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栖霞组原名栖霞石灰岩,它的标准地点在南京栖霞山。最初李希霍芬(Richthofen F.von,1882)把栖霞石灰岩指为五通石英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定其时代为泥盆纪。1931年,李四光将栖霞石灰岩分为3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栖霞灰岩(狭义)可分为二部分,栖霞灰岩下部开始为黑色沥青质富硅质和钙质页岩(Lower lydite 22米厚),向上为带微红色硅质页岩,夹燧石灰岩,再上是一层层理显著的纯灰岩,产Misellina claudiae,称claudiae带,建议以Pc表示,厚度不少于48米。再上并入栖霞灰岩上部的主体,岩性为暗蓝色灰岩夹多层黑色燧石,栖  相似文献   

2.
1975年仲夏,中南矿冶学院普查专业师生在新化县锡矿山进行生产教学实习,于锡矿山北矿陶塘镇西部一带下石炭统孟公坳组刘家塘段的泥灰岩中,获得一批保存完美的腕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组石燕族标本,性质较为特殊,经笔者研究认为代表一个新属,定名为鳍石燕(新属)Finospirifer gen. nov.。锡矿山地区的刘家塘段按岩性可分上、中、下三部份。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灰岩、泥灰岩夹页岩和粉砂岩,局部夹燧石条带,含珊瑚等化石,厚约96米;中部为灰黑色中厚层至厚层隐晶质灰岩夹中厚层泥灰岩、薄层钙质页岩和砂岩,  相似文献   

3.
浙江桐庐冷坞栖霞组石灰岩发育,(竹蜓)类化石丰富,经鉴定计有19属35种9未定种,其中包括1新种。此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面貌与宁镇山脉栖霞组有所不同,岩层中硅质含量高,自底至顶均有硅质层和燧石结核分布,下伏船山组也见有燧石结核,两者之间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4.
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的Schwagerina cushmani䗴类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一前言根据古生物和地层发育的特征,湖南二叠纪地层的分区大致以"雪峰古陆"为界,分为湘西北区和湘东南两个区(周祖仁,1979,图1).湘东南下二叠统栖霞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四个带,即Schwagerina cushmani带、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本文所讨论和描述的即介乎上石炭统船山组 Pseudoschwagerina 带与下二叠统栖霞组 Staffella vulgaris 带之间的 Schwagerina cushmani 带的(竹蜓)类动物群.湘东南的这一(竹蜓)类动物群所包含的(竹蜓)类与陈旭(1934)列入"臭灰岩"底部的大部分(竹蜓)化石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板块西北柯坪地层区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的分布和相变受控于当时西浅东深的海底深度差异。萨尔干组的厚度10米左右,为富含有机物的黑色页岩并夹少量灰岩薄层或透镜体。位于研究区西南的伽师西克尔剖面缺失大部分奥陶纪地层,上奥陶统铁热克阿瓦提组碎屑岩不整合于下-中奥陶统鹰山组灰岩之上,中-晚奥陶世的大部分时段属于暴露海面的剥蚀区;北部乌什的亚科瑞克剖面无萨尔干组岩性单元,为红色居多且粒度偏粗的碎屑岩夹白云岩薄层,属于近岸带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区。西克尔向东北延伸150km至柯坪羊吉坎亦无萨尔干组,与萨尔干组同期沉积的地层在此表现为大湾沟组上部浅海灰岩的相变,且与上奥陶统桑比阶坎岭组偏深水相的红色薄层含泥瘤状灰岩之间呈整合接触;由西向东出露于柯坪苏巴什沟、柯坪大湾沟、阿克苏四石厂3个剖面的萨尔干组黑色泥页岩指示典型的滞流盆地相,而夹含于萨尔干组下部和上部的薄层灰岩之微相特征差异甚为显著,表现为该组下部可见数层密集砂屑颗粒形成泥粒状灰岩或颗粒灰岩,可解释为西部相邻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区灰岩经重力流搬运后的再沉积;而该组上部含生屑泥状灰岩则属滞流盆地相区类似于黑色页岩环境的正常沉积。从羊吉坎灰岩台地到苏巴什沟滞流盆地相之间距离仅20余千米,坡度偏大是导致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浙江常山黄泥塘Didymograptus (Corymbograptus)deflexus带的笔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是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文中讨论了黄泥塘剖面宁国组底部Didymograptus(Corymbograptus)deflexus带的笔石动物群,并描述了其中一部分属种。根据该带含牙形刺灰岩夹笔石页岩地层在常山、江山地区纵向和横向的分布,在宁国组下部建立了黄泥塘段。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珊瑚化石,系卢衍豪教授于1942—1943年在陕西南部汉中梁山上二叠纪地层中采得。梁山区的上二叠纪,根据卢氏最近发表的论文,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石灰岩夹层燧石,厚约400余米,下部为页岩,厚仅2米,卢氏分別名其为吴家坪石灰岩和王坡页岩,相當于中国南方的乐平统。页岩中未曾发现动物化石,只有不能鉴定的植物化石碎片,而珊瑚化石则全部产在吴家坪灰岩中,它们和(?)科Codono-fusiella,Reichelina 及绿藻共生。吴家坪灰岩中的珊瑚化石,根据已知材料,包括下列种属:(其中最后三种,已为曾鼎乾先生描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介绍的介虫类化石是196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一带下二叠纪地层中所采获。化石产在栖霞石灰岩的底部和顶部的黑色有机质页岩中,共计27种12属:在这27种中除 Hollinella tingi(Patte)一种曾在三叠纪飞仙关页岩中发现外都是新种。这些化石是采自(1)双珠岩;(2)张家堖;(3)放牛坪;(4)许家沟等四个不同的地方。按层位来说,第1和第2是位於栖霞灰岩的底部直接盖在马鞍煤系的白色砂岩之上,第3、4两地是栖霞石灰岩的顶  相似文献   

9.
1962年,梁文平、鞠天吟和笔者在浙江省安吉县黄墅地区测制剖面时,系统采集了下志留统下部的笔石。据所测剖面,含笔石的地层共厚122米,获得化石21层。从这些笔石化石的鉴定结果看来,这一段地层可以分为两个笔石带,即下部的44.5米为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 带,上部的77.5米为Akidograptus ascensus 带。这两个笔石带所含种羣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一个腹足类新种。Euomphalus gigantonodus sp.nov.,采自江苏句容船山的下二叠统黑色页岩中;产腹足类化石的岩层之上的灰岩产(竹蜓)Misellina claudiae,之下的灰岩产Sphaeroschwagerina。腹足类新种共有三个标本,均稍受挤压。  相似文献   

11.
赣南小江边灰岩的腕足类及其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前言赣南地区栖霞组与茅口组或鸣山组之间,普遍发育一套具黑色炭质、钙质页岩夹透镜状灰岩的地层,一般称为小江边灰岩。这段地层被命名(王竹泉,1920)以来,其所含主要化石群并未进行系统研究,因而,其时代是栖霞期,还是茅口期,颇有争议。甚至有的地质学者认为它的原来涵义不清,建议废弃。为此,作者近年来整理了江西省地质局区调队,历年采集的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笔者在《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Schwagerina cushmani(竹蜓)类群》一文中,对湘东南栖霞期的(竹蜓)类的分带和对比作了概略的叙述,并对最下面的一个(竹蜓)类化石带着重进行了研究(周祖仁,1982)。本文是继上述一文之后,对区内栖霞期中、晚期的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作一讨论并对主要的(竹蜓)类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3.
黔东北石阡香树园剖面志留系底部的"龙马溪组"沉积于上扬子区黔中古陆近岸浅海带,与其它远岸相的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笔石页岩差异很大,厚度仅3.3m,为黄色、黄绿色含粉砂质页岩夹6个灰岩薄层或透镜体。从灰岩中识别出叠层石、海绵、床板珊瑚、四射珊瑚、三叶虫、介形类、腕足类和棘皮类等化石碎片类型,指示了奥陶纪末赫南特冰期结束后,适宜于各类底栖生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在近岸区最早出现。  相似文献   

14.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疑源类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第1段为1.5-5m具帐篷和板裂构造的"盖帽白云岩";第2段是90-120m白云质灰岩夹黑色页岩,富含燧石结核;第3段为40-70m的白云岩夹燧石层和燧石结核;第4段10-20m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碳酸盐岩透镜体.根据对该区九龙湾、王丰岗、田家园子、九曲脑、晓峰河、樟村坪等多条陡山沱组剖面的重新调查,确认第2和第3段分别含有不同的疑源类组合,二者被之间出现的δ13C负漂移(EN2)所分隔.下组合以Tianzhushania和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出现为特征.上组合与下组合的区别是:(1)Tianzhushania绝迹;(2)出现大量表面光滑,介于90-150μm的球状膜壳;(3)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既包括下伏上延的种类,又含有首次出现的新类型;(4)还出现可能为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微化石;(5)管状化石震旦圆圆茎(Sinocyclocylicus guizhouensis)首现.  相似文献   

15.
湖南嘉禾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早期的䗴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记述了湖南嘉禾袁家附近一个上石炭统船山组及下二叠统栖霞组剖面,系统研究了该剖面的(竹蜓)类共14属44种。其中船山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分为两个(竹蜓)带:Triticites 带,Pseudo-schwagerina 带;栖霞组包括三个筵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Sphaerulina hunanica 带及Parafusulina undulata-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带。另外描述了船山组中的9个新种。  相似文献   

16.
四川绵竹高桥早二叠世的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四川绵竹高桥早二叠世的腕足动物9属11种,包括1新属、7新种.产于梁山组的化石特别丰富,本文作了简要讨论,说明其时代为早二叠世撒克马尔期.四川绵竹高桥的二叠系的层序完整,现将下二叠统(阳新统)分为3个岩组和5个岩段,自上而下记述如下:茅口组第三段(P_(13)~3)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块状,泥晶为主,白云化和重结晶作用强烈,产有孔虫,腕足等.28.7米第二段(P_(12)~3)深灰至浅灰色,含泥生物碎屑灰岩,中层组成块状,生物混杂,层间夹燧石条带及黑灰色页岩,腕足类、介形类、有  相似文献   

17.
本区的龙马溪组为含笔石页岩,笔石化石丰富,但尚未见有系统的研究和报道;在地层对比上,过去习惯上与三峡地区的龙马溪组对比,归于下志留统下部.作者(1986)详细研究了本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附近的地层,在位于五峰组上部砂岩段(即 Hirnantia-Dalmanitina 层)之上的龙马溪组建立了4个笔石带,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18.
黔北早志留世晚期和中志留世笔石羣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黔北龙马溪羣上部和石牛栏羣下部岩性相同,都是瘤状灰岩、灰岩偶夹页岩。过去从未发现过笔石,其中所含的珊瑚、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研究亦较少。因而中、下志留统之间的确切界线一直未定。1963年暑期,我院黔北地层队在石阡枫香和思南凉水井分别测制了志留系剖面,特别注意中、下志留统的分界问题。除了采集大量珊瑚、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尚在研究)以外,还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笔石。经鉴定后计有下列属种:(Stomatograptus sinensis sp.  相似文献   

19.
安庆栖霞组的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南方二叠纪地层中的腕足动物群,以晚二叠世的腕足动物研究的最为详细,其次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腕足动物,许多古生物工作者发表了论文,给予论述;而对早二叠世早期的腕足动物群研究则较差。1927年赵亚曾首先研究了长江下游栖霞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并报道了“栖霞石灰岩之腕足类化石”8属、10种、3未定种,其中1新种,但时代并未肯定。在我国栖霞组内以珊瑚及(竹蜓)科化石为主,而又比较标准,地层对比较为重要,所以对栖霞组内的腕足类研究就减少了,直至近十多年来才逐渐的对这一地层的腕足类的研究给予重视。笔者将安庆白鹿尖剖面的腕足类化石研究发表,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张研 《古生物学报》1983,(5):587-592
秦岭地区的泥盆系颇发育,化石丰富。1964年在东秦岭旬阳龙家河,发现腕足类的Parakarpinskia新属,后来在1978年于西秦岭下吾那东沟再次发现,两个化石点相距有500余公里(插图1)。两处的泥盆系岩性和生物群特征基本相似,都是滨海一浅海相沉积。新属产于西秦岭迭部下吾那东沟剖面(插图2)的11层,为中泥盆统鲁热组(D(1/2)l)的最底部,岩性是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黑色页片状粉砂岩或砂质页岩,底部为一层厚1.2米紫红色含铁钙质砂岩,厚10米,含腕足类Parakarp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