;年龄28~75岁,平均41.6岁.Tile B型损伤4例,C型损伤10例.患者仰卧位,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以髂前上棘上2 cm与腋后线交点及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为进钉点,若两点距离较大,则在透视下确定最佳进钉点.进钉角度为向前20°~30°角,向尾端倾斜5°~15°.经皮骶髂置入一枚直径7.2 mm空心钛螺钉固定.术后摄骨盆正位、骶骨侧位X线片,并行骶髂关节CT扫描,观察螺钉在S1椎体的位置.结果 14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3个月骨盆骨折均临床愈合.14例共置入15枚空心钛螺钉,未发生与置钉有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无神经损伤、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无骨盆畸形及骶髂部疼痛.Majeed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9%.结论 采用体表双定位法,可提高仰卧位骶髂置钉固定术的安全性;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应用及CT与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CT扫描测量髂骨翼后外侧面至第 1骶椎 (S1)的距离和S1椎弓根宽 ,为临床上经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后骨盆环不稳定提供参考。方法 :对 2 2例中国成人的骨盆标本共 4 4侧骶髂关节进行CT和解剖学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 ,髂骨翼后外侧面的进针点至S1椎弓根中心距离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 ,并对解剖测量值和CT测量值进行比较。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对 11例垂直不稳定后骨盆环骨折进行骶髂螺钉固定。结果 :髂骨翼后外侧面的进针点至椎弓根中心距离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 4 9 5± 4 0mm和 4 9 2± 3 9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 86 9± 4 6mm和 86 4± 4 4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S1椎弓根宽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 2 7 7± 2 0mm和 2 0 7± 2 5mm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临床 11例共 13枚骶髂螺钉均准确置入 ,无骨皮质穿破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CT扫描可准确地推算骶髂螺钉长度 ,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应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02年11月,对13例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患者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的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男10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7.5岁。通过影像学柱查明确13例患者有15侧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按照AO骨盆环损伤方法分型:B型损伤6例.其中B2型4例,B3型2例;C型损伤7例.其中C1型2例,C2型3例,C3型2例。患者麻醉后俯卧位,行闭合或开放复位后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取髂骨翼后侧进钉点,根据S1椎体上缘和骶骨翼走行确定进钉方向。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6个月,平均19.7个月。手术平均时问为70min。13例共置入骶髂拉力螺钉21枚。患者在术后2-3周可持双拐下地行走,3~4个月双下肢可完全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体力劳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和固定,恢复骨盆的稳定性,适用于骶髂关节脱位及骶骨骨折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髂骨内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3例,采用微创后路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良好疗效,为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微创经髂骨的椎弓根钉系统替代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可行性。方法自2009-01-2012-12对17例骨盆骨折后环骨折采用经皮髂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4min,术中透视时间平均15.2s。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末次随访时骨盆结果评分:优秀10例,良好4例,中等2例,差1例。结论微创经髂骨椎弓根钉系统可能是骶髂螺钉固定的一个较好替代方法,因为该技术安全、快捷、稳定,并可取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部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8月至2005年12月,对47例骨盆骶髂结构复合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的拉力螺钉固定方法,后侧跨骶骨的髂-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及骶-髂拉力螺钉加髂: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男31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2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47例患者有60侧骨盆骶髂结构复合损伤。按照AO骨盆环损伤方法分型:B型损伤20例,其中B2型9例,B3型11例;C型损伤27例,其中C1型8例,C2型12例,C3型7例。患者麻醉后取俯卧位,行闭合或开放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固定。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结果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6个月,平均27.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80min。47例共置入骶髂拉力螺钉104枚。患者在术后2~3个月双下肢可完全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体力劳动。仅发生3枚螺钉松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性骨盆后环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和固定,恢复骨盆环的稳定性,适用于骶髂关节脱位及骶骨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6例,均采用ISOLA脊柱后路骨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结果 本组6例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及螺钉松支架、断裂等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 椎弓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良好疗效,为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髂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骨盆前环钢板内固定治疗DenisⅡ型骶骨骨折并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4例采用髂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骨盆前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DenisⅡ型骶骨骨折并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骶神经功能Gibbons评分,骨盆损伤恢复情况Majeed评分,末次随访时骨盆X线片及CT资料上的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3.5~4.6 h,平均4.0 h;术中出血量550~960 mL,平均770 mL。术后Gibbons评分为(2.00±1.07)分,较术前的(3.00±0.75)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jeed评分系统量化评估盆骨损伤恢复情况,优9例,良4例,可1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骨盆X线片及CT示内固定在位,无断裂、松动,骶骨骨折及骨盆前环骨折完全骨性愈合。结论应用髂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骨盆前环钢板内固定治疗DenisⅡ型骶骨骨折并骨盆前环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盆前环INFIX内置支架系统联合骨盆后环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 C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10-2018-12诊治的19例Tile C型不稳定骨盆骨折,19例骨盆前环均采用INFIX内置支架系统固定,12例骨盆后环采用S1半钉联合S2贯穿钉固定,7例骨盆后环采用单一S2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S1椎弓根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探讨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测量16具尸体骨盆标本双侧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深度(S1椎弓根最狭窄处的宽度)、骶翼深度、骶翼高度。测量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高度,并与解剖学测量结果比较。在轴位CT上测量髂骨后缘到骶翼、S1椎弓根、S1椎弓根纵轴的距离、髂骨外板与骶椎前缘皮质的距离。观察S1椎弓根矢状切面,评估置入2枚经S1椎弓根骶髂螺钉的安全区。结果: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平均为30.2mm和26.1mm,椎弓根深度和骶翼深度平均为27.8mm和45.8mm,骶翼后部平均高度为28.7mm。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平均高度是20mm,小于解剖学测量结果(P<0.0001)。轴位CT上,S1椎弓根纵轴在髂骨外板投影点到髂骨后缘的距离平均为32.5mm,到坐骨大切迹最高点的距离平均为38.6mm,髂骨外板到S1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平均为105.2mm。结论:置入1枚S1椎弓根螺钉是安全的,常规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可能较困难。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一般为高能量暴力所致,常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目前对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其内固定治疗方式有锁定加压钢板、重建钢板、骶髂螺钉、椎弓根钉棒系统等。临床研究表明上述内固定治疗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且正向更高效、安全、微创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同内固定方式有各自相应的适应证,需严格把握。本文就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骶髂螺钉置入S1椎弓根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1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探讨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测量16具尸体骨盆标本双侧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深度(S1椎弓根最狭窄处的宽度)、骶翼深度、骶翼高度。测量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高度,并与肉眼解剖比较。在轴位CT图像上测量髂骨后缘到骶翼、S1椎弓根、S1椎弓根纵轴的距离、髂骨外板与骶椎前缘皮质的距离。观察S1椎弓根矢状切面,评估置入2枚经S1椎弓根骶髂螺钉的安全区。结果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平均为30.2mm、26.Imm,椎弓根深度和骶翼深度平均为27.8mm、45.8mm,骶翼后部平均高度为28.7mm。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平均高度是20mm,小于肉眼解剖测量结果(P<0.0001)。轴位CT图像上,S1椎弓根纵轴在髂骨外板投影点到髂骨后缘的距离平均为32.5mm,到坐骨大切迹最高点的距离平均为38.6mm,髂骨外板到S1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平均为105.2mm。结论置入1枚S1椎弓根螺钉是安全的,常规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可能较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骶髂复合体损伤应用中空松质骨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骨盆骨折伴有骶髂复合体损伤的16例,通过影像增强器于骨盆内、外口位下观察、复位,应用中空松质骨加压螺钉行骶髂间的内固定.结果 16例患者经过5~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复位佳,骨折愈合,无明显疼痛,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满意.结论中空松质骨加压螺钉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创伤小、操作简便,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认真细致操作,能及时达到骨盆后环的稳定,是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术的可行性,并与俯卧位状态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成人短期防腐湿尸10具,男5具,女5具。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置入1枚直径7.2mm空心钛钉,左侧取仰卧位,右侧俯卧位。手术前后摄骨盆前后位、腰椎侧位X线片,及骶髂关节CT扫描,比较2种手术操作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及螺钉在S1椎体中的位置。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仰卧位组为(17.333±1.862)min,俯卧位组为(16.333±2.805)min;透视时间:仰卧位组为(28.500±3.332)s,俯卧位组为(28.500±4.278)s;透视次数:仰卧位组为(12.000±2.000)次,俯卧位组为(11.667±2.422)次;2种方法均有1枚螺钉突破椎体后缘皮质,侵及椎管。统计学显示2种手术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俯卧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该术式为微创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C1、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8例C1、2型骨盆骨折,均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切开内固定,骨折累及骶椎管予相应减压,前环不稳予重建钢板固定,后环不稳予腰骶-髂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7例患者术后能自行下床行走,3例L5神经根受损症状术后均得到明显缓解,1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但马尾神经症状恢复不多,大便不能自控。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合并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骶骨骨折的C1、2型骨盆骨折,能取得足够的复位及内固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