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即时通信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和广泛,即时通信技术涉及的司法案件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案件证据出现在了即时通信过程中。新事物的出现和推广往往会受到既有制度的约束。一旦发生纠纷,即时通信记录能否作为呈堂供证,其证据效力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摆在司法人员面前。由于即时通信记录具有其他种类的电子证据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它做单独、深入的研究。认为将即时通信信息作为证据运用到司法案件实践中,对于澄清案件事实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析检察机关电子数据现场勘验取证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电子商务、电子办公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电子技术在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传统犯罪和新型犯罪的工具和手段。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在日常案件中的应用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刑事犯罪、知识产权纠纷、网络赌博、电信和金融诈骗等方面已经成为一些案件的关键性证据。文章从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的关系入手,介绍了电子证据取证原则及流程,分析了电子取证在司法实务中面临的困境及进一步发展应用电子证据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是证据收集制度的一部分,在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各国案件数量的增长、法院案件日益积压、内部超负荷运作、审判周期长、公众对司法救济的不信任等问题的出现,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均对诉前证据保全制度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不乏对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功能性认识的更新:从一元的到多元化现代机能的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4.
测谎技术作为查明真相、揭发谎言的一项里程碑式发明,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加以规范。因此,从证据学视角阐述其证据价值和证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时限制度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当事人举证能力不足,法官对举证时限制度的使用态度较为消极且释明不够.应进一步强化法官的释明义务.复杂案件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对已在庭前进行证据交换的案件和未在庭前进行证据交换的案件,应分别确定不同的举证期限.  相似文献   

6.
詹腾腾  林国 《商品与质量》2012,(S7):190-191
自《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醉酒驾驶行为已正式作为刑事案件立案查处,由于此类案件数量多、刑罚轻、证据单一,目前司法实践中普遍遵循"快侦快诉快审"的模式办理,对打击醉酒驾驶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及对自身权利保障的要求,此类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已经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犯罪嫌疑人对血液酒精含量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相关规定目前仍属于空缺状态,因此本文将以该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如何完善认定醉酒驾驶行为的证据体系的建议,以期减少醉酒驾驶案件办理工作中的疑虑。  相似文献   

7.
陈德星 《商品与质量》2012,(S6):106-107
为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为更好的保障法律的权威,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0年6月13日出台了《关于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证据规定"),并于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以规范司法、执法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证据的搜集和运用,以保证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本文浅析"两个证据规定"的具体内容以及"两个证据规定"在诉讼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健全,精神健康问题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对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的刑事程序处置措施也体现了一国刑事法治的发达水平。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是鉴定程序的开始,能否正常启动精神病鉴定程序会直接影响到作为证据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司法鉴定的严肃性。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权制度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该条规定允许庭审法官根据其主观判断认定公诉案件的证据存有疑问时,可暂不采纳,而于庭外重新调查核实后作为定案的依据;实质上赋予法官“庭外调查权”。该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对自诉案件的庭审也作了同样的规定。在我国虽然确立了对抗式审判模式,但根据本土资源、社会条件、人员素质、诉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赋予法官庭外调查权,有其必要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庭外调查权设置的目的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实现,庭外调查权有待进一…  相似文献   

10.
法律推理作为逻辑学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推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审判中法官正确恰当地运用法律推理无疑能够增强司法判决的一致性和正当性。对法律推理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使法官加强法律推理能力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性、科学的司法裁判。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律推理,会对法官裁判案件大有帮助。但目前,我国的法律推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与法官裁判活动的结合不够紧密,未取得令人乐观的实质性进展,加强法律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1.
谈话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谈话调查作为纪检监察工作中常用的办案手段,其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调查和办案的质量。办案人员根据案件情况及谈话对象心理特征,及时调整调查思路,准确选择谈话突破口,灵活运用谈话调查的攻心为上、利用矛盾、造成错觉、欲擒故纵、使用证据等策略,会有效推进案件调查工作的进展,取得案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放火案件中相关的证据容易缺失和被破坏,证据不易提取。侦办此类案件要从犯罪的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等角度重点收集相关证据,构建完善的证据体系。分析了放火案件证据的主要特点和放火案件侦查取证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司法实践已经完全赋予辨认笔录证据能力,将辨认笔录分别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口供或书证的形式作为证据使用。虽然辨认笔录属于证据,但是,以严格证明法则为基石,结合对我国司法实践中辨认笔录证据能力问题的探讨,笔者认为我国现行辨认笔录不应具有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司法鉴定结论作为重要诉讼证据之一,在我国日趋法制化的今天,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判决案件的主要依据.司法鉴定的启动是司法鉴定程序的开始,是否能够正常启动以及司法鉴定的反复启动,直接影响到作为证据的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司法鉴定的严肃性,法律的规定是否合理则影响到司法公正与效率.用法定的或规范化的形式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应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前即时通信网络在覆盖路由节点时,出现即时通信网络中路由节点连通性不佳,导致网络中路由节点运行能量消耗过快,为此提出即时通信网络中路由节点覆盖控制优化方法。分析路由节点在传播数据过程中,产生的损耗,确定路由节点的位置;将网络平均划分区域,均匀部署锚节点,计算路由节点之间的最优距离,在即时通信网络中覆盖路由节点;计算路由节点的覆盖率和连通性,确定路由节点覆盖面积,优化路由节点覆盖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参数下,检测路由节点的活跃节点数量和网络中剩余能量时,此次研究的路由节点覆盖控制优化方法,路由节点的活跃数量多,网络中路由节点运行能量足以支撑网络运行,且还具有残存能量。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独特的存在类型.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空间在网上获取.由于取证地点、信息获取和存储方式、查证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等证据规则应当有所不同.研究网络证据,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运用网络证据,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即时通信与SIP信令的特点,描述了基于SIP信令的即时通信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基于SIP信令的校园即时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8.
吴丽梅 《商品与质量》2011,(S8):155-156
2010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两个证据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为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大大丰富了我国大陆的刑事证据排除法则,但是法律的明文规定不一定意味着司法实践中违法证据排除的改善,本文研究台湾的刑事证据排除法则,尤以自白法则的排除为重点,为中国大陆"两个证据规定"的实施提供建议,并为中国大陆建立自白任意性原则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司法应用逻辑是逻辑学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边缘科学,它与普通逻辑比较,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学习方法各有特点。司法应用逻辑在司法实践中包含3个“理”:司法工作要有条理、司法工作要会说理、司法工作要能推理。司法应用逻辑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司法工作的结论必须清楚明确,司法工作的证据必须真实可靠,司法工作的论证方式必须严密。  相似文献   

20.
如今有关环境潜伏性毒物侵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类侵权的特点是潜伏期长达10~30年不等,且与科技紧密相关,在诉讼中不论是法官还是双方当事人都尤为依赖科学证据.我国目前这类诉讼涉及的科学证据主要是鉴定意见,但司法实践显示法官似乎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无从审查,往往不予甄别就采纳.分析我国环境潜伏性毒物侵权面临的司法窘境,提出借鉴美国的科学证据采纳标准,建立我国有关环境潜伏性毒物侵权诉讼中科学证据的采信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