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曹辅发 《新医学》1989,20(1):33-34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而我院1987年炎夏发生1例因局部循环障碍所致的硬肿症,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男,5天,下肢硬肿4天,于1987年7月9日由妇产科转入内儿科。患儿出生第2天即发热,经输液及应用抗生素后次日热退,但患儿反而烦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871-872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随访两组治疗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腹痛缓解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1年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应用(P0.05)。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可显著缩短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腹痛缓解、呕吐缓解及血便消失时间,并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1987年5月~1989年5月共收集胎盘血用于临床513000ml,使用率达99%,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将我院胎盘血的收集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87年11月1日收治一例临床少见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患者,经92天的治疗与精心护理后,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23岁,于1983年5月始发生持续高热达48天,周身曾出现一过性皮疹,经他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而入院治疗。于同年10月症状缓解出院。1987年10月,患者因过劳,受凉,饮井水3000ml 后  相似文献   

5.
贵刊1987年第2期刊出“复方地芬诺酯治疗婴儿腹泻30例”一文,阅后很有启迪。笔者曾对门诊较常见的腹泻患儿选择20例,进行验证,疗效令人满意。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6月11例,7~11.5月9例。病程1~3天8例,4~12天11例,>20天1例。患儿一般情况好,每天腹泻4~6  相似文献   

6.
<正> 抗M多数为盐水抗体,用红细胞做正定型时一般不会发现,在做反定型或主侧配血时可出现不规则情况。我院于1987年发现1例抗M引起的配血不合,现报导如下: 患者张某某,男56岁,住院号196537。无输血史,因前列腺增生于5月12日住院择期手术,术前备血时定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1月8天,因“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苯丙氨酸浓度增高”于2012年5月6日来院。患儿系G2 P2,39周孕,剖宫产,出生体重3000 g。生后7天在我院两次血苯丙氨酸检测浓度为6.6 mg/dl、6.8 mg/dl ,初步诊断为苯丙酮尿症。生后38天体重4.5 kg,身高53 cm,一般情况可,呼吸平稳,皮肤无黄染,心肺检查无阳性体征,腹部稍胀,无包块,肝脏肋下3.5cm,质软,脾脏未扪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8.
B_3亚型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病例摘要 谭××,女,35岁,于1994年5月6日因子宫肌瘤入院治疗。入院时正定型“B”型,因贫血于5月9日、11日各输B型血200ml均无不良反应。1周后再配血时发现与B型血主侧凝集,6月2日取样送我中心鉴定。  相似文献   

9.
误输异型血偶有发生,若能及时作出判断并积极采取救急措施,预后较好。我们于1986~1987两年间遇到3例。报告如下。例1:A 型血误输AB 型血155ml。患者男,65岁。1986年2月28日因膀胱癌切除后贫血输注AB 型血,20分钟随出现荨麻疹,按一般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3岁,因发烧8天,皮疹、颈淋巴结肿大6~7天,于1987年7月16日入院。患儿8天来持续发烧,体温波动在38~39.3℃之间,病后第2天右颈部淋巴结逐渐肿大至核桃大小,较硬,伴疼痛。第3天起躯干、面部、四肢先后出现皮疹。同时两侧手指、脚趾、掌跖部红肿发硬,两眼发红,日渐加重。  相似文献   

11.
<正> 我院儿科收治了1名误食摩丝护发液中毒的患儿,将父母血液进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后输给患儿,治疗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1冯建超,男,5岁。因呼吸困难,口唇、四肢、手足发绀1天,于1991年5月22日急诊入院。住院号:293397。患儿于入院前1天下午7时,误吸入摩丝护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14个月,主因发热7天、吐泻1天于2008年10月1日入院。患儿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热型不详,无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及抽搐,于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停药后复升。1天前患儿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不多,伴腹泻,为黄色稀便,共两次,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80年5月至1987年5月应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学癜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32例患儿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5个月。婴幼儿8例,学龄前儿童10例,学龄期儿童14例。病史最长者7年半,最短者3天.临床表现:全部患儿均有出血史,以下肢及臀  相似文献   

14.
用维生素K_3(简称K_3),维丁胶性钙(简称维丁钙),佐治婴幼儿喘息型肺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3例喘息性肺炎患儿为1987年6月至1990年12月的住院患儿,男32例,女21例,哮喘发作1天者  相似文献   

15.
呕吐型癫痫为植物神经性癫痫的一种类型,临床较少见。现将我们最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儿蔡×,男,4岁。周期性反复发作呕吐两年余。患儿自1980年5月起开始有呕吐发作,次年6月又发作1次。1982年3月份起每月发作1次。因呕吐2天,于1982年6月19日人我院。每次呕吐发作前数天有腹痛症状,呕吐发作时精神差,发作后嗜睡,经补液及对症治疗2~3天后吐止。呕吐物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1岁.以"发热腹胀,排柏油样便3天"为主诉入院.于3天前"着凉"后始发热,体温在38.5℃左右,热型不规则.伴排柏油样便3~4次/日,量中等.口腔少量渗血.面色进行性苍黄.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引流术用于婴幼儿临床报道较少,我们于1987年5月至1988年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十二指肠引流管为25例出生40天至120天婴儿肝炎综合征行十二指肠引流术均获成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谢红  董闽田 《临床医学》1995,15(5):46-46
我科最近收治一名肾移植术后6年并发颅内真菌感染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60岁,病案号106862。于1987年6月行肾移植术,术后以强的松20mg/天,硫唑嘌呤200mg/天抗排斥治疗至今已六年余。强的松服用后立即出现糖尿病,以胰岛素控制。血肌酐随访持续200~250μmol/L之间。1993年5月17日突觉头枕部疼痛,呈持续性刺痛或搏动性跳痛感,轻则头皮疼痛。伴轻度恶心,无发热、呕吐、视物模糊及抽搐。于1993年5月25日收入神经内科。查体:神清,血压20/14kPa,轻度向心性肥胖,心肺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化验检查:Hb109g/L,WBC7.4×10~9/L,NO.70,  相似文献   

19.
从血液中分离出一株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 0 2年 5月 ,我们从 1例高热患儿的血液中分离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sphingomonaspaucimobilis) ,该菌实属少见 ,报道如下。患儿男 ,7个月 ,发热 10余天后 ,出现寒颤、抽搐 ,同时伴有流涕、咳嗽、呕吐 ,于 2 0 0 2年 5月 1日收入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经查T39 5℃ ,WBC12 3× 10 9/L ,N 0 83,L 0 17,肥达反应阴性 ,疟原虫阴性 ,血沉 33mm/h ,C 反应蛋白 6 6 8mg/L ,于 5月 1日和 3日抽取的 2次血培养均分离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后经敏感药物治疗 ,患儿感染症状消失后出院。细菌鉴定 :2次血培养均用…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为胆总管十二指肠上部的囊状扩张形成,系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自从B型超声切面显象技术应用于临床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前确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先天性胆总管巨大囊肿则罕见。我院1987年8月收治1例先天性胆总管巨大囊肿,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患儿女性,1.5岁,病案号54553。患儿因腹部膨隆1年余伴反复发热、腹痛,加重5天入院。患儿于生后4个月,即见上腹部饱满,经常哭闹、腹痛、伴有发热,经抗炎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上腹部日渐膨隆,近5天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体温37.8℃,脉搏92次,呼吸32次,体重9公斤,意识清楚,表情痛苦,营养差,发育瘦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