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3年4月,15例胸椎OPLL并OLF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分别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38.7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3.9±1.2、8.1±2.2及10.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术后1例患者出现浅表伤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血肿。结论胸椎OPLL并OLF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该术式容易造成严重脊髓损伤,对术者技巧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路漂浮法减压及内固定术治疗严重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严重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15例,根据Miyakoshit分型均为融合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0~67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并采用后路漂浮法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通过JOA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5个月~3年,平均10.3个月。根据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6.7%。其中2例出现硬脊膜撕裂,经腰背筋膜修复后痊愈。结论后路漂浮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对受压胸髓实现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脊柱稳定,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47-1352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胸腰段椎管狭窄症资料21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6例、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12例、前路手术+内固定3例;分析其病理类型及术后疗效.[结果]胸腰段椎管狭窄病理类型包括关节突关节内聚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Scheuermann病或非典型Scheuermann病伴椎间盘突出.术后随访1~3年,平均2.1年,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优9例,良7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76.2%.[结论]胸腰段椎管狭窄症神经压迫症状较重,应尽早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针对的进行减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过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后路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减压术,7例行后路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加前路经胸腔侧前方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3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8个月,平均38个月,疗效参照Epstein标准,优21例、良10例、改善5例、差1例。优良率83.78%。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一旦确诊,尽快手术治疗是唯一选择,手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手术疗效与脊髓损伤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视下椎体成形术联合脊柱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诊治的胸腰椎肿瘤40例,按手术方法分为直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联合脊柱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组及侧前路胸腰椎肿瘤切除钛板内固定术组。结果 2组VAS评分术后较同组术前明显降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较同组术前减少;2组伤椎上下椎体之间的高度较同组术前增大。结论直视下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能较快缓解疼痛症状,并且止痛效果维持时间久等优点,并可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精确责任神经根定位微创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2例,男97例,女8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双斜、过伸、过屈位片及CT、MRI检查。中央管狭窄17例,侧隐窝狭窄95例,混合性狭窄70例,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者56例。患者分为: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88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4例。结果: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微创开窗减压组90.9%(80/88),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2.6%(87/94),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镇痛药使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P〈0.01),两组间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和术后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失败综合证3例发生于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结论:微创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微创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应用于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患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6—2014-06诊治的8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3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微型钛板成形术(A组),40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以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术后1~3 d内共出现8例(9.6%)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出现2例(4.7%),B组出现6例(15.0%);A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采用甘露醇脱水及地塞米松治疗,进行积极功能锻炼,症状得到缓解;2例遗留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松解术。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更高,因此需在围手术期进行合理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报告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并手术21例。临床表现多为椎管狭窄引起的胸髓压迫症,其影像学检查具特征性表现,故可对黄韧带骨化进行早期诊断。椎板切除减压术范围应充分,包括切除部分小关节以及骨化灶上下各一椎节的椎板。随访18例,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优良率66.7%,有效率77.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4~71岁,平均51.2岁;病程2~50个月,平均11个月.病变位于上胸段(T1~T4)4例,中胸段(T5~T8)7例,下胸段(T9~T12)10例;合并黄韧带骨化9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8例.11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0例行侧前方减压术.结果 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40 min.侧前方减压手术时间110~360min,平均240min.术后患者症状未加重,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蛛网膜下腔感染和伤口感染.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8~15分,平均(9.17±1.63)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6例为良,5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66.7%.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0.23±1.64)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7例为良,4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71.4%.结论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黄韧带骨化,后路椎板切除术和侧前方减压术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导致胸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改良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7岁。术前均行MR、CT检查以明确诊断。合并颈椎管狭窄3例、腰椎管狭窄5例,颈胸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者2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症9例。单节段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以上5例。局限型6例,连续型17例,跳跃型8例。共94个病变节段,其中上胸段(T1~T4)23个节段、中胸段(T5~T8)19个节段、下胸段(T9-T12)52个节段。手术采用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对9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者,在后方减压的同时,行切除椎管前方突出椎间盘的环脊髓减压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结果24例患者随访6—63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疗效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7.5%。1例因术后停用脱水药物过早引起下肢瘫痪症状加重;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硬脊膜撕裂。结论MR结合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有效的手段,全椎板截骨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合并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 1991年1月至2003年1月,手术治疗胸椎OLF合并CMS患者56例,其中40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男22例,女18例;确诊时年龄27~70岁,平均58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16.5个月.其中OLF 25例,OLF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jnal ligament,OPLL)12例,OLF合并胸椎间盘突出3例;同时合并颈椎OPLL 23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7例.18例一期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上胸椎椎管后壁切除术,9例一期行胸椎管后壁切除术,13例分期行颈后路和胸椎管后壁切除术.结果 4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4~227个月,平均67.5个月.根据改良Epstein手术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18例一期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上胸椎椎管后壁切除术者为88.9%(16/18),9例行胸椎管后壁切除术者为66.7%(6/9);13例分期行颈后路和胸椎管后壁切除术者为53.8%(7/13).结果 显示分期手术者术后优良率低于一期手术者,手术间隔时间在1年以内者的优良率高于间隔1年以上者.结论 上胸椎OLF合并CSM者应一期行颈椎和上胸椎脊髓减压术;下肢症状严重而上肢症状轻微者应先行胸脊髓减压术;上、下肢症状均重者应一期或分期行颈脊髓减压术和胸脊髓减压术,而分期手术者的手术间隔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3.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方法 :单侧椎板显露后行棘突基底截骨、中央椎管潜式扩大治疗 13例腰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 ,术前和术后进行腰椎功能Oswestry问卷调查和椎管直径测量。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 2~ 4年 ,腰腿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6 %~ 74% ,术后腰椎CT显示椎管中矢径平均增加2 1.6 % (P <0 .0 5 ) ,椎管横径平均增加 18.5 % (P <0 .0 5 )。结论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黄韧带骨化症 ,具有操作简单、椎管中央和侧方减压充分、对腰椎后方张力带结构影响小等优点 ,术后近期和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板薄化分解揭盖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的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椎板薄化分解揭盖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患者126例,男73例,女53例;年龄35~71岁,平均50.2岁.压迫位于上胸段28例,中胸段32例,下胸段66例.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括约肌功能评分以及参照Epstein和Schwall标准评估疗效.摄胸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及MRI扫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1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96个月,平均49.5个月.术前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1.981±0.543)分,术后为(2.654±0.413)分;术前下肢运动功能JOA评分为(1.196±0.964)分,术后为(3.720±0.709)分;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Epstein和Schwall评分标准,优73例,良31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89.7%.术后6例发生脊髓损伤,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好转;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床尾抬高30°,行保守治疗治愈;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给予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6个月111例患者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椎板薄化分解揭盖法对脊髓侵袭小,手术安全性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研究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991至2005年手术治疗胸椎OPLL55例,男19例,女36例;年龄35~73岁,平均51.9岁。均伴有脊髓损害。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椎管后壁切除术34例、前方OPLL切除减压术15例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6例。结果55例中36例(65.5%)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OLF),18例(32.7%)合并颈椎OPLL。单纯发生于上胸椎的OPLL13例(23.6%),中胸椎12例(21.8%),下胸椎及胸腰段17例(30.9%),广泛分布者13例(23.6%)。4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7.1个月(6~168个月)。37例神经功能有改善,改善率为76.6%,无改善2例,加重4例。前方入路获随访者13例,其中3例症状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82.9%(42.9%~100%)。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获随访者25例,1例无改善,1例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72.6%(22.2%~100%)。前后路联合手术获随访5例,1例无改善,余改善率平均为83.9%。结论胸椎OPLL常合并胸椎OLF及颈椎OPLL。上胸椎OPLL合并颈椎管狭窄可一期行颈后路单开门及上胸椎椎管后壁切除术。两个节段以内的OPLL且不合并有造成脊髓压迫的胸椎OLF可行前路OPLL切除减压术,否则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单节段的OPLL合并胸椎OLF可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3年11月采用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32~67岁,平均51岁,术前常规行X线,CT及MR检查,合并黄韧带骨化4例;上胸段5例,中下段胸椎13例;局限型5例,节段型4例,连续型6例,混合型3例;应用后方"揭盖式"椎管减压+硬膜前方后纵韧带切除(或塌陷)的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一般情况;采用JOA(11分法)评分评价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的神经系统功能,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采用Epstein-Schwall的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6 h,平均4.2 h;术中出血量800~4 000 ml,平均1 800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年。JOA评分由术前的4.30±2.60提高到术后第2天的7.60±2.40,末次随访的7.80±1.90;末次随访与术后第2天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78),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01);术后第2天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4%,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按Epstein-Schwall的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4例,良10例,改善3例,差1例。4例发生脑脊液漏,肋间神经麻痹或疼痛3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3例术后第2天查体神经功能加重,末次随访时2例恢复,1例无变化。所有病例植骨显示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结论: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完成不同骨化类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切除,且可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胸椎后凸畸形及硬膜囊粘连的处理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半关节突椎板整块切除治疗3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男32例,女21例;年龄43~73岁,平均54.7岁;骨化黄韧带限于中上胸椎者18例,累及胸腰段者35例.对多节段及跳跃型黄韧带骨化患者,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确定责任节段.对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或胸椎后凸畸形(>50°)时行多节段椎弓根固定并后凸畸形矫正;合并硬膜囊粘连时,采用粘连尾侧硬膜囊切开放出部分脑脊液,造成蛛网膜萎陷与硬脊膜分离,一并切除骨化或粘连的硬脊膜,尽量保留蛛网膜的完整性.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1分法)、Nurick分级和神经功能恢复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平均18个月.术前JOA评分1~9分,平均(4.3±2.3)分;术后为5~11分,平均(8.3±1.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11%~80%,平均65.8%,其中优18例,良20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71.7%.术前Nurick分级为2~5级,平均3.7级;术后改善为2.3级.结论 半关节突椎板整块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伴后纵韧带骨化或后凸畸形时,行椎弓根固定矫正后凸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蛛网膜萎陷后硬脊膜切除可处理较重的硬膜囊粘连或骨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特点以及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的疗效。方法1978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7.8岁。X线片可见损伤终板后上或后下缘的骨赘、游离骨块、缺损;CT轴位片可见突向椎管的环形或块状骨化影,其内为低密度区;MRI可见脊髓受压,但无法分辨骨性终板与软骨终板。前20年的6例分别采用传统全椎板减压术、侧前方减压术、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各2例;后6年采用软骨结节切除术治疗21例、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治疗5例。结果32例中31例发生于胸腰段、1例位于T8。共发生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7处,椎体上终板30处、下终板7处;单一椎体终板发病者27例、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同时发病者4例、跳跃性两处发病者1例。32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者16例,7例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发生于同一椎间、9例发生于与软骨结节上下相邻及其以远椎间。黄韧带骨化按CT分型,棘状型与结节型11例、板块型与隆突型5例。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7年,平均3.8年。按Otanni分级方法,优22例(84.6%)、良3例(11.5%)、可1例(3.9%)。结论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多发于胸腰段椎体的上终板,且常常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是治疗该病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9.
全椎板薄化层揭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全椎板薄化层揭法治疗由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和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mental ligament,OPLL)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12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70例;年龄45~71岁,平均54.8岁;单纯胸椎OLF 72例,单纯胸椎OPLL 21例,合并胸椎OLF和OPLL 28例.对胸椎OLF和胸椎OPLL均采用全椎板薄化层揭法进行治疗.统计病变的节段与平面,测量椎体矢状位夹角,计算椎管面积残余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 胸椎OLF的发病,下胸椎占77.0%(137/178);胸椎OPLL,上胸椎占81.1%(43/53).121例患者平均上胸椎后凸角31.5°±6.8°,下胸椎后凸角9.4°±3.5°.椎管面积残余率>80%时,JOA评分从术前的(7.7±1.4)分提高到术后的(9.5±1.6)分;椎管面积残余率在80%~50%时,JOA评分从(5.2±1.8)分改善到(8.6±2.1)分;椎管面积残余率<50%时,JOA评分从(4.8±1.4)分改善到(5.6±1.3)分.结论 胸椎OLF好发于下胸椎,胸椎OPLL好发于上胸椎.术前椎管面积残余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只要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相对应,应尽早手术,手术应尽量切除骨化物.胸椎管狭窄症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更应注意减压范围和减压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