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对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体外循环后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58例,年龄14~60岁,气管插管后右颈内静脉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体外循环结束后平均肺动脉压仍>25mm Hg,此时通过压缩式雾化器吸入伊洛前列素10μg,于吸药前即刻(T_0)、吸药完毕后即刻,吸药完毕后5、15、30和60min时监测心率、右房压、肺小动脉楔压、平均肺动脉压、平均桡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体循环阻力、心输出量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体外循环后存在肺动脉高压患者28例.与吸药前即刻比较,吸药完毕后各时点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和吸药完毕后即刻、5 min时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 体外循环结束后吸入伊洛前列素可有效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有助于患者安全、顺利地脱离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肺动脉高压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E)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90 d)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2002年9月至2009年4月为3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进行了肺移植.根据术前肺动脉压的检测结果,将30例患者分为两组.肺动脉高压组:13例,术前平均肺动脉压≥30 mmHg;对照组:17例,术前平均肺动脉压<30 mm Hg.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式(单、双肺移植)、肺动脉乐力、是否应用体外膜氧合(ECMO)等进行多因素逻辑同归分析比较.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和对照组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存活率分别为61.5%和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肺动脉环缩术( PAB)在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单心室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仅能行单心室修复的复杂畸形患儿,男31例,女18例;年龄0.2~10岁,平均(7.8±3.8)岁;体重5~24 kg,平均(8.82 ±4.24) kg;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0.85~1.00,平均(0.90±0.04);术前肺动脉平均压(mPAP) 52 ~91 mm Hg(1 mm Hg =0.133kPa),平均(54.6±16.8) mmHg.合并单心室13例,三尖瓣闭锁12例,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伴左心室发育不良型右室双出口11例,三尖瓣重度狭窄5例,心室不均衡型完全型房室通道5例,十字交叉心3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0.5岁17例、0.5 ~2.0岁17例、≥2.0岁15例.全组均先期行PAB,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氧浓度40%时,SPO20.85,肺动脉平均压20 mm Hg.对比分析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手术死亡比率.结果 手术死亡1例系1岁6个月患儿,死因为肺部感染.全组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区别.随访6 ~72个月,1例1岁2个月患儿术后2个月因误吸死亡;3例已完成双向格林或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结论PAB能有效降低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拟行单心室修复的先心病患儿的肺动脉压力,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在肺移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并评价其价值.方法 行肺移植术的患者11例,其中6例行单肺移植术,5例行序贯式双肺移植术.诱导麻醉后,经颈内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Swan-Ganz漂浮导管,取左侧股动脉穿刺置入PiCCO导管.记录麻醉后双肺通气时、单肺通气时、肺动脉夹闭时、肺动脉开放时、术毕、术后8h和术后24h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及PiCCO监测数据.结果 单肺通气时和肺动脉夹闭时的心输出量和间断心输出量低于双肺通气时(P<0.05),肺动脉开放时和术毕的心输出量和间断心输出量高于单肺通气时和肺动脉夹闭时(P<0.05),心输出量与间断心输出量的相关系数为0.84(P<0.01).单肺通气时和肺动脉夹闭时的肺动脉压明显高于双肺通气时(P<0.05),肺动脉开放时和术毕的肺动脉压则明显低于单肺通气时和肺动脉夹闭时(P<0.05).单肺通气时和肺动脉夹闭时的脉压变异明显高于双肺通气时(P<0.05).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与每搏输出量指数相关(r=0.69,P<0.01),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与每搏输出量指数不相关,血管外肺水指数与肺血管通透性指数相关(r=0.82,P<0.01).结论 肺移植术中及术后应用PiCCO技术可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反映心脏前负荷以及肺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指导液体输入和呼吸机模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术前肺动脉高压与术后近、中期结果的关系.方法 将101例行动脉调转术的病儿根据术前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分为3组,肺动脉压力正常(对照)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比较分析不同组间的术后近中期结果.结果 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组病儿肺动脉压力均有明显下降.术后各组间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重度肺高压组中期病死率较高.结论 mPAP<5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TGA合并肺动脉高压病儿可以进行大动脉调转术,并可取得较好的术后结果,但mPAP≥50 mm Hg者虽然行大动脉调转术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且术后早期结果良好,但随访中期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岁.2001年5月16日入院,出生时即出现口唇颜面紫绀,哭闹及活动时气促.经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完全型大动脉转位(D-TGA)合并房间隔缺损(ASD).血气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26mmHg(1kPa=7.5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2)51mmHg,于2001年6月9日行Senning手术治疗.手术所见:心脏中度增大,呈并列心室,主动脉发自右侧心室,肺动脉发自左侧心室,主动脉心室壁收缩期间向外膨出,肺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血均回流至左侧心房,右侧心房内除房室瓣外无其它结构.下腔静脉主干短,发出约0.5cm即分出肝静脉,ASD巨大,仅有宽约2mm的纤维束连接前后壁,似单心房改变,室间隔完整.主动脉直径1.5cm,肺动脉直径2.0cm,肺动脉上触及细震颤.术中测压:肺动脉压44mmHg,左侧心室(功能右心室)压44mmHg,主动脉压70mmHg,右侧心室(功能左心室)压71mmHg.术中诊断TGA合并巨大ASD,上、下腔静脉引流入左心房,肺动脉高压.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Senning手术,在重建右侧心房时因间距大、用心包片加宽面积仍不够用,又将右侧纵隔心包原位缝至右侧心房切口相应部位,将窦房结缝隔入该房腔,缝合后肺静脉口约 3 cm,整个心房内形成"Z"形房腔.使氧合血引入右心室→主动脉,静脉血→左心室→肺动脉.体外循环时间236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52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300小时后,行气管切开并逐步训练脱离辅助呼吸.术后42天治愈出院,1年后复查,血气分析正常,PaCO2 34mmHg,PaO2 83mmHg.  相似文献   

7.
肺移植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肺移植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 受者例1、2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IPAH)患儿,均经右心导管术确诊为IPAH,术前心功能不全Ⅳ级,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分别为110、70 mm Hg(1 mm Hg =0.133 kPa)和148、72 mm Hg,在全麻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术,术中ECMO支持时间分别为550 min和450 min,出血量分别为3000 ml和1200 ml.受者例3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心内直视探查术后,超声心动图(UCG)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为110、60 mm Hg,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右侧单肺移植术,术中CPB时间244 min.3例受者与供者体型较匹配,ABO血型相同.结果 受者例1、2术后ECMO分别维持16h、13 h后撤离,术后第3、4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诊断为急性左心衰,均于术后第3、6天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分别于术后第33天、12天脱离呼吸机.受者例3术后3天内移植肺出现中等程度再植反应性肺水肿,术后第7天气管切开,第12天撤离呼吸机;术后第14天出现急性排斥1次,治疗后缓解.3例受者术后UCG提示心脏形态和心功能明显改善,受者例3室间隔缺损修补完整,无残余分流.分别于术后第93天、32天、62天康复出院,心功能均达Ⅰ级,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分别降为54、32 mm Hg,60、36 mm Hg和53、39 mm Hg.术后已随访41、21、82个月,患儿正常工作学习,至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对终末期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PAH患儿行肺移植能很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肺动脉压力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行Fontan术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9例,中位年龄4.3(2.5~4.8)岁,术前经心导管测压评估有无肺动脉高压将患儿分为非肺动脉高压组(23例,男16例、女7例)和肺动脉高压组(20例,男8例、女12例)。比较两组术后转归的差异。结果非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术后无死亡病例,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死亡率20.0%(4/20),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患儿(χ~2=5.34,P=0.02)。肺动脉高压组术后中心静脉压(t=–2.50,P=0.02)、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Z=–3.50,P0.01)、腹膜透析率(χ~2=5.40,P=0.02)、心律失常发生率(χ~2=4.40,P=0.03)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高压组患儿术后早期肺血管靶向性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χ~2=6.30,P=0.04)。结论肺动脉高压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Fontan术后的早期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一氧化氮(NO)吸入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病变的可逆性。方法对50例即将进行心脏手术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吸入10~20ppm NO 15min前后与术后1月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变化,包括肺血管阻力(PVR)、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循环血流量(PVCO)。结果与吸入NO前比较,39例肺血管反应阳性的患者吸入NO 15min、1月后PVR、PAMP、PASP明显降低(P0.01),术后监护室停留天数为(1.34±0.38)d,术后1月患者恢复良好。11例肺血管反应阴性患者在吸入NO前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护室停留天数为(2.95±0.93)d,术后1月仍无改善,甚至有2例患者肺血管参数有所增高。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吸入NO可以作为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参数可逆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在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术后应用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各30例,于术中穿刺右锁骨下静脉置入30cm长的4号深静脉管,经卵圆孔放入左房,作为术后经左房给药途径,分别于术前、脱离体外循环机后即刻、术后2、4、8、16、24、36、48、72h量测心率(HR)、主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以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CO)和心指数(CI),计算体循环的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经统计学处理后,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并可增加心输出量。结论: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较传统的中心静脉给药可产生明显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高压的术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在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术后肺部并发症高,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关键是降低肺动脉压和预防肺动脉压升高.临床可给予降压药物应用,做好呼吸道管理,同时做好各方面的监护,帮助患儿度过危险期.如术后治疗措施不当,可直接导致患儿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造成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UCSD 32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资料,其中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56±16.04)岁,平均病程(3.90±4.61)年;15例有深静脉血栓病史.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深低温、间断停循环双侧肺动脉内膜剥脱的手术方法.结果 根据术中病理标本Jamieson分型,Ⅰ型占21.8%,Ⅱ型占28.1%,Ⅲ型占37.5%.平均转机(236.32±37.27)min,主动脉阻断(111.69±28.14)min,停循环(38.00±13.58)min.术后机械通气(66.23±99.24)h,住ICU(4.62±4.50)天,无死亡.病人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81.03±16.92)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术后(51.20±12.16)mm Hg,肺血管阻力由术前(88.91±42.32)kPa·s·L-1降至术后的(34.38±15.68)kPa·s·L-1,心排量由术前(3.65±1.08)L/min增加到术后(5.85±1.21)L/min,中心静脉压由(13.07±2.11)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9.86±3.02)cmH2O.术后短期随访显示,病人心功能(NYHA)恢复到Ⅰ级19例、Ⅱ级13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PEA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手术成功率逐年提高;深低温、间断停循环、双侧肺动脉内膜剥脱及内膜外翻技术为PEA标准术式.多中心资料证实该术式可以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肺功能.多数国内医疗中心没有足够手术经验,应尽量避免选择肺动脉压收缩≥100mmHg,肺血管阻力≥100kPa·s·L-1及Ⅲ型病变者行PEA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瓣膜置换术前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37例风心病病人手术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M、ET-1浓度,采用测定血浆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来反映NO水平,采用Swan-Ganz浮导管测定肺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严重肺动脉高压组病人术前血浆AM、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动脉压组(P<0.05);术后1周各组血浆AM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严重肺动脉高压组血浆ET-1水平无明显下降;术后严重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组血浆NO水平有一个降低及再恢复的过程;术前血浆AM/ET-1比值水平与肺血管阻力呈负相关(r=-0.503,P<0.01),术后48h血浆AM/ET-1比值与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呈负相关(r=-0.524、-0.551,P<0.05)。结论 AM在风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术后缓解过程中发挥了拮抗ET-1的作用,血浆AM/ET-1的比值与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4.
例1女,49岁.左髌骨骨折制动2个月后反复出现晕厥4个月,气促1个月.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扩大,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87 mm Hg(1 mm Hg=0.133 kPa).核磁共振造影显示双肺动脉主干及段肺动脉大量血栓栓塞.右心导管检查示重度肺动脉高压86/37(50)mm Hg,全肺阻力1056 dyn·s·cm-5(13.2 wood).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PTE).停循环10 min,阻断121 min.第1次试停机时,肺动脉压与体循环压相同,气管插管内出血400ml.被迫再次转机,不能停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合并心内畸形及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COA合并心内畸形婴幼儿为研究组(A组),术中均直接肺动脉测压确诊合并PAH,另取同期室间隔缺损合并同等PAH的婴幼儿20例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为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手术,两组转流前肺动脉平均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停机后肺动脉平均压为(28.4±8.8)mm Hg(1 mm Hg=0.133 k Pa),高于B组的(21.2±5.0)mm Hg,A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均长于B组(P<0.05);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截瘫等并发症,A组术后上、下肢动脉压压差小于10 mm Hg,术后3月超声复查无PAH。结论 COA合并左向右分流型心内畸形者继发PAH进展更快,及时矫正心内畸形并解除主动脉缩窄可取得满意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主肺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87年12月至2007年3月,16例主肺间隔缺损病儿(人),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个月~22岁,平均(8.2±7.1)岁;体重5.8~50.0 kg,平均(22.2±13.9)kg.Mori分型Ⅰ型7例,Ⅱ型7例,Ⅲ型2例.主肺间隔缺损大小10~35mm,平均(22.6±7.3)mm.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主动脉弓离断畸形(B型)各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术前10例行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5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75.4±25.2)mm Hg,肺动脉平均压21~100 mm Hg,平均(60.3±24.8)m Hg.14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2例在深低温停循环完成手术.结果 主动脉阻断(70.6±48.1)min,体外循环(110.5±62.9)min.术后10例肺动脉收缩压(50.2±18.5)mm Hg,平均肺动脉压(40.0±15.2)mm Hg,术后呼吸机使用(22.6±14.5)h,滞留蕈症监护室1~70 d,总住院14~127 d.2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者围术期分别死于急性肾衰和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4例痊愈,平均随访(8.8±7.5)年,1例主肺动脉间隔小残余漏,余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主肺间隔缺损者肺血管病理改变早,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循环(CPB)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影响,分析CPB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原因.方法 拟在CPB下行心内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8例,年龄11~40岁,体重26~59 kg,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Ⅰ~Ⅲ级.根据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3组(n=6),Ⅰ组肺动脉压正常(PASP<30 mm Hg);Ⅱ组肺动脉压轻度增高(PASP 30~50 mm Hg);Ⅲ组肺动脉压中重度增高(PASP>50 mm H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CPB开始即刻、CPB停机后即刻、3、6和24 h时采集桡动脉血样4 ml,测定血浆NO和ADMA浓度.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Ⅱ组和Ⅲ组CPB停机后即刻、3和6 h时血浆ADMA浓度升高,NO浓度降低(P<0.05),Ⅰ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血浆NO浓度降低,ADMA浓度升高(P<0.05).结论 CPB可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ADMA浓度升高,NO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芝英 《护理学杂志》2008,23(14):34-35
对23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前后给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结果 吸入NO治疗后患儿高铁血红蛋白均在3%以下,平均1.6%±0.5%;治愈出院22例,住院时间18~41 d,平均29.0 d;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术后因心力衰竭死亡.提出术前术后吸入NO治疗时严密监测肺动脉压及生命体征,积极防治不良反应是患儿尽早康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前后肺功能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30例房间隔缺损病人心肺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外科修补术对肺功能的影响。肺动脉压正常和轻度升高者,术前弥散功能异常增高,术后降至正常。肺动脉压严重增高者虽有肺血增多,但未见弥散功能异常增高者,术后亦无明显变化。术前随着肺动脉压升高,用力呼气1秒量和肺活量逐渐降低,术后未见好转,但术后肺容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 0 0年 4月 ,我们对 1例 31岁 ,男性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病人施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术后病人生存 83d。现将此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管理情况报告如下。术后心脏功能监测与处理 供心、肺与受体的血管吻合好以后 ,从受者的左颈内静脉放置Arrow 7Fr肺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为 :术毕到术后 60h ,桡动脉血压 1 4 0 / 87~ 1 31 / 68mmHg(1mmHg =0 1 33kPa)、肺动脉压 40 / 2 6~ 39/ 1 7mmHg、肺动脉楔压 1 7~ 1 4mmHg,术后 60h均正常。术毕时的心输出量 4 2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