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日语假名「す」、「す」类常用动词的家族相似性以及原始词根词「す」的模糊语义进行了剖析,发现假名「す」就是「す」类常用动词中承载共同模糊语义的重要部分。尽管「す」类常用动词所表达的意义千差万别,但都与编结、空隙、流过、打捞、澄清有关。确认编结、空隙、流过、打捞、澄清就是本类动词的共同语义特征,并由此推断出所有的「す」类常用动词处在一个模糊的范畴中,由一个复杂的、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系缚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以前项动词为及物动词的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动词的前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探讨各语义之间的关系,考察复合动词「V+切る」从词汇复合动词向语法复合动词演变的语法化过程,归纳出在前项动词为及物动词时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认知语义学的核心含义图式论为指导,以复合动词「打ち~」为研究对象,在单纯动词「打つ」的核心含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可以构建「打ち~」复合动词的A、B、C、D4类意象图式。当「打ち~」属于A类、B类时,认知焦点为共通要素“对象物的位置、性状变化”,「打ち」具有实际语义。不同之处是A类复合动词的力和对象物的位置、性状都是具象的、物理性的,而B类复合动词的力和对象物的位置、性状都是抽象的、非物理性的。当「打ち~」属于C类时,认知焦点为共通要素“力的施与”,「打ち」起使复合动词的语感更加生动的作用。当「打ち~」属于D类时,认知焦点由“力的施与”转向“某个动作”这一共通要素。此时,「打ち」只是构词成分。认知焦点不同,复合动词「打ち~」中「打ち」的虚实程度也不同。焦点从主体到对象物再到力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打ち」的语义由实到虚的变化过程,具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索《广辞苑》第五版中的复合动词「-出す」,对其构词形式、整体语义与前后项动词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复合动词「-出す」的前后项动词构词为并列关系时语义无偏重项,当其前后项动词构词为熟合式时产生与前后项语义无关的新语义。当前后项构词为主谓、补充关系时语义有时偏重前项动词主要表示动作的开始发生,有时偏向后项动词主要强调结果或状态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共起动词是指在句子、文脉等特定语境中,当某些语言现象发生时,根据语言表达习惯等规定性而能与之呼应出现的动词。因此,运用动词共起分析语言的表达结构,能够揭开隐藏在复杂纷乱的现象背后的规定性。「~~ないために」与「~~ないように」是日语学习基础阶段的重要表达结构,由于其语义相近而不易掌握。本文尝试从语言共起的新视角,通过分析和比较二结构的共起动词的语义特征,以揭示二者的语义差异与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奇术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46-49,84
在当代日语的实际应用中,能表达动作刚刚结束,状态、结果刚刚形成的句式很多。动词连用形下的结尾词「…たて」和动词过去式后的副助词「…(た)ばかり」(相当于汉语的"刚…(好的)"、"新…"等意思)就是其中的一组。其用法、意义极为相似。可是,在语境、说话人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观等方面确有一定的差异。在尊重、借鉴各名家高论的基础上,以著名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的《基礎日本語》一书为依据,就「たて」和「(た)ばかり」的用法、含义、论述等做一分析、归纳、添加,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下岗"新义的日译进行评析,从等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旧词新义的日译标准和技巧;通过分析汉语"下岗"一词的词义沿革,笔者认为"下岗"是汉语中"失业"一词的委婉表达。根据等效翻译理论,从语义、语体和语用对等的角度出发进行考量,「一時帰休」和「レイオフ」与"下岗"首先在语义上有本质不同,而且「一時帰休」和「レイオフ」并非委婉语,因而是"下岗"的误译。通过归化的方式我们可将"下岗"一词译为「離職」或「待命休職」,它们在语义及修辞上非常贴近"下岗",在语用上也是等效的。「リストラされる」「整理される」也比较理想,可以视为准等效。  相似文献   

8.
日语动词有两种状态否定表现,通过对其先行动词的性质以及否定助动词「ない」接续位置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指出,相对于「~ていない」的一般陈述,「~ないでいる」与动作执行者的意志有关,先行动词为意志动词时是"有意不为之"的状态;为可能动词时则是"想为之但不能为之"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日语词汇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和語」、「漢語」、「外来語」和「混種語」四种。颜色词是根据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词类,主要用来描写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色彩。本文对日语颜色词进行「語種」的调查,分析了日语颜色词各「語種」的构成比率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推量助动词「ょぅだ」和「ら しぃ」在推测语气上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这两个词主要在判断依据的直接性和间接性、说话者的心理意识的远近以及责任意识的承担和回避上存在语义内涵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日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吉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本论文顺应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N に A」这一结构来探讨形容词(A)的语义特征、「A」与「に」和「N」相互关系,同时,更好地揭示「N に A」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日语被动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核心就是动作主体表现的不同.而句子结构、动词的意义、受动者所受的影响及助词「ニ」「力ラ」惯用型「ニヨツテ」本身具有的特质都是决定被动句动作主体表现的因素.真正认识动作主体表现的不同对加深理解被动句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逆引きデジタル大辞泉》中的39个VV型复合动词“~かかる”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各类“~かかる”的前项动词之间存在的共同的语义特征。具体表现为:(1)修饰成分+被修饰成分,“かかる”表示覆盖、接触之义,前项动词或为含有事物整体向下坠落之义的动词或为表示事物的上半部分向下意义的动词。(2)被修饰成分+修饰成分,根据修饰成分“かかる”的不同语义又分为动作的方向相向、强调和始动三种。前项动词分别为含有攻击或危害语义的动词,表示主体向对象靠近语义的动词,瞬间动词。(3)前后项动词的关系对等,无修饰与被修饰。前项动词为表示经过、通过等义的动词,复合动词整体表现的是新局面产生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4.
对推量助动词「ようだ」和「らしい」在推测语气上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这两个词主要在判断依据的直接性和间接性、说话者的心理意识的远近以及责任意识的承担和回避上存在语义内涵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脱有祸,固所不辞也」的句子,其中「脱」字一般注本多作「假设」讲。我以为:「脱」字本身并无「假设」义,当是「倘或」的合音词。《说文·肉部》:「脱,消肉臞也。」段玉裁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日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此义少有用者。今俗用为分散,遗失之义。」这说明它的本义和假借用法都没有「假设」的意思。看来纯粹是声音关系。「倘或」二字急读就是「脱」。《吴子·励士》:「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后汉书·李通传》:「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北堂书钞》七十三引谢承《后汉书》:「袁史则故御史珍之孙,何为苛罚?脱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日语复合动词"見+V"的语义结构分类分别对其相对应的汉译表达进行考察,发现日语复合动词的汉译中,"一词化"现象突出,且词义凸显日语复合动词的主要部。这种不对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母语学习者在日语复合动词习得过程中所受到的母语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日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言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本论文顺应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 N+に+A 」这一结构来探讨形容词(A)的语义特征、「A」与「に」和「 N 」相互关系,同时,更好地揭示「 N+に+A 」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きこえる」这一日语动词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的特异性。「きこえる」的同一形态既可表示自发语态,又可表示可能语态,在构句上又明显地表现出移动动词的特点。文章通过实际用例对这些复杂的特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共时的角度考察日语中由「あいだに」和「うちに」构成的时间复句的用法.考察结果显示,「あいだに」和「うちに」均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但二者存在情感色彩上的差异.「あいだに」仅用于客观陈述主句谓语的时间范围;而「うちに」在表达时间关系的同时还可以表示前后项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伴有说话者主观的紧迫感或意外感的语气.「うちに」这些用法来自「うち」所具有的[对立性]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短语动词是英语成语的一个重要类别,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其语义往往不是其组成部分的语义相加,因此短语动词成了外语教学中较为困难的领域之一。本文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短语动词的意义存在系统性的概念理据,许多短语动词的意义是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的,对短语动词的语义理解必须考虑小品词对其整体意义的特殊贡献。提高学习者隐喻意识对其短语动词的语义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