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患者女性,32岁,已婚,江西省龙南县人,农民。因子宫切除4个月后出现少尿、无尿10余天,于1987年2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曾在我院行子宫及右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后倾,约女拳大.表面凹凸不平,右侧卵巢鸡卵大,盆腔其他脏器及腹膜光滑无粘连,手术顺利。病理诊断:子宫肌腺瘤并部分内膜异位,右侧卵巢卵泡囊肿。术后伤口一期愈合。这次手术前除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外,其他无异常记载。患者出院后感觉右侧腰痛加剧,3个半月左右开始出现间断性血尿,相继少尿、无尿、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应用控尿技术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计60例,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疼痛、血尿或尿失禁等。根据肿瘤分期分为T1组20例、T2组20例、T3组20例。对比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三组术后6个月膀胱颈狭窄情况。结果:T1组、T2组、T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组、T2组、T3组术后6个月膀胱颈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2%、36%、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采取保留膀胱颈技术对T1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T2和T3分期者。  相似文献   

3.
1资料介绍患者周×,31岁,于5年前平产后3+月在当地计生站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术,术后有轻微腹痛,未见血尿。于3年前突感尿急、尿痛症状,半年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于4个月前出现腰部疼痛不适症状,呈阵发性绞痛,2004年3月1日以膀胱异物收入院。B超示:膀胱异物(节育器可能性大)。X线片示:膀胱金属异物。小便常规示脓细胞(++++)、PRO(+)。膀胱镜检示:膀胱异物,试取异物无法取出,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切开探查术,术中见膀胱左侧壁处有一圆形金属节育器,约1/5埋于膀胱肌层中,其余暴露于膀胱腔内,上附着尿盐沉积物。膀胱外壁有大网膜粘连附着。子宫…  相似文献   

4.
张海珍  金仙玉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5):492+496-492+496
1临床资料患者,43岁,以“间断性右腰腹痛伴血尿3个月”为主诉于2008年3月6日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泌尿科。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腹绞痛,同时有全程血尿,3d后自行缓解,每间隔1个月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每次2—3d,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既往:1998年因卵巢囊肿行左卵巢切除术加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诊断:子宫平滑肌瘤,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患者女 ,38岁 ,因子宫次全切除术后2 2月余 ,发现盆腔包块 1+ 月于 2 0 0 0年 10月 30日再次入院 ,1998年 12月因为痛经11年 ,妇科检查 :子宫增大如孕 3+ 月入院手术 ,术时见盆腔粘连较为严重 ,左侧卵巢 ,输卵管无异常 ,肠管有异位灶 ,行次全子宫切除及右侧附件切除 ,术后病理结果 :1、子宫肌腺症 ;2、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 ;术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有下腹隐痛病史 ,予三苯氧胺 2 0mg3/日口服 ,治疗 3个月后不规则地服三苯氧胺 2月 ,期间未检查。入院检查 :一般情况好 ,心肺正常 ,腹软 ,肝脾无肿大。妇科检查 :盆腔偏左侧可扪及…  相似文献   

6.
例 1 ,3 3岁 ,因子宫腺肌瘤、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 ,并发盆腔炎、高热 ,经抗炎治疗 7天后 ,于 1 999年 2月1 7日在我院行子宫全切术。术中见盆腔广泛粘连 ,钝性、锐性分离粘连 ,见双卵巢 9cm× 8cm大小 ,切除双卵巢囊肿 ,保留部分卵巢皮质 ;子宫形状不规则 ,质偏硬 ,宫颈增宽 ,质软 ,与膀胱底部致密粘连 ,行钝、锐性分离。术中、术后尿液清 ,未见肉眼血尿。术后 48小时拔除尿管 ,排尿正常。术后病理报告 :子宫腺肌瘤。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伴感染。术后 6天无任何不适 ,第 7天出现持续少量尿道排液 ,妇查发现阴道内有尿液溢出 ,行静脉肾盂…  相似文献   

7.
刘波  李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15):24-24
患者,男,30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3个月入院。该患缘于3个月前于“上呼吸道感染”2天后出现洗肉水样尿,为全程性血尿,尿中无血块,无尿频、尿急、尿痛、腰痛,颜面及双下肢无水肿,于当地医院检查尿红细胞30~35/HP,潜血++,蛋白++,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给予青霉素静点1周,并口服中药治疗,肉眼血尿消失,尿检查结果尿红细胞6~8/HP,尿蛋白+。1个月前,于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1天后再次出现洗肉水样尿,检查尿红细胞满视野,潜血+++,蛋白++。应用抗感染治疗后腹泻消失,肉眼血尿消失。反复多次检查为尿红细胞5~6/HP,尿蛋白+~++,为明确诊治…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精囊癌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精囊癌极其少见 ,我院诊治 2例 ,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患者男 ,2 7岁。因反复终未血尿 2年入院 ,偶有性交后会阴部疼痛。肛检 :前列腺大小正常 ,右侧叶较硬 ,其右上角有半圆形变硬区 ,每次压前列腺后均发生肉眼血尿。精液检查为血样液 ,红细胞满视野。膀胱镜检查 :三角区充血 ,膀胱基底右侧稍隆起 ,后尿道充血 ,精阜隆起 ,未见射精管口出血。当时诊为前列腺精囊炎 ,用抗菌素治疗 5个月 ,症状不见好转。尿细胞学检查找到肿瘤细胞。精囊造影发现右侧精囊位置上移并显著增大 ,可见明显充盈缺损征。于 1 96 0年 2月2 2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 kPa和2.4 kPa,平均容量分别为380 mL和420 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 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1 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 mL/s.结论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悬吊手术前、后的超声尿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26例患在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分别超声测膀胱尿道后角、尿道角、膀胱颈移动度、膀胱角及残余尿,应用童氏改良尿道中断无张力悬吊术,术后1个月、3个月再次进行以上检测.结果 术后26例患者尿失禁状况均得到缓解,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减小,静止期膀胱尿道后角减小,张力期膀胱尿道后角减小尤为显著,尿道角增大,而静止期尿道角β1及残余尿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超声尿动力监测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诊疗评估上有重要作用,对术后随访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膀胱颈在术后控尿中的作用以及对切缘阳性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5月期间对145例T1b~T2c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资料,其中保留膀胱颈59例,不保留膀胱颈86例。使用国际尿控协会调查问卷,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估患者的控尿情况。 结果: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保留膀胱颈组的控尿率分别为42.4%、74.6%、86.4%,不保留膀胱颈组的控尿率分别为25.6%、58.1%、80.2%。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的控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和P=0.042),而在术后6个月两组间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两组阳性切缘位于膀胱颈的各1例,两组切缘阳性率相近(P=0.954)。 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留膀胱颈对术后的早期控尿有着积极作用,而且不增加术后的切缘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400~1200 ml,输血400~800 ml,术后拔除肛管后即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训练1,0~12 d后拔双侧输尿管支架管后均能达到良好的控尿功能。1~1.5 h排尿1次,其中有2例患者短期内出现夜间不能控尿,经过训练在1~2周后均能完全控制排尿排便。随访3~24月,平均7.4个月,患者2个月后每日排尿次数稳定,平均间隔2~3.5 h 1次,术后无1例出现高氯性酸中毒。术后3~6个月行IVP检查上尿路排泄正常,无梗阻、积水、输尿管扩张和返流;代膀胱容量300~400 ml,排尿后残余尿量0~50 ml。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可控性尿流改道手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 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kPa和2.4kPa,平均容最分别为380mL和420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l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ml/s。结论 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高钙尿症是儿童期以血尿及泌尿系统结石为主要表现的少见病,确切病因未明.据报道,某些患儿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1],延边大学医院儿科近期收治1例.1临床资料患儿,男,5个月,以眼睑浮肿2个月,血尿5 d,少尿3 d为主诉入院,无发热、尿频及排尿困难,母亲有肾结石病史.检查身体见,患儿血压为90/65 mmHg,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皮疹,眼睑稍浮肿,咽不红,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未见浮肿,尿道外口未见红肿及异常分泌物.尿常规示,红细胞为5·49×105/L,HPF为9·9,尿蛋白及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腹部平片示,右输尿管下端有半点状致密影.入院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的52例乳糜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例因术中损伤血管转为开放手术,其余均成功完成后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95~150 min,术中出血50~300 ml;12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经利尿、止血治疗后血尿消失,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6~12 d,出院时尿液均转清;术后随访0.5~3年,48例患者获随访,其中4例于术后9个月内复发,经膀胱镜诊断为对侧乳糜尿,经手术后痊愈,其余患者无复发;随访患者无肾萎缩、肾下垂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是治疗乳糜尿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术后效果满意;改良术中操作方法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5岁,因反复尿中泡沫增多半年余而就诊。查尿常规示:蛋白 、潜血 、肾功能正常,未给予特殊治疗。近1个月来患者多次查尿常规均有尿蛋白及潜血增高,后在九江市中医院检查排除肾小球性血尿,肾功能多次检查均基本正常。鉴于症状明显,要求行膀胱镜逆行插管,术中右侧输尿管插入顺利,左侧输尿管4 cm处不能通过。双侧共注射76.0%泛影葡胺20 ml。双肾输尿管逆行造影后CT示:(1)双肾及输尿管未见肯定病变。(2)双侧输尿管逆行造影剂外渗,左侧明显。拟以“血尿待查”收入院。患者术后36h一直无尿,行导管导尿亦无尿,查白细胞示白细…  相似文献   

17.
赵洪青  赵晓昆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3):272-274,277
目的探讨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尿道黏膜电切的根治性膀胱切除,子宫圆韧带悬吊的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治疗三角区浸润性膀胱癌5例.结果5例随访6~26个月.拔导尿管2、3周后,白天均可自主控制排尿;术后3个月4例无夜间遗尿;术后1 a 1例仍有少量夜间遗尿.4例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371~447 mL,最大尿流率10.2~13.9mL/s,剩余尿量10~25 mL,尿道闭合压明显大于充盈期膀胱压力.复查血清电解质、肾功能正常,IVU检查及新膀胱造影未见积水与反流.膀胱镜下见膀胱颈平滑宽敞,后唇无抬高,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方法简单有效,随诊排尿控尿满意,尿道无肿瘤复发,是治疗女性膀胱三角区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值得选择的原位新膀胱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及术后复发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CR银染法于术前检测85例表浅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在行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3个月和6个月时再检测尿端粒酶活性,同时行膀胱镜检查.结果术前85例表浅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为81.18%(69/85);术后67例获随访,6个月内尿端粒酶检测持续阳性者复发率为55.56%(20/36),持续阴性者复发率为19.23%(5/2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例3个月为阴性而6个月转阳性者均复发,而3例3个月为阳性而6个月转阴性者均未复发.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表浅膀胱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1岁,住院号246891,因间歇性血尿10个月,粪尿8个月于1984年8月4日入院。缘于1984年10月无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终末尿痛,但无畏寒、发热。12月发现尿中带有气体及粪便。经当地医院治疗,尿频、尿急、尿痛消失,但尿中仍有粪渣及烂菜叶等,疑为膀胱肿瘤收我院泌尿外科治疗。9月6日手术中发现膀胱直肠瘘。瘘口的肠端有铁片及骨片样物数块。取出后作了直肠膀胱修补术。术后尿中仍有粪渣流出,考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在早期预测妇女绝经期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63名绝经前妇女分成双侧卵巢切除组和卵巢未切除两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测血清雌激素(E2)、促卵泡生成素(FSH)、碱性磷酸酶(AKP)和尿NTx/Cr值,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卵巢切除组术后3个月血清E2明显下降.血清FSH和尿NTx明显升高,血清AKP无变化。卵巢未切除组.各项研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作为一项骨吸收指标,双侧卵巢切除后3个月就能观察到尿NTx的变化。由此可早期了解绝经妇女骨吸收情况.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