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同病异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曲解:过分强调患者个体间的差异,而忽略同一疾病患者的基本病变,弱化对患者共性改变的辨证和治疗。“同病类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则将“同病异证”和辨证“微观化”紧密结合,通过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来挖掘中医的核心病机;对基本病变的分析来辨析中医的主证;以“方证相应”理论来确立主方,指导主证的治疗;同一疾病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则可辨为共同主证下的“类证”,并以主方为基础加减组成不同的“类方”治疗。“同病类证”较好地揭示了病和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发展了“同病异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对中西医结合病证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同病类证——病证关系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不仅是中西医诊疗技术的不同,更是两种医学体系在核心理论和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中医和西医好比是为识别和处置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而用不同编程语言编制的软件系统,都能有效工作,但兼容性差,病证关系就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作为对病证关系的一种解读,在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1]。但“同病异证”过分强调了“病”与“证”之间的异质性。同一种疾病,特别是处于同一病变阶段的患者,在病与证之间还存在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为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现代医学意义上相同的代谢、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事实上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中医辨证要素,表现为相近的辨证类型,或主证相同而次证有异,这种病证关系与其说是“同病异证”,还不如说是“同病类证”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辩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伤寒论》“同病异治“的精神治疗腹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同病同治是指同一个疾病并且同一个证候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是病证结合中的一般规律,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笔者在近四十年的医学生涯中体会到,并不是所有相同疾病的相同证候都可以应用完全相同的治疗方法,这就要求辨证从细微之处着手,其中辨同求异思维起到了很重要作用.现笔者特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在同病同治中进行辨同求异思维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5.
浅谈体质在异病同证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病同证”是指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由于病因、病理、发展趋势等的相似,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即出现了相同的“证”。此系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异病同证”的形成与体质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同病异治,是中医对疾病的一个治疗原则,是指在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疾病和相同的证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来进行立法方药;但也有同一种疾病,由于病人的身体反应不同,所表现的证,症候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医起源于护,而护理又起源于实践,也就是人们同疾病斗争中逐渐地认识和发展护理知识和医疗方法。祖国医学有独特的理论联系,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组织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疾病的诊治采用“辩证论治”,而“证”的核心内容是舌脉症,证的确定不需使用具体数据。但为了使处方用药有一定客观指标可依,仍需应用量值概念的一般原理,使病变程度、病证性质量值化。是文以《伤寒论》为例,分析方药变化与量值的密切联系:一般情况下量值变化对组方用药的影响;特殊情况下量值变化对组方用药的影响。旨在说明中医对量值的认识虽较模糊,但实际应用在《伤寒论》中即充分反映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病证结合,因中、西医“病”的内涵不同,可分为传统病证结合及中西医病证结合。这两种病证结合模式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为突出,体现在“病”“辨病”“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应用范围”等若干个方面。通过梳理两者的“同”与“异”,知晓病证结合模式应当秉承中医内涵,“衷中参西”,才能更有助于中医诊疗特色和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异病同证"是中医学对病证关系的特殊认识,起初是指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病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反映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在临证中主要体现在一方用于治疗多种病证。随着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形成,"异病同证"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多指西医诊断不同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股骨头坏死、髋骨关节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是发于髋关节骨骼、软骨及滑膜的3个不同解剖组织的3种疾病,在疾病的晚期出现了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和腰膝酸软、行走无力的证候,无论是症状体征或中医证候,均表现出其相似性,体现着中医学"异病同证"的思想,本文从临床症状、影像变化、中医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面探析3种疾病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结果发现,除了临床症状体征相似,3种髋关节骨病晚期均见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积液、滑膜增厚、骨质增生及软骨下骨囊变等相似X射线表现;肾藏精、主骨生髓,只有肾精充足,筋骨方可得以骨髓充养,肝藏血、主筋,肝血充足筋骨才能濡养,病至晚期,3种疾病与肝肾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肝肾不足、经脉筋骨失养是3种髋关节骨病晚期的共同病机,肝肾亏虚、腰膝酸软、行走无力亦成为其共同证候。不仅为"同证"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助于"异病"的鉴别诊断、提高髋关节疾病的诊断水平、丰富中医学"异病同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同病(证)异脉产生的原因,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诊断学》教材中4对脉象要素部分或完全相反、但主病(证)相同的脉象(即迟数、滑涩、芤革、濡弱)所产生的原因。结果发现同病(证)异脉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病机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由4方面决定,分别是不同机体对同种病邪反应性不同、人体内同种物质不同功能病变的差异、病证程度的差异及病证随时间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抓病机,且以动态发展的思维辨识病机,是中医精髓所在,值得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常可见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病”是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经络出现器质损害或功能障碍,“血气不和”,可有症状,也可无症状,每一疾病均有“核心特徵”。“证”是可供引征为据的“个性情状特徵”。“辨病证医药学”是辨识疾病“核心特徵”及与其密切联属的“个性情状特徵”而诊断疾病和证候,采用核心方药和随证方药“辨病证”论治的医药学。“辨病证医药学”认为“证”是“病”的一部分,是不独立于疾病之外、不与疾病平行、不包括疾病、而是紧密联属于“病”并被疾病包括、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具有患者个性特徵的临床情状。“证”与“病”不可分开,如果没有“病”,就不可能有“证”。如果有“证”,即应深入辨析所患疾病。同一名称的“证”会因联属不同的“核心特徵”而呈现一些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尽管“证”可反映不同“疾病”的某些共同点,但是不宜孤立地研究“证”,研究“证”不能脱离“病”。我们重视“证”,是强调在严谨地辨准疾病时,尚应严谨地注意到疾病存有“证”这一体现疾病个性特徵的部分;在辨清“证候”这一具有个性特徵时尚须辨清具有“核心特徵”的“病”。运用“辨病证医药学”须掌握“证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辨清阴阳、表裹、上下、远近、气血、寒热、虚实、盛衰及相互关系,辨清湿、饮、痰、瘀、郁、风、虫、毒及相互关系,及其所致病因、病位、病机(含病理变化)、病状(含症状、体征与理化检测数据)、病性、病势形成的各种疾病与证候,既要注意疾病的单一证候,也要注意各类复合证候。不论内伤病还是外感病,外感病中不论伤寒病还是温病,均适用“辨病证医药学”思想以脏腑理论“辨病证”论治,要注意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间整体联系及互相影响,注意人体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影响,注意病证动态消长转变情状。所用“核心方药”应该确实符合疾病核心特徵,“随证方药”应既能符合证候,又能与“核心方药”协调,准确运用中医药学理论立法处方,令药效适其至所,提高疗效。西医也应重视“辨病证医药学”思想以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大鼠的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情况。方法:采用链脲佐茵素(STZ)腹腔注射,或结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根据血糖诊断为隐性DM大鼠、2型DM大鼠、1型DM大鼠;同步检测体重、饮水、摄食、腋温、心率、爪、尾显微放大拍照及图像处理得到r值、旷场水平跨格数和垂直站立数、抓力,求出正常对照组各指标均数及各组的实测值与正常对照组均数的比值,制定阴虚程度、气虚程度、阳虚程度及胃热程度等计量辨证方法,对各组四诊进行比较。结果:①糖尿病大鼠出现了典型的同病异证。例如1型糖尿病同一大鼠,在不同阶段其阴虚程度和阳虚程度相差较大;1型糖尿病不同大鼠,不同阶段和同一阶段的证候均相差较大;2型糖尿病大鼠也有类似现象。②糖尿病大鼠出现了典型的异病同证。例如1型、2型糖尿病大鼠在同一阶段可以见到阴虚、阳虚和气虚程度非常接近的现象;不同阶段的不同糖尿病大鼠也有相同的证候类型。结论:糖尿病大鼠存在典型的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其证候及其严重程度是可以通过非创伤性四诊定量采集和辨证的,这样的定量辨证结果有助于糖尿病大鼠的辨证论治及其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4.
对“痹”的再认识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74)徐木林,王秋琴关键词:痹证,中医病机,病名分类,辩证论治当前在对“痹”的认识上,多数认为“痹”是证,或以痹证为病名,少数认为“痹”是病名,即痹病,也有主张在痹证下再分病名的。笔者就这些不同的认识重温《...  相似文献   

15.
涂国平 《江西中医药》2004,35(12):46-47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就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同病异治”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对同一种疾病根据其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不同证候,而采取的具体治法。因此笔者在临床治病时,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未来的中医师 ,病和证的关系是值得我们仔细探究的永久话题。为此 ,北京中医药大学 99级 7年制B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总结材料 ,展开了本次关于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讨论 ,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加深了对病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陈涛 《光明中医》2012,27(3):576-577
中医护理讲究整体性,人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中医的辨证施护,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当不同的病发展处于同一证型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取“异病同护”.笔者从中医护理的特点对“异病同护”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应用论证“异病同护”.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变化灵活,虽同为一病,但由于病因、病机及患者个体素质的差异,在治疗上则可采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疾病,因其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证候,而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在不孕不育专科中,同样有所体现。但不论采用哪种治法均应遵循中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原则,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同病异治”之法,但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条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师仲景通过辨证将病与证相结合,临床表现相同的疾病,但因其证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方剂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笔者分别从脉象、病因、病机、病位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这一法则治疗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同证异治"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其理论雏形源于《伤寒杂病论》,并存在客观的形成因素。中医"证"是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综合体现,这种概念的宏观性使其具有可进一步细化区分的基础。而中医治疗方法又具有多样性,所用方药成分复杂且作用靶点较多。有鉴于此,针对相同证候就可出现不同的具体治法或方药。而基于这种"同证异治"的"方证对应"通常表现出一证多方的特点。该一证多方并非"证"与"方"之间的随意搭配,而是将"同证"具细化、客观化,寻找不同疾病、不同个体出现的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等细微差异,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它体现了"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诊疗模式。临证时辨识这种证同而治异的本质在于病证的微观病理改变或变化趋势不同,故而表现出同证异症、同证异势、同证异病及同证异质等临床特点。因此,通过丰富中医"证"的内涵,明确与证候相应的客观病理及动态演变,"证"和"方"之间的对应关系更趋精确。仔细辨析相同证候显现出的不同表征、演变趋势及预后,能以个体化和动态性的视角处方施治,从而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