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古汉语的疑问语气助词有三类:纯粹传疑的“乎”,纯粹反诘的“哉”,要求证实或有倾向性疑问的“欤”(与)、“耶”(邪)。上古“与”和“邪”作用相同,在不同书中分别使用。上古汉语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所用的语气助词没有分别,现代汉语一般疑问句的语气助词不同于选择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现代汉语的一般疑问语气助词的由来是跟下列句式有关的:  相似文献   

2.
《海上花列传》中“阿”的用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用吴方言写成的作品。在对《海上花列传》中所有出现的“阿”的用法进行探讨及百分比统计的基础上,认为在本书中出现的“阿”的用法可归纳为四种:作词头;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作拟声词;用于“阿×勿×”结构。从而得出结论,在本书中“阿”的用法主要为前两种:即作词头和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其中,“阿”作为词头有三种构词法;“阿”型疑问句有四种不同的疑问语气:询问、测度、征询和反诘,并对其中表示完全疑问语气的疑问句进行了语法意义的探讨。最后得出观点:“阿”型疑问句更多带有反复问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登朱运申同志《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文中试图证明,用在疑问句尾的“为”解释为语气词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要弄清楚这种“为”字解释为语气词是否妥当,必须对“何为”的拆置与“为”的虚化这两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古代汉语中的“为”是一个涵义及其用法很广泛复杂的字。就它用在疑问句尾来说,  相似文献   

4.
英语疑问句功能语义场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提出问题 ,表示疑问 ;也有多种疑问句 ,本身虽有疑问形式却不表示疑问 ,而表示一种判断或一种情绪 ,附带有多种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陕北方言的疑问句和普通话的疑问句不同 ,只有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种 ,且结构格式也不一样。是非问句通常用类似于正反问的“体标记 否定词”格式表示 ;选择问句是在选择项之间嵌入“是”字 ,并于选项末缀体标记 ;特指问句则表现为一系列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疑问代词的使用。同时三种问句格式在语义、语用方面也和普通话的相应形式有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7.
夫子何命焉为这句出自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上的《公输》。课本是这样注的:(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焉”和“为”合用,表示疑为语气。按照这个注释看来,“焉”和“为”都是疑问语气词。我们知道古书上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不少,但“焉为”合用确实难见。愚意认为这里的“焉”不是疑问语气词,而是代词。杨树达《词诠》“焉”字下第一条解释说:“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辞海》“焉”的第二个意义也说“犹言‘之’”。“何命焉为”的“焉”正  相似文献   

8.
以杖荷茶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艹条)。……植其杖而芸。”“以杖荷(艹条)”,今各种注本几无二致地注为:以,用;杖,手杖,拄杖;荷,担,扛;(艹条),古代除草工具。《辞海》、《辞源》都释“(艹条)”是古代耘田所用竹器;注音则一作tiao一作diao。这里疑问颇多。一、既是老人的手杖,岂能拿它杠(艹条)而不怕颠踬?二、“(艹条)”若是锄一类细长的除草工具,岂能用手杖去挑?如不是除草工具,哪又为何物?三、既是“竹器”,为什么字从“(?)”?音读以何为正?  相似文献   

9.
关于疑问句“何以……为”、“何……为”句尾的“为”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杨树达为代表。认为“为”是语气词。他在《司诠》中说:“语末助词,表疑问。”如“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清人刘淇《助字辨略》说它是“语辞”。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它是“语助”。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为’作语气词,有时表命令,有时表感叹,有时表禁止。”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表达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非所有表示疑问的句子都必须用疑问句结构。陈述疑问句是除了普通疑问句之外的一种较常使用的疑问手段。这里,我们就英语中陈述疑问句的种类及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必不得已而去”中“而”字,高等师范院校协编教材《古代汉语》(下册、17页)的解释是:“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对于这种解释,我持有异议,现提出来,以求教于众。 根据上文可知,子贡是在孔子提出三种治政方法后,以假设语气提问的。即是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是一个假设疑问句。倘若把“而”译作假设连词“如果”,那么,“而”应管全句。事实上,“而”表假设关系,是管不住状语“不得已”的。其次,古汉语中,“而”表假设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状字假借”提到名词做状语的一种比况用法,看其对两例的解释:《孟子·梁惠王上》:庶民子来。——“子来”者,如子之来也。“子”名字。先乎动而成为状字。《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犬马畜伋”者,犹言“畜伋如犬马”也。“犬马”二字名字,置“畜”之先而用如状字。名词的这种用法后来古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提到,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词类活用(四):名  相似文献   

13.
《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1期许进先生《疑问句句尾“为”的词性》(以下简称《疑》)把关于“何以……为?”句尾的“为”的词性的意见归纳为三种:1.语气词,此说见于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王力《古代汉语》(1962年版)等等;2.介词(介字)、语气词(作为“哉”字  相似文献   

14.
从“有疑而问”到“无疑而问”——疑问句语法手段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本文所用语料以书面语为主,同时注意重音、语调的细微变化,因而也采用口语中的合格语句来说明问题.0.2 什么是疑问句?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得的,它是带有疑问语气、一般使用上扬语调的句子.有人说:“疑问句是用来发问的句子.”如果说“发问”是指提出问题,那就不全面了,因为一些疑问句并不提出什么问题,也不期望对方回答以获取新的知识.大量语言事实已经证明,带有疑问语气的疑问句,一部分确是用来发问的,向听话一方提出  相似文献   

15.
“吗”、“呢”是现代汉语疑问句中比较常用的两个语气词。它们在使用上的区别,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等先生就已经讨论过。以后的论著和教材,一般都是把它们看成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或语气词。近几年胡明扬先生提出异议,认为“呢”不表示疑问语气,是“表意语气词。”陆俭明先生也对此加以论证,得出了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17.
甘肃临夏方言的疑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夏市区内汉民说的话和回民说的话略有不同。本文所说的临夏方言,指的是临夏市旧城区内的汉民说的话。一般语法书都这样认为,构成普通话疑问句的要素有三个:语调、语气词、疑问代词(在特指疑问句中)关联词(在选择疑问句中),其中语气词相当灵活,许多场合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你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都是规范的。拿临夏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临夏方言的疑问句有很显著的特征,比如,除了很少一部分特指疑问句外,语气词是构成疑问句必不可少的要素,由语气词构成的不同格式是区分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以《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为例,通过对"怎"字系列疑问句的对比研究,发现:口语对疑问句及疑问词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文言色彩的疑问词逐渐为社会所淘汰;而从音节上看,单音节、三音节的疑问词部分地为音节疑问词所取代;从疑问语气来看,清代疑问句的语气词变得丰富多彩,疑问句的句式也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9.
《论语》“之”字用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恐怕只有现代汉语的“的”字能与之媲美。它的用法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明确阐述,如“之,往也”;“之子者,是子也”;“之,间也”。“之”字训“往”是动词之用;“是子”就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是代词之用;“之”训“间”是助词之用。为什么同一个字有动词、代词、助词等不同词性和用法呢?这就是许慎《说文序》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情形,是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20.
虚词“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用在句中表示顿宕的语气,二是用在句尾表示论断的语气。如《论语·子罕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战?不多也。”前一个“也”字用在句中,顿宕一下语气以引出谓语;后一个“也”字用在句尾,表示说话人对所陈述事情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