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境斑块化对食果鸟类的移动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格局和效率。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在南方山区多因人为干扰而呈斑块状分布。2011年,2012年10月底到12月中,以分布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中南方红豆杉种群为对象,研究斑块生境中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行为,并评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的传播效率。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源斑块共吸引22种食果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并与13种鸟类形成了种子传播关系。不同年间,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都是植物的主要传播鸟类,而其他鸟类传播者种类具有一定的年间变化。生境斑块化导致专性鸟类黑短脚鹎和泛性鸟类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种子传播效率差异。与红嘴蓝鹊相比,黑短脚鹎飞行的平均距离较短((16.3±11.0)m,Mean±SD,n=125),传播距离相对较近;且它们取食后偏好在源斑块中活动,喜栖息在同种成树、甜楮(Castanopsis eyrei)及其他阔叶树等栖树上。红嘴蓝鹊取食后常在斑块间移动,常停歇在同种成树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上,传播距离相对较远((24.9±20.0)m,Mean±SD,n=95)。空间一致性结果表明,黑短脚鹎移动距离对幼苗更新距离的空间一致性程度高;而红嘴蓝鹊偏好生境与幼苗更新生境一致性程度高。结果表明,斑块生境中植物能与专性鸟类、泛性鸟类之间形成种子传播互惠关系,且种子传播效率受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传播距离和传播生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 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 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 年、2013 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类对红楠果实的取食及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如下: 取食红楠种实的鸟类共计18 种, 其中整吞果实的鸟类12 种,啄取果肉的鸟类5 种, 啄食种子的鸟类1 种。整吞果实鸟类中4 种鹎科和2 种鸦科鸟类访问频次和取食量较大, 是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主要以呕吐方式传播种子。取食后初停栖点与母树距离及地面种子散布地点的分析结果表明, 鸟类可以远距离扩散种子。地面种实可被啮齿动物或蚁类再次捕食或搬运。研究表明, 红楠可以借助鸟类实现种子传播和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3.
南方红豆杉的天然更新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9-12月,在皖南仙寓山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天然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更新种群集中分布于仙寓山海拔540 m以上面积约1.1 hm2的山坡上,与毛竹混生.共统计红豆杉1 331株,其中高度30 cm以下的幼苗1 167株,占总数的87.68%.该红豆杉种群为缓慢增长型种群,空间水平格局呈聚集分布.经过对结实母树的定点连续观察,记录到10种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其中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和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为主要的取食者和传播者.食果鸟类吞入种子后,消化果肉(假种皮)后,种子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野外调查中,在鸟类经常活动的地点发现带有红豆杉种子新鲜的鸟类粪便,每个含有1~2颗种子.未被鸟类取食的落果自然掉落于树冠下,假种皮被昆虫取食或腐烂,种子在母树下能正常萌发,但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鸟类在该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将种子传播至适宜萌发和生长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4.
红豆杉迁地保护中天然种群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0年代自庐山植物园引种栽培于南京中山植物园的11株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幼苗组成的栽培种群,在40多年的迁地保护过程中,生长发育正常,且在邻近的自然生境中繁衍出一个含有461株幼苗及小树的天然红豆杉种群,树高10~345cm,树龄1~15年,主要散生于海拔35~60m的山坡麻栎群落及山溪边的枫杨群落中。栽培种群中雌树5株,雄树6株,栽培红豆杉在30年左右开花结实。该天然种群的形成过程是:红豆杉成熟种子被鸟类取食,其肉质假种皮被消化后,在鸟类的栖息范围内随着鸟粪被随机散布,经过生境选择、适应,于适宜的生境条件下萌发生长成幼苗及小树。此外,讨论了天然红豆杉种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植物迁地保护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我国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全区拥有90余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约占全国草场面积四分之一,仅次于内蒙,居全国第二位。但这富饶辽阔的草原,蝗害严重,蝗虫种类达15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治蝗工作,据新疆治蝗灭鼠指挥部的资料,1953—1984年,全区累计治蝗面积达5000多万亩,其中飞机治蝗1460多万亩,为发展新疆畜牧业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如此,由于单一化学防治,人们已经看到生态学上的弊端及伴随而来的严重后果,为此,哈巴河、昌吉等县已把草原养鸡和惊鸟的招引作为防治蝗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不同种群的结构变化,于2007年、2008年、2012年分别对皖南仙寓山双坑村、浙江天目山桐坑村及福建梅花山的南方红豆杉天然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仙寓山的1214株南方红豆杉中,幼苗占80%;天目山有510株,幼苗占39.61%,其次是9 m以上的古树,占22.16%;梅花山有174株,幼苗占70.11%,古树占20.11%。3个种群的天然更新都呈缓慢增长状态,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但从幼苗到幼树的生长阶段死亡率高。因此,对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的保护重点应放在幼苗和幼树阶段。  相似文献   

7.
鸟类栖木在森林植被恢复中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新华 《生态学报》2009,29(8):4448-4454
鸟类传播种子对于植物种群自然更新及群落演替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鸟类栖息的树木具有富集种子雨功能,在山体滑坡区及废弃矿区等干扰生境中人工设置鸟类栖木,可以增加鸟类传播的种子雨输入,丰富土壤种子库,尤其食果鸟类可以传播那些处于群落演替中期至后期的乔、灌木树种,能够促进受干扰地区森林植被的演替进程.5·12汶川大地震对地震灾区造成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严重的植被破坏,在地震灾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工作中,一些地区可以采用人工设置鸟类栖木方法,充分利用山体滑坡区周围残余森林的丰富种子源及众多食果鸟类,促进灾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穆棱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74条样带、436.872 hm2抽样面积的调查结果,对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自然保护区内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种群分布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34 544 hm2范围内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庞大,个体数高达179 613株。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的分布对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等生态因子具有选择性。700~800 m是种群的最适海拔范围;分布在阴坡的天然种群数量明显高于阳坡;山地的中部和上部更适合东北红豆杉生长;东北红豆杉种群多数分布在坡度15度以下的山地,随着坡度的增加,天然种群的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是亚热带地区城市绿地中常见的绿化植物,其果实数量多、果期长,可为鸟类提供大量食物资源。2020年6月—8月借助Safari 10×26变焦双筒望远镜,采用焦点扫描法对访问海南蒲桃果实(种子)的鸟类行为进行观察,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取食基质、访问频次、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探讨鸟类在海南蒲桃种子传播及种群更新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成熟的海南蒲桃能吸引7种食果鸟类对其种子进行取食,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和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4种鸟类以整吞的方式取食海南蒲桃的种子,属于种子潜在传播者。不同种鸟类对海南蒲桃果实的取食频次间存在显著差异(t=4.310,df=6,P<0.01),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平均取食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食果鸟类的形态特征(体长、体重和嘴峰大小)与取食数量间均呈正相关。鸟类主要以呕吐的方式传播海南蒲桃的种子,观...  相似文献   

10.
鸟类鸣声在鸟类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报道了近年来建立了鸟类鸣声基础上的鸟类系统学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及其意义。鸟声不仅是鸟类很重要的行为表现,而且可应用于鸟类系统学研究,尤其对于物种界限的确立,亲缘种,姊妹种的区别以及推测新种形成的种系发生及其亲缘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豆杉群落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林业部确定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木材材质优良,更因其含高效抗癌药物紫杉醇(taxol)而备受关注。南方红豆杉自然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以及陕西、甘肃的南部、台湾等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分布于湖南省古丈县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天然群体中30个个体的功能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谱带的分析,研究了该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30个个体中都存在有迁移率相同的谱带(4条),占酶谱带总数的26.7%;两个酶系统共检出15条酶谱带,等位基因位点数4个,其中多态位点数3个,单态位点数1个,多态位点百分数P=75%,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住基因数A=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2.75,平均期望杂合度He=60.7%,平均实际杂合度Ho=22.2%,表明该群体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研究了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结果表明,种群S1~S6级个体均存在,S1、S2级个体占总个体数的64%.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图看,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南方红豆杉无性系幼树幼苗的贮备较为丰富,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存活曲线近于倒J形;种群大小级动态指数Vpi=38.26%,考虑外部干扰时,Vpi′:6.38%>0,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南方红豆杉种群更新的主要途径是无性繁殖,种群的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内部调节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树幼苗的生存状态不稳定,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而成年个体的生存状态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re is limited understanding about bird dispersal behaviour and seedling distribution of endangered tree species in patchy environments, although these processes are important for plant species persistence.

Aims: We tested how patch features affected bird behaviour and seed dispersal, and thus seedling distribution of the endangered Chinese yew tree (Taxus chinensis).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mbined field data of bird dispersal behaviour and GIS-based information to elucidate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features of habitat patches on bird dispersal behaviour, and the resulting effects on the seedling distribution of the endangered Chinese yew in two patchy habitats.

Resul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nly seed source patch could attract eight bird species for dispersal at the two sites. Post-foraging movements of bird dispersers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both topography and the relative locations of habitat patches. Yew seedlings aggregated only at the seed source and bamboo recruitment patches, which was affect by bo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cruitment patches and patch use by dispersers.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emphasise that bamboo patches in both patchy environments provid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germination of yew seeds, and the post-foraging behaviour of dispersers determines seed deposited in these patches.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persal behaviour of frugivorous birds in the successful regeneration and colonisation of yew populations in patchy habitats.  相似文献   

16.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利用Programita软件对皖南山区霞乡村和仙寓山的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霞乡村南方红豆杉种群各尺度下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仙寓山南方红豆杉种群在2~25 m的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2 m尺度上为集群分布;仙寓山种群Ⅰ龄级在<5 m尺度上呈集群分布,而高龄级个体在较多尺度上有偏离随机分布的倾向.随着龄级差距的加大,南方红豆杉幼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空间负关联逐渐显现,而相邻龄级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关联性很小.南方红豆杉种群的这种空间关系有利于其对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随着个体的生长,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一个从聚集到随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自七十年代发现了紫杉醇(taxol)独特的抗癌机制一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微管蛋白解聚后,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紫杉烷类二该化合物的资源调查和化学研究倍受重视。紫杉醇主要存在于红豆杉科的大多数植物中,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植物全球大约有11种,我国有4种和1个变种。我们从采自湖北神农架的红豆杉(Tchinens周树皮中分离得到8个结晶性物质,本文报道其中已鉴定的3个成分,即taxinineJ(l),ldiydroxybaccatinl(2)和taxol(3)。据文献报道,已经从红豆杉分离得到二十多种紫杉烷类化合物l'l,而我们分离得到的1和2…  相似文献   

18.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is an endangered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ree species in China.Four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develope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fast isolation by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 (FIASCO) protocol.Polymorphism of each locus was quantified for five natural populations from Hubei Province,China.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varied from 6 to 24.The ranges of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were 0.493-1.000 and 0.440-0.845,respectively.These are the first microsatellites reported for the family of Taxaceae and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ongoing population and 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earch of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豆杉组织培养及紫杉醇的产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方红豆杉茎段愈伤组织在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其平均鲜重生物量具显著差异,而干重生物量无差异。适宜浓度的NAA可以取代常用的、但致癌活的2,4-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