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我们过去的工作表明,真菌和亚硝胺的形成有关。本文进一步论述真菌在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合成上所起的作用,证明林县某些常见真菌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首次报道真菌能利用一级胺或无机胺合成二级胺,还能利用一级胺和NaNO_2合成亚硝胺。特别是一些不对称的亚硝胺和环状亚硝胺,如:甲基异戊基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亚硝基哌啶和两种新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和N—2—甲基丙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均可由真菌利用相应的一级胺和Na—NO_2来合成。对真菌利用一级胺合成亚硝胺的可能途径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用气相色谱—热能分析(GC—TEA)法测定了鼻咽癌高发区四会县与低发区五华县腌菜中的挥发性亚硝胺含量。结果表明,四会县腌菜样品中有88.88%检出亚硝胺,五华县腌菜样品中只有30.55%检出亚硝胺。在这两个县的腌菜样品中,酸芥菜以含甲基乙基亚硝胺(NMEA)较为普遍,其次为二甲基亚硝胺(NDMA),梅菜则以含NDMA较为普遍,其次为二乙基亚硝胺(NDEA)。四会县腌菜样品中总的挥发性亚硝胺含量(13.0±22.2ppb NO)显著地高于五华县(3.9±131ppb NO)。  相似文献   

3.
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4-(methylnit-rosamino)-1-(3-pyridyl)-1-butanonoe,NNK)是一种香烟特异性亚硝胺,它是烟碱与硝酸钠在PH2-7, 温度20℃时进行亚硝化而产生的一种亚硝胺酮。1978年Hoffman等首次报道香烟中有NNK,并对NNK的活化代谢进行了研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关NNK的研究有较多报道。实验表明,NNK是香烟的主要致癌物之一,它在香烟中含量较高,且致癌性较强,可诱发动物肺癌,鼻咽癌等肿瘤。近年来,在NNK致癌机制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NNK对人的致癌作用也开始引人注目,本文就NNK的研究资料,着重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综  相似文献   

4.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AT)厂是体内修复酶,特异性地修复O~6-烷基化鸟嘌吟,这一具有前致变性的结构,其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机体对某些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敏感性。本文报道了测定肝癌高发区江苏省启东县和肝癌相对低发区上海市青浦县二个地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阳性与阴性的鸭肝中O~6—AT活性,结果显示启东鸭肝的O~6—AT酶活性明显低于青浦的。提示启东家鸭对亚硝胺类物质比较敏感。这可能和启东鸭肝癌的高发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很强致癌作用。甲苄亚硝胺(MBNA)诱发动物食管癌,国内、外均有报道。亚硝胺与人类食管癌的关系,已成为我国食管癌病因研究工作重点项目之一。我们本着“预防为主”的精神,拟寻找抑制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条件,为预防提供实验依据,特做此实验。  相似文献   

6.
利用本室建立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RTE)转化模型.我们观察到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苯并芘(Bap)、香烟烟雾冷凝物.香烟中特异亚硝胺甲基亚硝胺吡碇基丁酮(NNK)及菜油油烟冷凝物等可以引起RTE细胞的转化,为确立香烟及菜油油烟为肺癌的可疑病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同一模型中,我们还研究了蔬菜(主要是卷心菜)中的提取成分异硫氰酸苯已烷(PEITC)和异硫氰酸苯已烷(PHITC)对肺癌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抑制亚硝胺的致癌作用,为食管癌的预防性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用超量维生素A(VA)灌喂大鼠,引起了食管上皮的棘皮症(Acanthosis),后者的存在,似乎与抑制亚硝胺对上皮的致癌作用有密切关系。早期以及长期的输入VA,可使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的食管上皮的增生、乳头状瘤及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2.5%、60.7%与25%。在组织切片中,增生与癌前病变(乳头状瘤)均有明显受到抑制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报道过从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的食用酸菜中分离并合成了一种亚硝基化合物——Roussin红甲酯。本文对它的N-亚硝基化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大鼠体内以及体外的实验表明,这种化合物能与二甲胺,二乙胺,(?)啶,吡咯烷,N-甲基苯胺,N-甲基苄胺以及肌氨酸乙酯等二级胺反应,生成相应的致癌亚硝胺,所以是合成亚硝胺的前体物。通过对肌氨酸乙酯亚硝胺和二乙基亚硝胺生成量的测定,对照了Roussin红甲酯与亚硝酸钠的N-亚硝化作用,表明Roussin红甲酯是一种很强的亚硝化试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 N 甲基脲亚硝胺(NMU),二甲基亚硝胺(DMNA),邻位氨基偶氮甲苯(OAAT)在人胚肺和肾器官培养上的作用。实验用22~24周令的胎儿肺和肾进行器官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NMU,DMNA 与 OAAT。NMU 的剂量在培养的第一周为0.025毫克/毫升,其后改为0.05毫克/毫升。DMNA 与 OAAT 的剂量均为0.05毫克/毫升。同时以不加亚硝胺类  相似文献   

10.
我们(1974)曾以发霉食物诱发了大鼠的食管癌,证明霉食与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有协同致癌作用。并从林县粮食中分离出多种霉菌,这些霉菌使食物发霉,能使其中的二级胺含量规律性地升高。硝酸盐、亚硝酸盐多数情况下升高。为合成亚硝胺提供了前身物。这些工作已有综合报导。现仅将1975年石家庄食管癌会议以后我队食管癌病因研究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杜喜群 《中国肿瘤》1992,1(11):23-24
(一)基础研究:陆士新报告河南林县食管癌年龄调整死亡率男性为151/10万人口,女性为115/10万。从3个县采取的103个食物样品中含有二甲基亚硝胺和二乙基亚硝胺占87%-100%;在林县的食样中含有N-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的比例高达78%,而在禹县则仅为15%。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证实在食物中含有NMBzA。并发现日摄入食物内亚硝胺及NMBzA总量和食管癌死亡率呈正相关。沈琼观察了70例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改变,以粘膜肥厚、粗糙或表浅溃疡最常见。系列大切片所见:细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介绍了亚硝胺对各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有广泛的致癌作用。因为这些化合物存在于环境中,有时浓度很高,并且在体内可由亚硝酸盐和胺形成,所以近年来对它们的致癌性及其代谢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环状亚硝胺-NPYR存在于熟腌肉,加工肉,香料前混合物以及烟草的烟雾中。一种有关的化合物2(3-吡啶基)亚硝基吡咯烷(即N′-亚硝基去甲基尼古丁)是重要的烟草特异性致癌物。NPYR能诱发大鼠的肝细胞癌。当加肝微粒体时,这种坏状亚硝胺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也有致突  相似文献   

13.
《癌症》1986,(1)
跟研究亚硝胺致癌活性问题相反,对亚硝酰胺可能是致癌物这种复杂性直至最近几年仍然兴趣不大,而对脲、脲烷和胍的N-亚硝基衍生物已作了长时间的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才指出N-亚硝基-N-甲基乙酰胺和N-亚硝基-N-甲基苯酰胺大部分是在动物的胃肠道引起肿瘤。相对于需要酶的代谢活化的亚硝胺致癌物,亚硝酰胺是近致癌物。对亚硝酰胺致癌性研究容易忽略,可归因于如下一些原因。研究者推测:亚硝酰胺稍受热(<100℃)而引起的化学不稳定性和光解,使得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处理它们变得非常困难(但不是不可能),因而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可以指出:在另一方面,亚硝胺是异常稳定的,例如,N-亚硝基二烷基胺能从20%氢氧化钠或浓硫酸溶液中回收而不变化。亚硝胺的生物学活性是因为α-羟基化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Wistar大鼠60只,分为6组,每组10只,均喂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0.75mg/kg/天。实验组分为五组,分别喂以黄曲霉菌粮、烟曲霉灭菌菌粮、蜡叶芽枝霉菌粮、根霉菌粮、串珠镰刀菌粮。实验共持续三个月,将动物全部处死并进行尸检,重点检查食管。结果如下:对照组(单亚硝胺组):食管上皮仅出现增生性病变;黄曲霉 亚硝胺组:除增生比对照组明显外,还有一例乳头状瘤;烟曲霉 亚硝胺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芽枝霉 亚硝胺组:除增生比对照组明显外,有乳头状瘤及内生性上皮瘤各1例(2/9);根亚组:除增生比对照组明显外,有5例(5/9)乳头状瘤及不典型增生;镰刀菌 亚硝胺组各级病变均比对照组明显,乳头状瘤5例(5/9),三级病变比其它组明显,并诱发1例食管原位癌(1/9)。除烟曲霉外,黄曲霉、蜡叶芽枝霉、根霉、镰刀菌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MBNA诱发大鼠食管上皮增生及癌变的作用,尤以串珠镰刀菌明显。  相似文献   

15.
前已报道,用食管癌高发区的“旱井水”分别加入甲基苄胺或肌氨酸乙酯诱发了大鼠前胃和食管的乳头状瘤和早期癌。在低营养条件下,有利于甲基苄基亚硝胺对大鼠食管癌的诱发。本实验进一步研究低营养条件下,饮水中低含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加入有关二级胺有无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南澳县海产食品及米酒中的亚硝胺及其前体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玉  沈忠英 《癌症》1991,10(4):279-282
本文对食管癌高发区广东南澳县居民食用的鱼露,虾酱、干鱼及米酒类样品进行了亚硝胺及其前体物的测定,结果在所测样品中均含有硝酸盐(NO_3~-)、亚硝酸盐(NO_2),二级胺和亚硝胺,其含量范围分别为0.7—55.4ppm、0.8—1.8ppm、3.5—7.0ppm和0.3—3.2ppb。二级胺和亚硝胺的种类则以二甲基胺(DMA)、二乙基胺(DEA)及相应的亚硝胺为主,在少数样品中含有吡咯烷(PYR)及吡咯烷亚硝胺(NPYR)。此外,我们在检测的样品中加入亚硝酸盐,体外可以形成亚硝胺,亚硝胺的水平可达5.5—11.5ppm,明显高于原样品亚硝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一、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及其特点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当今公认环境中最重要的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与胺合成亚硝胺(Nitrosa-mine),与酰胺合成亚硝酰胺(Nitrosamide)。亚硝胺类物质的致癌作用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致癌性强;(2)对多种动物的多种器官均能致癌;(3)不同结构的亚硝胺有其特殊的器官亲和性;(4)许多亚硝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亚硝酸盐和仲胺在体内可以合成强致癌物(N-亚硝胺)。一切能消除亚硝酸根(NO_2~-)的物质均可以阻断N-亚硝胺的合成。山楂消除亚硝酸根的研究已有报道。为了找到更多的能消除亚硝酸根的天然药,我们对山楂与猕猴桃等六种物质消除亚硝酸根能力作了比较。材料与方法材料:猕猴桃(鲁山县),草莓(郑州)、樱桃(郑州),大枣(郑州),山楂(林县)。  相似文献   

19.
 N-甲基苄基亚硝胺是一种引起动物食管癌的致癌物,国内外许多工作者常拿它做诱癌试验,分析工作者也常需要它作为分析样品的标准对照物。过去,常用的合成方法是盐酸、亚硝酸钠法,但合成N-甲基苄基亚硝胺的产率很低,反应后析不出油状物,且须用冰冷却,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20.
《肿瘤防治研究》1975,3(3):10-18
 为了建立一个较好的、用以验证现场食管癌的可疑发病因素的实验性癌模型,并对上皮癌变过程进行动态的观察,用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了A系、昆明种与615系三种小鼠的前胃癌(被认为是食管癌的延伸部分)。以每天0.25毫克或1毫克/公斤体重剂量的亚硝胺灌胃,在实验的第7~8个月均能诱发出85~100%的前胃鳞状上皮癌。大剂量组癌发展快,并较多地浸润邻近器官和转移到淋巴结、肝及肺。小鼠系别不同,对该亚硝胺致癌的敏感性略有不同,昆明种最甚,A系次之,615系最低。通过对小鼠作不同阶段的处死,对上皮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变类型的发展作了动态的观察,初步阐明了它们的病理形态特征和组织发生学。对于上皮癌变具有特殊意义的"脐样"病灶的形态发生与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食管癌的病因与发病条件相当复杂。从国内外某些食管癌高发区的病因调查看来,目前已知食管癌的可疑发病因素不下一、二十种。但是要肯定它们与食管癌的因果关系,进行实验的验证,就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理想的食管癌模型。我室于1972年用甲基苄基亚硝胺灌胃的方法建立了大鼠食管癌模型。本文报导用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小鼠前胃(被认为是食管的延伸部分)癌模型的建立,及癌变过程中病理学与组织发生学的动态观察,并比较了A系、昆明种和615系~*三种不同系别小鼠对亚硝胺致癌的敏感性,为进一步利用这个小鼠模型提供形态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