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鱼骨状分支水平井注采配置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鱼骨状分支水平井注采配置关系,对鱼骨状分支水平井复杂的注采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微单元划分的思想,结合注采微单元水驱效果差异,确定五点井网是最适宜的鱼骨状分支水平井基础井网.在此基础上按照发挥有利微单元、调整不利微单元、实现均衡驱替的原则,从调整鱼骨状分支水平井井形参数和注采关系2方面,系统研究了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直井和水平井,鱼骨井具有单井控制储量高、油藏接触面积大等优势,但开发过程中往往需注水来 即时补充地层能量。分支井井身结构复杂,现场常采用直井或水平井作为注水井构建不规则的注采井网,而实 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分支井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下降快和注水量调配难等问题,亟需开展不同注采方式和不同井 型下的油水运动特征研究。利用二维可视化模型、红色染色煤油和黑墨水,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分支角 度(30°~90°)鱼骨井一注一采井组在不同注采井型下的油水运动特征,并用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 明,水平井注水时,油水前缘向分支处偏移更大,油水前缘的推进效果更为均匀;直井注水时,油水前缘推进较为 缓慢,但水淹状态时的波及面积更大。直井注水时,分支角度为45°的鱼骨井采出程度(61.10%)最高;水平井注 水时,分支角度为30°的鱼骨井采出程度(57.97%)最高,水淹状态时剩余油分布最少。当分支角度小于30°时,水 平井的注水效果好;当分支角度大于45°时,直井的注水效果好。对比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的油水运动 场图和采出程度,结果较为吻合,实验结果与适用油藏特征的匹配性较高。研究结果对实际的油田鱼骨井注采 井网部署和参数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PEBI网格的多分支水平井井型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基于PEBI网格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鱼骨状多分支水平井、辐射式多分支水平井在五点法井网中的井型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分支数目、分支长度和分支角度对井网中多分支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五点法井网中采用鱼骨状多分支水平井作为生产井时,当分支长度较长且分支角度较大的情况下,应选择分支数目多的鱼骨状分支井进行生产,反之可以选择较少的分支数目;鱼骨状分支井分支角度应选取为45°、60°;分支长度应充分考虑井网面积以及分支在井网中的位置而定。采用辐射式多分支水平井作为生产井时,应选取辐射式四分支井进行开采,在钻井技术和钻井安全允许的前提下,应选用较长的分支长度。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增加油层裸露面积,提高稠油油藏储层吸收蒸汽的效果,从而提高稠油井的产量及采收率,新疆油田将SAGD水平井与鱼骨状水平井技术相结合,以SAGD成对水平井为基础,利用SAGD磁定位导向技术与鱼骨状分支井眼轨迹控制技术,在注汽井水平段钻若干鱼骨状分支井眼,形成了可有效增加储层裸露面积的SAGD鱼骨状水平井钻井技术,并钻成了SAGD鱼骨状水平井FHW3043井组。FHW3043井组的顺利钻成证明了SAGD鱼骨状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可行性,为该技术在稠油油田的应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非均质稠油油藏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中,为加快蒸汽腔扩展和降低夹层影响,提出了鱼骨水平井注汽方式。以风城油田A井区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影响鱼骨注汽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生产效果的主要因素,优化了分支形态及关键注采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分支的水平位移、垂向位移与井组生产效果呈正相关,分支两侧交错分布的效果要优于分支两侧对称分布及同侧分布;当鱼骨注汽水平井上方存在夹层时,分支穿过夹层的生产效果最优。实际应用表明,鱼骨注汽水平井的初期日产油量和油汽比,均高于同条件下的无分支水平井,该方式具有一定优势,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直井反九点井网的对角油井之间加密水平井,是水驱油藏实现液流改向、提高储量动用效果的有效井网调整方式。基于典型注采井网调整方式,利用渗流力学保角变换和镜像反映原理,建立了井间对角线加密水平井注采井网渗流模型,并提出了评价注采井网储量动用效果的方法;结合实际油田参数,计算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直井反九点井网加密调整后注采单元中的储量动用变化规律;综合储量动用效果和开发实施条件,确定了九点井网对角加密水平井的合理水平井长度及合理生产制度。研究结果为水驱油藏注采井网加密调整和注采调控,提供了新的调整思路和分析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直井反九点井网的对角油井之间加密水平井,是水驱油藏实现液流改向、提高储量动用效果的有效井网调整方式。基于典型注采井网调整方式,利用渗流力学保角变换和镜像反映原理,建立了井间对角线加密水平井注采井网渗流模型,并提出了评价注采井网储量动用效果的方法;结合实际油田参数,计算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直井反九点井网加密调整后注采单元中的储量动用变化规律;综合储量动用效果和开发实施条件,确定了九点井网对角加密水平井的合理水平井长度及合理生产制度。研究结果为水驱油藏注采井网加密调整和注采调控,提供了新的调整思路和分析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鱼骨状分支井相关参数对产能的影响并检验李春兰鱼骨型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开展了鱼骨状分支井电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鱼骨状分支井分支位置、分支长度、分支数、分支夹角以及分支分布方式等因素对产能均有影响,其中,分支位于两端时的产能大于分支位于中部时的产能;产能随着分支长度、分支数和分支夹角的增加而增大,增大趋势逐渐减弱;分支均匀分布与对称分布的产能接近,同侧分布产能则低于前面两种情况,且分支越长,产能差异越大。通过正交实验评价各参数对产能影响的显著程度顺序为:分支数分支长度分布方式分支夹角;当分支均匀分布时,李春兰2005年公式精度要高一些,而分支对称分布和同侧分布时,李春兰2010年公式精度更高。实验结果为鱼骨状分支井的优化设计以及注采井网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天然裂缝网络系统油藏的复杂性,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电解模拟实验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天然离散裂缝网络油藏在交错排状井网的水平井井网条件下,裂缝密度、水平井与裂缝方向夹角、注采井夹角、水平井无因次高度等因素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得出了水平井与裂缝夹角、注采井夹角、水平井无因次高度等最优值,为优化水平井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数,从而为交错排状井网的水平井产能提供优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水平井线性正对注采井网注采流线方向单一导致的采油井含水率高、原油采出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调整注采策略将水平井线性正对井网改为周期性交替注水井网以提高采收率,包括视反七点法井网交替注水、视五点法井网交替注水和周期性差异化交替注水。3种交替注水方式均改变了线性正对井网注采流动及驱替方向,且同一区域在同一个注采周期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注水流线驱替,显著提高了注水波及体积并有效动用剩余油,进而提高油藏采收率。3种井网交替注水试验在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基于该油田最优交替井网型式优化注采参数,使试验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油最高增加23.84m3,含水率最高降低18 个百分点;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交替井网的注采对应关系,使交替后注采井跟端距离较远,从而提高降水增油效果。图12表2参15  相似文献   

11.
随着钻完井技术的不断提高,鱼骨状分支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对鱼骨状分支井进行数值模拟时,常规的井指数计算方法难以适应模拟复杂井形的需求。针对鱼骨状分支井井筒间严重的干扰影响和复杂的渗流关系,在井指数定义式的基础上,结合鱼骨状分支井解析模型与数值模拟稳态模型,充分考虑油藏各向异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鱼骨状分支井井指数计算方法。在新的井指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鱼骨状分支井进行了井形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分支数目较少时,可以选取较大的分支长度,反之,分支长度则不应过长;分支数目应不小于4个,当分支长度小于50m时,增大分支数目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分支角度应不小于45°。  相似文献   

12.
鱼骨井能够有效增加油层的裸露面积、提高油藏动用程度、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最终提高油藏采收率。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是注采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选取注汽干度、注汽速度、注汽压力、焖井时间、周期注汽量和最大排液量6个注采参数并考虑注汽干度、注汽速度、注汽压力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研究,采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最优的蒸汽吞吐注采参数组合,依据各因素对累积油汽比的影响显著性进行排序。研究表明,交互作用对累积油汽比的影响并不显著。正交数值试验的结果可为现场鱼骨井蒸汽吞吐注采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井内管柱无压井液循环通道时,常用的压井方法就是挤压井。然而,有些注采井的完井管柱特殊,以至于既使采用挤压井的方法也无法成功压井。以K13井为例,介绍了这些井的压井设计思路及现场施工效果,为类似井的压井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兴隆台潜山油藏埋藏深、油稀、含油高度2 300 m的特点,建立了以水平井和复杂结构井为主的平面交错、纵向交错的双交错、多层、叠置注采开发井网。优化设计了井网井距,纵向上分7层部署水平井、复杂结构井。设计水平井井距200~300 m,鱼骨井井距500 m。水平井的水平段和鱼骨井的主干段斜交主裂缝发育方向。优化设计了水平井、复杂结构井、定向井井眼轨道和井身结构,优化了钻井液设计、复杂结构井完井管柱结构设计、井控设计、固井设计。通过钻完井施工、投产开发,兴隆台潜山共钻井135口,年产油102.11×104 t,实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5.
XQ90气井分支井完井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坚  李勇  马旭川 《钻采工艺》2003,26(5):25-27
XQ90井是我国在川西地区所钻成的第一口气井分支井组,该井在完井工艺上采用了先进的完井管柱和加砂压裂管柱,达到了主、分支井分层压裂,分层开采的目的;其自行研制的双管采气井口可以分别控制主、分支井井口油压,为后期的采气作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该井的完井工艺达到国际TAML分类5级水平。  相似文献   

16.
由于油水在储集层中的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在渗流场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的条件下,流体才能流动。对于非均质多层低渗油藏,每一层都有一极限注采井距。只有当极限注采井距大于实际注采井距时,储量方能动用,否则则不能动用。据此充分考虑了多层低渗油藏的纵向非均质性,建立了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与注采井距的关系,分析了影响纵向非均质多层低渗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因素,提出了根据低渗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确定合理注采井距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鱼骨水平井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低产油田增产,老油田二次、三次采油,提高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为了探索四分支鱼骨水平井开发大庆外围低渗透薄油层的可行性,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以肇州油田试验区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井网及井轨迹参数优化研究,并在精细的水平井钻井地质导向技术方案指导下,设计、实施了州72-平54Z井鱼骨水平井钻进,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实践结果表明,大庆外围低渗透薄油层实施鱼骨水平井技术开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的注采井距计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开采难度很大, 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对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渗流力学理论, 推导了不等产量下注采井之间的压力梯度分布公式, 可以确定在一定的注采条件下, 驱动压力梯度随井距的变化关系。渗流规律研究表明, 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完全克服油层启动压力梯度后注采关系才能建立, 因此, 克服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最小驱动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即是油层能够动用的最大注采井距。通过以榆树林油田树322 区块为例, 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建立了最大注采井距与油层渗透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层能够有效动用的最大井距为242 m, 在目前300 m 井距下无法建立合理的注采关系, 这为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鱼骨井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常规直井和水平井相比,鱼骨井因其泄油面积大、相同液量下压差小、能更为经济有效地开发隐蔽油藏、复杂断块油藏等复杂构造油气藏而在油田获得成功应用。准确评价鱼骨井产能对于产能建设、措施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鱼骨井井身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该种井型产能预测的难度。以渤海××油田已投产的6口鱼骨井为样本,构造BP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因素非线性影响下的鱼骨井产能进行预测,并根据权重分析理论找出影响渤海××油田鱼骨井产能的主控因素。现场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能综合考虑鱼骨井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预测精度高,计算速度快,是鱼骨井产能预测的一种有效手段。渤海××油田鱼骨井产能的主控因素为: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之比、储层有效厚度、地层孔隙度、主井筒长度、各分支长度、溶解气油比和原油黏度。  相似文献   

20.
从渗流理论出发,首次推导了直井注-水平井采混合井网系统井间沿程压力与压力梯度分布公式,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数学表达式,提出了计算低渗透油藏混合井网注采井距的方法,分析了注采压差、渗透率和水平段长度对注采井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混合井网系统所需要的生产压差远小于直井井网,因此混合井网更容易形成有效驱替,可以采取更大的注采井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