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方法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的情况,评价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3组病例(上颌各20例、下颌各30例),对全颌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矫治前后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及其与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2)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改善其萌出角度;下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萌出间隙,而对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3组间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上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第一前磨牙拔除后对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探讨影响第三磨牙萌出的客观因素。方法:选择56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患者进行方丝弓正畸治疗,按照第一前磨牙拔除与否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26例),利用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以及下颌长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牙组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非拔牙组中下颌萌出间隙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术前术后变化量进行组间比较,上颌萌出间隙(U-ES)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平均增大1.35 mm(P<0.05),下颌萌出间隙L-ES(R)和L-ES(X i)分别增大了2.72 mm(P<0.05)和3.16 mm(P<0.01),下颌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减小0.31 mm(P<0.05),下颌骨长度增加1.68 mm(P<0.05);上颌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变化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可增大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有利于第三磨牙的萌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模式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发育中的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39例青少年患者,并分为3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及不拔牙组,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比较研究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量,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不拔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2.38±1.62)mm、(1.61±0.90)mm和(1.08±1.49)mm;萌出角度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1.89° ±1.93°,1.37° ±1.16°,和0.83° ±1.74°.结论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使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明显增加并使其萌出角度有所改善,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正畸拔除下颌前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间隙的影响.方法:选取23 例正畸非拔牙矫治病例(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13.5 岁),23 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矫治病例(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13 岁),21 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病例(男性11 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14.07 岁),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度和萌出间隙,使用SPSS 17.0软件对3 组病例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组患者RS,LS,Rratio,Lratio在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患者RM3,LM3等指标在治疗后增大(P<0.05),RS,LS,Rratio,Lratio等指标在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结论:正畸拔除下颌前磨牙较非拔牙矫治可以增加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可以改善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7.
不同正畸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正畸治疗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治疗结束的成人患者80 例,共有下颌第三磨牙154 颗.按照下颌单侧拔牙的情况分为非拔牙组40 颗,拔第一前磨牙组66 颗,拔第二前磨牙组48 颗.对术前、术后的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及萌出间隙,并且根据术后X线片选取116 颗下颌第三磨牙判断其萌出水平.结果: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三磨牙间隙的变化量在3 组之间均有高度的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拔第二前磨牙组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水平显著优于非拔牙组和拔第一前磨牙组(P<0.05).结论: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但其萌出间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支抗越弱,间隙增加越多,萌出状况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朱庆  马君力 《口腔医学》2011,31(8):500-501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患者第三磨牙萌出位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门诊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并以同期我院收治的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观察组主要表现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9.
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和非拔牙矫治对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青少年正畸患者,按拔牙与否分为拔牙组(30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6例),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来测量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长轴和平面的交角,第二磨牙与平面的交角以及第二、第三磨牙长轴的交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倾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上下颌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交角的变化量更大,2组间年平均变化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矫治前后上下颌第二、第三磨牙长轴交角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年平均变化量在2组间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上颌第二磨牙与平面交角的年平均变化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二磨牙与平面交角的年平均变化量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有利于第三磨牙倾角的改善,对第三磨牙萌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拔除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对第三磨牙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120例安氏I类错患者按年龄大小分为2组,分别给予拔牙和非拔牙治疗。测量治疗前后的第二、第三磨牙牙尖连线角度(α角)、阻生状态和深度,Rickett’sXi点到下颌第三磨牙远中尖距离(Xi-LTM)、下颌支前缘到第三磨牙远中尖距离(R-LTM)、翼上颌裂切线到上颌第三磨牙后缘的距离(R-LTM)及上、下磨牙的前移量,计算治疗前后各变量的差值,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α角、Xi-LTM、R-LTM、R-LTM用t检验,阻生状态和深度用χ^2检验,比较年龄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拔牙组中,小年龄组的下颌α角和Xi-LTM改变值分别为7.16&#176;和3.22mm,大年龄组分别为2.42&#176;和2.10mm,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上颌无显著性差异,拔牙组中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状态明显好转。结论:拔除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前移、竖直,有助于减轻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可能性,但对上颌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安氏Ⅱ1错患者27例,分为拔牙组15例(矫治拔除4个双尖牙)和非拔牙组12例(保存全牙列矫治),均采用Edgwise矫治技术治疗。对患者治疗完成时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各指标测量及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BX)均较治疗前分别平均增加2.6mm和0.7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θ)平均减小4.36°,而非拔牙组则平均增大0.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牙组BX与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之比(BX/MD)虽有明显变化,但与非拔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生长期安氏Ⅱ1错患者,拔牙矫治更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对称拔牙(拔除四个前磨牙)与非对称拔牙(拔除两个上颌前磨牙和一个下颌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对牙关系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例已矫治完成的因单侧下颌磨牙远中错位所致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根据拔牙模式分为对称拔牙组和非对称拔牙组,每组各10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应用PAR(Peer A...  相似文献   

14.
下颌前磨牙拔除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安氏I类中度拥挤病例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后对第三磨牙的不同影响。方法:将28例患者分为拔除第二前磨牙组12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16例,治疗中均运用改良片段弓技术。2组均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影侧位定位片,以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过程中在水平、垂直距离的变化及其近中倾斜角、与第二磨牙交角的变化,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拔除第二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移动较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多,分别为(2.95±2.55)mm(P<0.01)和(4.58±1.85)mm(P<0.01);其近中倾斜角变化-10.12°±8.27°(P<0.05)、与第二磨牙交角的变化-15.58°±9.65°(P<0.001)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对安氏I类中度拥挤病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较拔除第一前磨牙可为下颌第三磨牙提供更多的有效萌出间隙,并使第三磨牙牙冠发生有效旋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正畸治疗方法对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第三磨牙阻生青少年患者79例(154颗患牙),按治疗前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及矫治是否拔牙分为4组:未拔牙A组(非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未拔牙B组(非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拔牙A组(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拔牙B组(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拍摄正畸治疗前后口腔曲面断层片,测量并计算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及萌出间隙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拔牙A组第三磨牙倾斜角比矫治前平均减小3.3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余各组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各组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均高于矫治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中拔牙组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尤为明显。结论    对于原倾斜角较小的下颌第三磨牙,拔牙有利于改善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更多地增加了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错耠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的自然调整变化。方法:20例因正畸需要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安氏I类错殆和安氏Ⅱ类错殆各10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后6个月内下颌先不进行矫治,上颌行MBT矫治技术娇治。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拔牙后30min、4个月时拔牙间隙近、远中方向最小径,比较分析两者拔牙间隙变化情况和Spee’s曲线曲度。结果:拔牙4个月后与拔牙后30min比较,两组拔牙间隙最小近远中径减小了1.35mm和1.26mm(P〈0.01),Spee's曲线曲度也有显著性改变,分别减小了0.28—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BT技术治疗安氏I类和安氏Ⅱ类拥挤错殆,可以通过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白行调整,减小拔牙间隙,改善Spee's曲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磨牙与拔除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牙胚位置的不同改变。方法:选择拔除第二磨牙患者18例及拔除第一前磨牙患者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倾斜角度的改变,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垂直位置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比拔除第一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向胎方移动快。水平距离的改变两组之间无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的下颌第三磨牙在矫治后明显竖直,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矫治后两组上颌第三磨牙的角度均有较大改善,但两组之间的改变无差异。结论:拔除第二磨牙比拔除第一前磨牙加速了第三磨牙向骀方的移动,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竖直,为其以后的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第三磨牙阻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37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和33例非拔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术前术后的全景片,测量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及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夹角,对治疗前后夹角的变化以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拔除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的的萌出角度得到了改善,而对上颌第三磨牙萌出改善并不明显。结论: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会更加直立,从而可能减少其阻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拔牙矫治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规手段。在正畸减数中最常选择的牙位是前磨牙。但临床上有些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在正畸治疗初期拔除了第一或第二双尖牙,但在矫治结束后,由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不足或萌出角度不佳,常常也需要拔除。这种情况下,患者共需拔除8颗牙齿,对患者来讲难以接受。因此在上世纪,就有学者提出拔除第二磨牙结合功能矫治器、头帽或口外弓等手段矫治各类错骀畸形,待日后第三磨牙萌出后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以此达到减少拔牙数目,保存牙列完整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