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哈尔滨工业大学某年级大学生400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CV)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①经方差分析,亲密度与是否抑郁之间有显著相关(F=11.560,P<0.001),适应性与是否抑郁之间有显著相关(F=6.258,P<0.001);②经回归分析,抑郁与亲密度之间呈负相关(r=-0.329,t=-6.766),抑郁与适应性之间呈负相关(r=-0.206,t=-4.921).结论 抑郁情绪与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相关均有显著性,且抑郁情绪越严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差.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抑郁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92名农村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单、双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F=3.05,P0.05)、家庭适应性(F=2.88,P0.05)、积极情感(F=12.19,P0.01)和生活满意度(F=4.66,P0.01)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抑郁(F=8.42,P0.01)、社交焦虑(F=11.48,P0.01)的得分则显著高于一般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对生活满意度(β=2.78,P0.01)、家庭适应性对积极情感(β=2.59,P0.01)有正向预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家庭适应性和亲密度可能是影响其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讨初中生自我意识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文版)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初二年级共1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现状分析表明: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普遍偏高,亲密度为缠结、适应性为僵硬的家庭居多。②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之间呈正相关(r=0.497,0.442;P均<0.05)。③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亲密度能有效预测初中生的自我意识(P<0.01)。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影响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认知灵活性与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文修订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FACES II-CV)、认知灵活性问卷(Cognitive Flexibility Inventory, CFI)和自我接纳问卷(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SAQ),对河南省新乡市3所省属高校的9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分析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认知灵活性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影响。结果:(1)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大学生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在性别和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4,F=4.864,2.819;P0.05);大学生自我接纳因子得分在年级、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1,3.581,4.060;P0.01);大学生自我接纳总分仅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8,P0.05);(3)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总分、家庭亲密性维度、家庭适应性维度以及认知灵活性均与自我评价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63,-0.162,-0.150,-0.391;P0.001),与自我接纳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11,0.186,0.218,0.369;P0.001);自我接纳总分仅与家庭适应性维度呈正相关(r=0.070,P0.05);(4)不同家庭亲密度类型的大学生自我接纳总分、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46,11.538,7.813;P0.001),不同家庭适应性类型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11,13.937;P0.001)。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认知灵活性与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认知灵活性是影响其自我接纳的内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与家属的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情绪状况,为抑郁障碍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干预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6~9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95例及共同陪伴的直系家属95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CV)、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结果1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得分与国内常模一致(P>0.05),但适应性得分低于国内常模(P<0.01);焦虑、抑郁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家属的家庭亲密度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适应性得分低于国内常模(P<0.01)。家属的焦虑得分与国内常模一致(P>0.05),但抑郁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2家庭模式分型构成比:中间型47.9%,平衡性26.3%,极端型25.8%。患者的家庭"拱极模式"以"僵硬—松散型"居多,家属则以"自由—缠结型"居多。3家庭亲密度与患者的家属的文程化度有关,相关系数范围(r=0.21~0.26,P<0.05)、与家庭人数呈负相关(r=-0.21,P<0.01);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范围(r=-0.30~0.37,P<0.01);家庭适应性与患者的年龄(r=0.28,P<0.01)、文化程度(r=0.34,P<0.01)有关。与家属的年龄(r=0.26,P<0.05)文化程度(r=0.22,P<0.05)有关。与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范围(r=-0.30~-0.42,P<0.01)。结论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患者和家属的文化程度、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家庭亲密度与患者的家庭人数有关,家庭适应性与患者和家属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初中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孤独量表对200名在校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1初三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P<0.05);2女生感受的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男生(P<0.05),初一学生感受到的家庭适应性显著高于初三(P<0.05);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孤独感之间关系密切;4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建议:完善家庭功能有利于降低初中生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8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学龄期哮喘儿童168例为哮喘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哮喘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估。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父母进行评估。结果:学龄期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35.12%,高于对照组(χ~2=5.672,P0.05)。哮喘组社会能力总分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总粗分高于对照组(t=13.765,6.549;P0.05);缠结型和亲密型家庭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评分高于松散型和自由型家庭,行为问题总粗分和行为问题检出率低于松散型和自由型家庭(F=26.635,31.726,χ~2=24.235,P0.05);不同类型适应性水平家庭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评分、行为问题总分和行为问题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93,32.854;χ~2=27.567,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呈正相关,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r=0.159~0.425,P0.05)。结论: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校退休老人家庭功能与幸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CV)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河北联合大学107名退休老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退休老人在幸福度、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无差异;高校退休老人的生活满意程度与幸福度总分存在显著差异(F=11.60,P<0.001),同时与适应性有显著差异(F=6.38,P<0.01),与亲密度有差异(F=3.61,P<0.05);家庭亲密度与老年人的负性情感,负性体验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适应性与老年人的正性情感显著正相关(P<0.01),与负性情感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好,退休老人的自觉幸福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211例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征,为其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IAD-DQ)、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分别对211例因过度使用网络住院治疗的青少年及260名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亲密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0.7±11.9/69.4±9.7,42.4±10.5/49.8±8.1,68.7±11.4/73.4±10.5,均P=0.000),亲密度不满意度和适应性不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9.3±10.0/6.5±7.0,11.2±10.5/6.8±6.8,Z=-2.72、-4.57,P=0.001、0.000),两组的理想适应性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的亲密度被评为"松散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2.2%/16.2%,P<0.001),"亲密型"、"缠结型"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5.6%/38.8%,5.7%/13.5%,P<0.001);研究组的适应性被评为"僵硬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4.5%/15.0%,P<0.001),"无规律型"、"灵活型"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7.1%/17.7%,19.0%/38.8%,P<0.001、P=0.001);研究组的家庭类型被评为"僵硬-松散"型比例高于对照组(35.5%/10.0%,χ2=45.120,P<0.001),"亲密-灵活型"比例低于对照组(8.5%.8/22.7%,χ2=17.081,P<0.001)。结论:过度使用网络住院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于正常家庭。在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因素,着重培养情感交流的能力,挑战僵化的家庭互动模式,促进家庭的适应性及变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地探讨家庭状况对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445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父母教养方式而言,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分别和高职生的职业成熟度呈显著负相关(父r=-0.09,P0.05;母r=-0.11,P0.05)、非常显著正相关(父r=0.25,P0.01;母r=0.24,P0.01)和不显著相关(父r=-0.05,P0.05;母r=0.01,P0.05);家庭亲密度和其职业成熟度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32,P0.01);家庭经济状况(F=0.12,P0.05)、是否独生子女(F=0.00,P0.05)、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父F=0.66,P0.05;母F=0.81,P0.05)对其职业成熟度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中拒绝、情感温暖和家庭亲密度与其职业成熟度有相关性,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独生与否、亲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不同的高职生,教育者在培养职业成熟度时无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高中生网络成瘾状况,探究家庭环境中成功性、组织性、控制性三因素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查郑州市城区6所高中800名学生,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及自编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1.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5.0%;网络成瘾率在性别、年级、学校性质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414、0.356、0.112);2.家庭组织性因素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力居首位(β=-0.155),其次是家庭成功性和控制性(β=0.109、0.092)。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学校满意度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线上游戏成瘾量表、自尊量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对1427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对网游成瘾存在负向预测作用;2学校生活满意度在自尊与网游成瘾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4%。结论自尊可以预测网游成瘾倾向,低自尊者更容易网游成瘾;学校满意度在自尊与网游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不同人口学变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从全国10个省(市)抽取36000名中小学生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和自编的人口学资料及其相关信息调查表对被试进行施测.结果: (1)共获31915份有效问卷,我国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整体发生率为6.6%;男生高于女生(9.6%/3.8%,x2=210,P<0.001));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X2=61.9,P<0.001),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网络成瘾发生率分别为4.1%、4.3%,4.6%、8.4%、7.3%、7.5%、6.3%、6.2%、8.4%;三片地区高于一片和二片地区(7.6%/6.1%、6.5%,x2=8.1,P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青少年成瘾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人群成瘾基本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OC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马氏量表IV版本1(Mach Scale IV),对2008年3月1日~7月31日收入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治疗中心的81名14~25岁的网瘾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对网络成瘾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网瘾青少年人群内中学生与大学生OCS中的冲动控制减弱,分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瘾青少年人群的网瘾总分与FAD中的情感介入(AI)呈显著正相关(P〈0.05)。如扩大回归进入标准为P〈0.1,排除标准为P〉0.11,得网瘾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FAD中的情感介入(AI)呈正相关(P=0.022)及与日平均上网时间呈正相关(P=0.087)。结论网瘾青少年不论男女、教育程度都是一个独立人群,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及日平均上网时间对网瘾青少年人群的网瘾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我控制对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及根特教养方式量表对96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相关显著;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的消极控制维度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控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母亲消极控制维度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量表(SRSS)对34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32名,成瘾率9.20%。其中男生成瘾率(12.58%)明显高于女生成瘾率(6.35%)。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均呈显著差异(t=2.71,P0.01)。结论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及利用度降低与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女大学生网络交往依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IIQUS)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321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主要的网络交往方式为即时聊天(97.82%)和空间或博客(87.23%),其中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专业、不同网络重要性之间的女大学生网络交往依赖呈显著差异(F=5.950,5.666,10.797,P0.01);2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网络交往依赖呈正相关(r=0.149,P0.01)。结论:家庭经济、专业和网络重要性是女大学生网络交往依赖的影响因素;女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其网络交往依赖程度越深。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取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北京市高中生网络成瘾进行社区干预研究,评价对网络成瘾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877名高中生,随机分为干预组(n=2538)和非干预组(n=2139)。采用观看视频讲座、发放知识手册和张贴宣传画方式进行干预,自编网络成瘾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问卷和网络使用自评量表(the Self-ratingInternet Using Scale,SIUS)评估效果。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的SIUS分明显低于非干预组,而KAP分明显高于非干预组(均P<0.01);(2)干预组干预前后的SIUS分和KAP分差值均大于非干预组(均P<0.001);(3)干预组在干预后对网络成瘾知识的回答正确率比干预前普遍提高,不正确的网络成瘾相关态度和行为的出现率普遍降低,而非干预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对高中生这一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中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临汾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癌现状,探索导致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成因。方法随机抽取临汾市襄汾县某中学初一、初二共400名学生为对象,以自行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上海师范大学郭颖所编制的“中学生网络戍瘾量表”和“教师访谈”半结构提纲为工具,进行集中测试和访谈。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396份。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为7.33%,男生高于女生(6.57%,0.76%);初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呈递增趋势(7.32%,7.53%)。结论年级、性别、家庭环境、上网的内容等是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癌的主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情况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不同的家庭功能对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对上海10所中学内初一,高一年级和职校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进行间卷调查,共调查3068名学生。回收学生问卷2911份.其中完整有效问卷2276份。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制中学生网络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网络成瘾诊断自评问卷(YDQ),家庭功能量表(FAD)。结果:互联网过度使用组在家庭功能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分量表和总的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互联网过度使用组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家庭功能的各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家庭沟通能力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六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互联网过度使用中学生存在家庭功能减弱,不同于互联网正常使用的中学生,不同性别年级互联网过度使用中学生有相似的家庭功能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