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华北落叶松林生态功能并提高当地森林经营水平,以冀北山地209块华北落叶松林标准地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软件拟合了华北落叶松立地指数模型和以林分密度、林龄及立地指数为自变量,以冠层叶面积指数为因变量的相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所拟合的华北落叶松冠层叶面积指数与林龄、林分密度及立地指数关系模型具有以下特征:华北落叶松的冠层叶面积指数随密度、林龄、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在林龄、密度较小情况下,林分未充分郁闭,随密度、林龄增大,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增幅较大,林分郁闭后,冠层叶面积指数随密度、林龄的增幅变缓;立地指数较高林地的叶面积指数值也较大,模型模拟值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通过所拟合模型,可以快速获得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理论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分抚育经营管理技术薄弱、林分生产力低的问题,开展光皮桦天然次生林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试验,旨在掌握抚育间伐对其生长的影响。在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内,设置0%(CK)、10%、20%和30% 4个间伐强度,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等林分生长及直径分布特征、空间优势度等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间伐强度≤30%时,光皮桦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与蓄积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其中30%强度间伐对林分生长最显著,分别高于CK林分133.0%、67.6%、67.3%、89.5%。(2)间伐有利于林木向大径级发展,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在4~10 cm的林木所占比例低于CK林分2.46、8.19、13.69个百分点;间伐显著改善林分空间优势度,其中,30%间伐强度最高为0.366。在光皮桦次生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基于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生长,对平均年龄为13年、林木密度为2500~2900株/hm2的光皮桦次生林林分建议采用30%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3.
林分优势平均高和林分平均高是立地质量评价的2个重要指标。以78块湘西桤木人工林标准地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化方法I分析了地名、林分类型、坡度、坡位、坡向、土壤厚度、土壤类型、自然灾害、公顷株数、海拔、年龄和郁闭度11种因子对高比值(林分平均高与优势平均高之比)的显著性影响程度,选出影响显著的主导因子作为哑变量,确定地名和林分类型(绝对纯林和相对纯林)为显著性影响的主导因子,2个因子对高比值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可靠性为93.70%和99.96%,选取这2个因子作为哑变量,建立了基于哑变量的林分优势平均高与林分平均高非线性模型和常规的非线性模型,采用确定系数、残差均值、绝对残差均值、相对误差均值和精度5个指标,通过对常规、基于地名哑变量和基于林分类型哑变量的3种非线性模型的建模精度和模型适应性检验结果比较,指出基于哑变量的非线性模型优于常规非线性模型,且基于地名哑变量的模型最优。基于地名哑变量、基于林分类型哑变量和常规非线性模型的建模精度分别为98.65%、97.53%、93.43%,建模确定系数分别为0.9389、0.9266和0.9015,建模残差均值分别为2.16E-09、5.53E-09和2.30E-07,建模绝对残差均值1.0631、1.1323和1.8522,建模相对误差均值分别为0.1197、0.2038和0.2932。研究方法和结果有助于提高建模精度,并为建立区域性通用生物数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 要:为切实掌握湘北地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发生与林分因子关系,采用固定样线踏查和标准地详查的方式对不同林分因子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其种群分布的13个林分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筛选出4个关键林分因子,其影响重要程度顺序为: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海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代表影响程度,x1、x2、x5、x13分别代表林分因子海拔、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具有阳坡、温度较高、植被胸径较大、海拔较低等特点。研究结果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改造,以及今后营造抗思茅松毛虫林地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樟树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和绿化树种,目前营造的樟树人工林普遍存在林分生长参差不齐、生长较慢、出材率不高等问题。改善樟树人工林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培育樟树大径材已经成为目前樟树人工林培育和改造的主要任务。以16年生的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9个20 m×30 m的固定样地,按照样地内立木总株数开展强度间伐(间伐40%)、轻度间伐(间伐20%)和对照组(不间伐)3组间伐试验,伐取解析木分析樟树人工林生长过程,探讨间伐前后樟树林分径级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轻度间伐与强度间伐的试验样地,间伐生长2年后年,平均单株胸径年增长量分别为1.18 cm、1.42 cm,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间伐前;间伐后各试验样地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年增量均为0.5 m左右,但冠幅生长则显示出显著差异,强度间伐样地的单株平均冠幅达3.8 m,高出对照组31%。(2)分析3组样地的林分径级结构发现,样地内的被压木生长势明显不足,大约有25%的下层林分(胸径小于12 cm)胸径基本没有增长;而强度间伐样地胸径20 cm以上的林木数量大幅度增加,达到了420株/hm2,样地内占比4...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胡杨树高、基径、冠径与胸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给人工胡杨林的造林设计、经营规划、抚育间伐强度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以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胡杨树高、基径、冠径与胡杨胸径的关系。结果表明,胡杨树高与胸径的回归方程,即树高曲线方程为:H=12.8737/[1 + e(1.4228- 0.1781D)];胡杨基径与胸径的回归方程:D0=1.2839D1.3+0.1465,胸径与基径的回归方程:D1.3=0.7516D0+0.4071;胡杨冠径与胸径的回归方程:CW= 0.1897D1.3+0.6911,将人工胡杨林林分平均胸径带入方程,求出各径阶平均冠幅直径估计值,按圆面积公式计算营养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除营养面积,即胡杨人工林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7.
培育措施对云南松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培育云南松人工林的有效措施,选择3个立地、3个来源的良种、3种基质培育的苗木和3种造林密度配置,按正交原理和随机区组排列原则安排云南松的造林组合试验,研究各培育措施对云南松蓄积、单株材积、胸径、树高等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松各生长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其次,受良种来源的影响也较大,而各种生长量大小基本不受育苗基质的影响。此外,胸径生长还受造林密度配置的影响。因此,在云南松人工林培育中首先选好立地,其次用对良种,再次要设置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构建胸径生长估测模型,以便快速掌握行道树的生长状况,提高行道树调查效率。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了北京城区主要行道树白蜡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叶面积等生长指标,根据胸径等级进行分类,利用5种单因素变量模型构建胸径与多项生长指标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径级的行道树白蜡分布最为广泛,占总数的63%以上;白蜡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最高,其余依次为冠幅、叶面积、枝下高,其指数估测模型H=98.2399-28.0859D+2.8115D2-0.0743D3,相关系数达0.9967,系统误差为0.3299%,相对其他模型效果更优;而白蜡胸径与多生长因素的估测首选模型为:D=0.5595H2-9.6656H+2.0172h2-9.2454h-1.0413W2+12.4859W-0.0188S2+1.4996S+6.2011,其均方根误差只有1.0242,而精度高达95.61%。本研究建立的白蜡胸径生长估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行道树白蜡调查,为北京市行道树白蜡的生长状况、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的监测提供快速调查与数据更新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建立湖北省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系统,为湖北省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营林造林提供理论指导。以湖北省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测定80块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落叶松标准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数量化理论Ⅰ对研究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土层厚度、坡位、坡度、坡向5个立地因子为影响日本落叶松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累积贡献率所包含的信息占总体信息的84.803%。数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5个主导立地因子与基准变量拟合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7362,中坡度、厚土层、中海拔、阳坡、中坡位立地条件更有利于日本落叶松的生长。结合因子贡献率对研究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共划分为16个立地类型,并对16个立地类型按照优、良、中、差4个立地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90%的样地立地质量处于中上水平,较适宜日本落叶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分格木人工林目标树生长性状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格木人工林中个体间的差异,给格木个体选优提供理论基础,选取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白云试验场及哨平试验场的1982年定植的格木人工林中目标树为研究对象,测量胸径、树高枝下高以及林分中个体的分类等级,分析各林分中个体之间在各个测定指标中的离散系数和4个林分之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4个格木林分中优势个体的分类等级及枝下高的离散系数较大,最高达到:0.220,0.360,树高和胸径的差异相对较小,分别达到:0.151,0.127;哨平试验场的格木的树高及枝下高生长分别极显著和显著大于其他3个林分,胸径生长与白云1相差1.71 cm,与其他2个林分无显著差异,分类等级无显著差异,说明哨平试验场的格木人工林在4个林分中生长最好。因此,加大格木林个体选优工作以及无性繁殖研究力度对解决格木个体生长差异大和资源稀少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集约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方式对林分生物量生长影响显著,集约经营林木的生物量总值及其在各器官听分布修理同于粗放经营林。在生物量分布中,干重与根重所占的比重较大。应用幂函数方程,建立了各器官一与树高、胸径因子之间的关系方程。由于生物量生长与材积生长关系密切,结合村积生长数据,对两林分干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生长进行了预测。为合理培育杨树人工林  相似文献   

12.
建立湖北省杉木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模型,为研究湖北省杉木生长情况提供参考。在湖北省3个主要杉木栽培区域的人工林中开展标准地调查,获取283株解析木数据,根据区域特征引入哑变量,分别建立杉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模型。结果显示,加入哑变量的Richards方程拟合树高和胸径生长模型效果最好,未加哑变量的Richards方程拟合材积生长模型效果较好,模型拟合优度R2分别达到0.8376、0.7946和0.7532。对模型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含有哑变量的树高、胸径模型和未加哑变量的材积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7%以上。利用模型绘制生长曲线,湖北杉木的树高和胸径速生期在4~12年,并在第7年生长增速达到最大值,材积在第15年之前生长最迅速。鄂西南区域杉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均略高于鄂东南和鄂西北区域,鄂东南和鄂西北2个区域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密度是表达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立地条件、树种及林龄不同时,其林分最佳密度也不相同。笔者以湘西桤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化方法I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9年和2010年调查的78块标准地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与建模。结果表明:(1)平均高、公顷株数、土层厚度、龄组、坡向、坡位、自然灾害、海拔、树种组成8种因子中,平均高、公顷株数、土层厚度和龄组对湘西桤木人工林平均木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海拔和树种组成对湘西桤木人工林平均木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无显著性影响。这对建立桤木人工林蓄积量与密度、平均高收集数据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既能节省外业调查费用,又能保证建模数据的科学性。(2)建立了湘西8~10年桤木人工林蓄积量与密度、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 ,建模精度为96.8458%,平均相对误差为1.1334%。模型适应性检验表明,残差值呈对称均匀分布,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2156%。(3)该地区8~10年桤木人林的最佳经营密度为800~1000株/hm2。这对于合理地经营和管理湘西桤木人工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GM(1,1)模型在日本落叶松生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运用GM(1,l)模型对辽宁省日本落叶松的生长进行了预测,并进行了模型精度检验,利用所建模型对林龄为21年和22年的日本落叶松平均胸径和平均数高分别进行了预测检验,林龄为21年的日本落叶松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模拟值相对误差分别为2.40%和3.31%,林龄为22年的日本落叶松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模拟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69%和4.69%,均小于5%,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效果较好,可为日本落叶松林生长量的预测和经营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调查方法研究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化雷竹林林分结构不合理,立竹密度过大,立竹平均胸径偏小;退化雷竹林各年龄立竹的器官平均含水率较生长正常雷竹林的高;退化雷竹林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比例最高,枝、叶生物量比例分别是秆生物量比例的23.10%、27.32%,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秆生物量比例下降,枝、叶生物量比例提高;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下降,是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9.49% ;退化雷竹林秆、枝、叶和地上部分总的相对生物量显著降低,分别为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7.53%、55.26%、58.62%、63.74%。  相似文献   

16.
根据番禺地区的植被状况,采取样线调查方法,以小班为单位,对小班内的森林群落学因子进行实地调查记录,采集的数据包括样线上的物种名称、种群数量、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生长势、健康状况以及土壤、坡向、坡位、坡度等立地因子,分析现有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林分结构等群落学特征,依据生态功能为主、兼顾景观功能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该区域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桉树相思类林、经济林等的改造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3年和4年杉木2代种子园优良无性系单交子代测定林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家系(组合)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生长性状受到中等强度遗传控制,主要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4~0.64,生长表现与立地交互作用明显.单交子代林总体生长表现优异,3年测定林参试家系平均树高3.63 m、胸径4.71 cm、材积0.004 167 m3;4年平均树高4.82m、胸径7.40 cm、材积0.012 86 m3.以胸径和树高生长表现对该子代林进行联合选择,所有单交子代均优于2代种子园混系,3年测定林初选出5个速生最优家系,材积遗传增益为67.9%;4年测定林初选出6个速生最优家系(组合),材积遗传增益为59.0%.筛选的优良家系是高世代种子园营建、优良无性系选育和造林应用的优良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冠长率与林分因子之间的生长关系,分析不同因素对冠长率的影响,对湖北全省杉木栽植区域进行标准地调查,利用181块调查样地的715株优势木和平均木数据建立冠长率模型。从树木及立地因子中选出与冠长率相关性显著的树高、胸径、高径比、每公顷株数和大于对象木断面积5个因子作为变量,利用Logistics方程构建冠长率基础模型,并以此建立关于样地的单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混合模型所有参数及其组合形式均作为随机效应进行拟合,通过比较模型AICBIC和似然比显著性检验,与无随机参数模型相比,含有随机参数af的混合模型拟合效果最优。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混合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误差均有所降低,分别为-0.0095、0.1175,且残差范围变小。与基础模型相比,混合模型的R2由0.3231提高到0.5417,RMSEBias均有所减小。基于模型的拟合优度及检验指标,混合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可以用于树冠长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种子》2019,(6)
阐明母树大小对种子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揭示侧柏林的幼苗建立机制。采集泰山普照寺周边60年生侧柏人工林内不同胸径等级母树的种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母树大小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的千粒重、种子最大长和最大宽在不同径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种子萌发上,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随径级增加逐渐增加,而平均发芽时间逐渐降低。在幼苗生长上,母树胸径9.2~11.8 cm的比胸径18.8~21.2 cm的有着低的生物量、地径和相对苗高生长速率,但有着高的根冠比。随母树径级的增加,侧柏种子的质量和幼苗生长能力显著提升。因此,母树大小是侧柏人工林幼苗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小陇山林区麻沿林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剑 《种子科技》2021,(8):13-14
对小陇山林区麻沿林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第1年、第3年、第5年的日本落叶松和油松的割灌与采伐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疏伐和透光伐的小班第3年、第5年监测到的生长量明显高于不采伐和没有割灌修枝小班的生长量,因此在林分状况相同的小班进行疏伐或者透光伐,是森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的一个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