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江流域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以统计数字为基础,分析了90年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速度,上中下游发展的差别,产业结构转换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长少流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增长方式以粗放方式为主,一方面是依赖于大量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资源,并以牺牲部分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上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入世后产业发展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外向度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异常的物理环境变化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武汉1951-2000年50年暴雨日数资料,应用Mann-Kendall统计方法对暴雨邓列进行年限突变检验。揭示出武汉暴雨在1979年发生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暴雨出现频数明显上升,强度增大,90年代达到最大,同时指出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异常的显著特征,着重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太平洋海温等重要物理环境因子的突变出发,探讨造成20世纪90年代武汉暴雨异常的物理变化背景,结果表明,在武汉暴雨异常多的90年代与暴雨异常少的70年代,所对应的大气,海洋环境背景显著不同,90年代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是处于几十年中正异常最大的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南,偏强,西伸脊点偏西,东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维持稳定的阻塞高压形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出现最大正距平,为近50年来的异常增温时期,厄尔尼诺(ENSO)事件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文化遗产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不断加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8个气象台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并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中部和西藏西南部以及青海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高原西部、西藏中东部地区和青海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日照时数增加区和减少区分别存在12.1和21.1 a左右的时间尺度;增加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年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 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区则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年日照时数有所增加, 90年代日照时数开始急剧减少,21世纪初达到最低值。各年代之间年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武汉、宜昌20世纪平均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同时利用信噪比法、累积距平、移动T检验对武汉1905-1997年、宜昌1924-1997年年、季、月平均气温序列诊断分析后发现:1)YA法最严格,MTT法在m≤10时与之相当,CA法对月的突变可提供较多背景信息;2)两地20年代初有一一次短期升温突变,40年代末有一次时段较长的较强降温突变,后者季均有正贡献尤以春夏季最大,宜昌在20-60年代有多次短期突变,1967年有降温突变,此后相对平静,武汉  相似文献   

6.
印度“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有悠久历史及宗教背景的文明古国,传统上有比较好的环境意识。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由于工业化的负面效应、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不发达地区贫困问题的久治不愈,使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失去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在各国纷纷行动起来,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战之际印度试图为世人树立起这样一个形象,即:尽管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尚十分紧迫和严峻,但在保护环境与自然生态资源方面,印度会不遗余力地做出努力,并将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人口空间变化与郊区化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运用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与20世纪80年代情况的对比。剖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在西安不同地域层次上的分布及变化特征;针对人口变化强度较大的市三环线以内,将其划分为十大功能区段,进一步分析论证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动向。研究证明:西安市在1990—2000年间开始进入郊区化过程。且处于相对郊区化阶段;市中心区人口主要迁到内圈(区段Ⅱ)及中圈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区段Ⅵ)、文教区(区段Ⅴ)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段Ⅺ)。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F0003-F0003
2007年6月17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水文学方法》框架研究编制工作研讨会,来自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专家、学者共2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浅谈国内外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期我国农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估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退化是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现象。本文在分析中国农地退化基本态势的基础上,运用货币估值技术,对农地退化的各种损失进行了定量或半定量估算。估算表明:在1999年,中国由于农地退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268.1亿元,占当年GNP的4.1%,与1992年相比,经济损失占GNP的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SPEI的湖北省近52年干旱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北省及周边地区40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实测气象资料,基于多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等评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干旱影响范围总体较大,全域性干旱年份达54%;但干旱强度偏轻,平均干旱强度为0.65,近52a来仅有两次重旱年,干旱强度在中旱及以下的年份占85%,且年际差异较大;省内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52a来,总体均呈不明显上升趋势,趋势率分别为0.041/10a和3.692/10a,20世纪80年代前后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湖北省总体干旱发生频率较小,52a平均干旱频率在16.5%~18.2%之间,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干旱发生频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最低;2000年以后干旱强度、站次比和频率均达到最高,并且有持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24~2011年重庆和宜昌站气温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线性趋势、年代变化、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近88 a重庆和宜昌气温的变化特征是比较一致的,两段显著偏暖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用重庆和宜昌站的平均来代表三峡库区,库区气温阶段变化与重庆、宜昌站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出现的显著增温现象迟于我国1986年前后开始的普遍增温。库区各季节气温变化存在差异,4个季节最近一次增暖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或中后期。近88 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发生两次突变, 1947年左右突变为降温趋势; 1996年左右突变为增暖趋势。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2~4a周期变化最为显著,4 a左右的周期1980年代后期开始显著。1920年代到1980年代存在的16~20 a的年代际周期,但能量较年际周期弱。近88 a三峡库区与全球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最近一次显著增暖时间比较,三峡库区比全球滞后约10 a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济南市1951年12月-2016年2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济南65年冬季(12月和次年1、2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T-10℃)以及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济南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65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是90年代以前是明显上升的,90年代最高,进入21世纪略有下降,极端低温和冷积温这种震荡更为显著。济南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70年代以前,8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多为暖冬,80年代以来济南冬季明显升温,90年代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14.
根据德州市1978-2013年灾情数据和粮食总播种面积、总产、单产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象灾害的强度变化和粮食减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每年都有气象灾害影响,影响最大的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干旱、洪涝、风雹3类灾害总体年际波动变化大,受灾比和成灾比变化趋势不一致,受灾比上升明显,成灾比缓慢下降;新世纪后干旱强度减弱,洪涝强度增加,风雹致灾强度基本稳定;3类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量均为上升趋势,洪涝造成的粮食损失量上升最明显,以5.9×10~4t/10a的速度增加;粮食减产风险较高的时段集中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新世纪初期,高风险年约占1%,其余时段大都为小低风险。  相似文献   

15.
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履行环发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近20年来,我国立足基本国情,积极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新的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严峻,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把握全球绿色技术创新迸发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和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丽江模式"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世界遗产是20世纪70年代界定的新概念,分为文化、自然及自然文化遗产。1997年12月4日,从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的丽江、平遥,以整体保护的形式名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武汉城市热岛效应年代演变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客观地揭示“火炉”武汉的城市热岛效应,利用1987、1994、2005年共3期TM影像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反演并计算出武汉市城区不同年代的热岛强度、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及城区面积。在对存在较大差异3期的热岛强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城区热岛强度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城区热岛效应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工业区和商业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热岛面积不断变大;热岛强度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率每提高10%,热岛强度约下降1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岛贡献不同,水体和植被区域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工商业用地、道路等则加剧热岛效应;武汉市城区面积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域面积减少,是导致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下降,80年代中后期以后有所上升,90年代较80年代增温0.3℃~0.6℃之间;同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呈现不同的态势,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均以降温为主。  相似文献   

19.
汉江流域1951~2003年降水气温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Mann Kendall检验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1951~2003年汉江流域年和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并重点分析了丹江口水库上游年降水、年平均气温和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相互间的联系。分析发现,在显著性水平α=0.1上,近50年来汉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丹江口水库上游降水在1991年发生突变,从20世纪80年代多雨期进入90年代少雨期,80年代平均降水比1951~2003年多年平均降水多9.7%,90年代平均降水比多年平均降水少11.6%;上游平均气温90年代比多年平均气温高0.2℃,而同期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也比多年平均高了0.3℃,上游气温同北半球气温同步上升,而上游降水变化受北半球气温升高的影响不断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反相关系。分析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水资源和防洪安全的影响,也将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并为开展霾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利用日照市1961-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日照市霾的变化特征,并对霾日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和24小时变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日照市霾的日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中前期没有观测到霾,2013年以来霾日显著增多。日照的霾天气冬春季多,秋夏季少,而且主要以轻微霾为主。适当的湿度条件,风速小于3 m/s以及负的24小时变压最有利于霾的生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