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珠钢电炉CSP工艺生产低碳高强度钢板的热轧工艺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力学性能试验等检测分析技术分析了控制轧制和冷却各阶段工艺参数对成品板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可有效细化晶粒,提高钢板的强度;采用适当的控轧控冷工艺制度,可以获得不同强度级别强韧性能良好的热轧低碳高强度汽车用钢板.  相似文献   

2.
合金元素和控轧控冷工艺在管线钢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文华  李淼泉 《材料导报》2007,21(9):67-70,76
通过在管线钢中添加Mn、Nb、V、Ti和Mo等合金元素与采用控轧控冷工艺可获得良好的微观组织和综合力学性能.具体论述了控轧控冷过程中合金元素和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管线铜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微合金元素(Nb、V、Ti)碳氮化物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在适当范围内降低终轧温度和终冷温度,提高轧后冷却速度和增大精轧总变形量都可有效改善钢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3.
超细晶粒钢制备工艺及机制与传统控轧控冷(TMCP)钢的异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总结对比了传统控轧控冷(或热机械控制处理,TMCP)钢与超细钢开发制备所用的新型TMCP工艺的特征及其冶金机制.轧前急冷、低温加工与大应变变形(强加工)是超细钢制备工艺的3个必要条件.TMCP的晶粒细化主要靠加工硬化奥氏体的静态铁素体转变.新工艺晶粒细化主要靠形变诱导动态铁素体相变.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细晶铁素体/贝氏体的复相组织,通过控轧控冷工艺研究了低碳锰钢在奥氏体区变形时变形量、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增加变形量(对应道次间隔时间缩短)可以细化铁素体晶粒,但当终轧温度降低到800℃时,变形量的增加以及开冷温度的降低不利于贝氏体组织的获得.通过调整变形量、终轧温度、可开冷温度并适当降低卷取温度,可使实验钢获得晶粒尺寸约为5μm的铁素体和10%~20%的贝氏体组织,低碳锰钢强塑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探索合理的轧后冷却工艺制度对降低热轧齿轮钢棒材冷后硬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热模拟试验机进行冷却工艺试验,研究了单道次变形后不同冷却速度和不同终冷温度对齿轮钢20CrMnTi组织转变与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快冷速(10, 50 ℃/s)条件下,再结晶晶粒长大受到抑制,奥氏体晶粒细化,晶界面积增大,铁素体形核质点增多; 当终冷温度升高时,高温区铁素体相变时间增加,冷后组织中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大,硬度值降低.在终冷温度850 ℃时铁素体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58%,硬度值相应降低为264HV.在慢冷速(0.1 ℃/s)条件下,再结晶晶粒长大明显,铁素体形核质点减少,但随着终冷温度降低,两相区中C元素扩散时间延长,铁素体形核长大时间增加,冷后组织中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大,硬度值降低.在终冷温度760 ℃时铁素体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48%,相应硬度降低为最小值240HV.在1 ℃/s条件下,终冷温度对铁素体体积分数及硬度影响较小,铁素体体积分数和硬度分别在34%±4%和(282±5)HV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6.
探索如何生产低成本高强度带肋钢筋,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在HRB335钢筋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Si、Mn含量,不添加Nb、V、Ti等微合金元素,其开轧温度为1000—1080℃,13#精轧入口温度为950—1050℃,上冷床温度为820—860℃。并采用控轧控冷工艺成功地生产出了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均符合要求的HRB400铜筋。本文对控轧控冷工艺如何设置与调整关键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控制轧制工艺参数(奥氏体化温度、道次压下率及终轧温度)对低碳钢板轧后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和脆性转化温度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轧制工艺参数中终轧温度起主要作用,决定着轧后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脆性转化温度及-40℃时的冲击韧性;在约800℃终轧,效果最好。轧后快冷时间及冷却速度对低碳钢板的组织和脆性转化温度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延长快冷时间及加快冷却对轧后组织产生复杂影响:使魏氏组织级别增大;使伪共析珠光体量增加;使珠光体退化及细化。这样复杂的组织变化,对脆性转化温度带来复杂的影响。文中提出了低碳钢中珠光体退化的几种机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对低碳Mn-Nb-Cu钢的力学性能(σs,σb和δ5)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控轧低碳Mn-Nb-Cu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决定于钢的碳当量;随轧后冷却速度的提高,σs和σb提高,δ5降低;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轧制,终轧温度对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控轧控冷工艺的发展历史、工艺原理,介绍了NG—TMCP技术目前在热轧带钢、中厚板、棒线材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情况,说明了采用控轧控冷技术是生产高性能钢材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规格为φ14mm的20MnSi热轧棒材工艺参数,指出在终轧温度为850℃左右时,以0.5~2.0℃/s的速度冷却至650℃,得到的20MnSi热轧成品棒材组织晶粒更细小,力学性能更高。与常规轧制相比,对20MnSi热轧棒材参数进行控制,抗拉强度提高60MPa,晶粒直径平均缩小2.2μm。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探讨了几种热轧工艺参数对合金晶粒组织、超声波探伤噪音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轧道次及终轧温度对合金的晶粒组织、超声波探伤噪音都有一定的影响。经15道次热轧处理,终轧温度越高,合金的晶粒尺寸分布越不均匀,力学性能偏低,超声波探伤噪音严重。经35道次热轧处理,终轧温度较低时合金可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力学性能较优,提高终轧温度后晶粒不均匀长大,合金力学性能变差且出现超声波探伤噪音问题。由此可知,大尺寸铸锭经多道次热轧(终轧温度为300℃)后,经固溶淬火、2.5%预拉伸、自然时效96 h处理后,晶粒尺寸变得细小均匀,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并且未出现超声波探伤噪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一种X100管线钢进行热模拟试验,研究了过冷奥氏体的相变规律,提出了一种得到以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为主的混合组织的控轧控冷工艺制度,分析了精轧变形量、冷却速度及终冷温度对实验钢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大实验钢的微观组织逐渐细化,高强度的板条贝氏体含量减少而粒状贝氏体含量增多;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和终冷温度的降低实验钢组织中的板条贝氏体含量明显提高,组织也逐渐细化;组织中板条贝氏体含量较高时实验钢具有较高的强度,但过多的板条贝氏体和针状M/A岛对材料的韧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汽车工业轻量化发展要求,以QP(quenchingpartitioning)工艺为基础的先进高强度钢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使其在普通热连轧生产线上实现工业化并广泛应用,本文对QP理念在热轧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热处理QP工艺中引入热变形处理后,组织细化显著,并获得了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实验钢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获得了较大的强塑积,结合目前国内热连轧生产线以超快冷系统为核心的新一代控轧控冷(TMCP)技术的应用,确定了在热连轧生产线生产热轧QP钢(DQ(direct quenching)P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轧后双段控制冷却工艺对16MnR钢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6MnR钢轧后采用双段控冷工艺处理,获得以交叉针状铁素体为主的显微组织,强度提高,低温冲击韧性明显改善。从而证明了文献〔4〕中提出的双段控冷工艺参数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热轧工艺对Cr12钢表面起皱相关的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重点关注其对变形组织不均匀和晶粒簇形成的改变。结果表明:随着热轧终轧温度由960降低到850℃,在变形组织中带状晶粒减薄,剪切变形比重增大,含有剪切带的晶粒增多,由表层向中心层逼近,中心层附近光滑带状晶粒减少;在退火组织中由含有剪切带晶粒形成的高r值晶粒簇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利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X65管线钢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和组织演变规律。并进行了生产试制,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最终组织和性能影响。经过试验得知加热温度1200℃终轧温度780℃~820℃左右;冷却速度13℃/s~20℃/s左右,终冷温度在540℃~580℃生产的管线钢性能良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两种常规卷取温度对热轧C-Si-MnNb-V-N钢组织性能及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取温度为450℃时试验钢析出物颗粒尺寸要小于卷取温度为400℃时试验钢中的析出物颗粒尺寸,但是数量多于卷取温度为400℃时析出物的数量。在两种卷取温度条件下制备的试验钢中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均小于5μm,残余奥氏体数量相差不大,但是在450℃卷取温度下通过细晶与析出强化可制备出抗拉强度900 MPa级、强塑积27000 MPa·%的热轧TRIP钢,其综合性能力学优于400℃卷取温度下制备的热轧TRIP钢。  相似文献   

18.
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一种管线钢相变组织的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两阶段多道次控轧和在适度冷却速度下控冷的控制热加工实验,分析了工艺参数对钢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轧温度、终轧温度、终冷温度和冷却速度对管线钢的力学性能有强烈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获得了以针状铁素体为主的混合组织,针状铁素体的含量越多,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Gleeble试验机研究了厚规格(22mm)X80管线钢的动态相变行为,得到了动态CCT曲线,对不同冷却工艺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以及析出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40℃/s的高冷速条件下试验用钢的组织为细小的板条贝氏体(LB),相变终止温度达到约400℃;在超快冷工艺条件下钢卷的强度有所提高,韧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其显微组织中准多边形铁素体(QF)的比例下降,板条贝氏体(LB)的比例上升,M/A岛的比例有所降低;轧后快冷可抑制奥氏体中的析出,提高Nb在铁素体中的析出比例,使析出粒子尺寸更加细小,提高析出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种含Re叶片钢的热处理工艺和组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含Re的高温叶片用钢11Cr10Co2W2MoReVNbNB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和组织性能,对钢进行了热处理工艺试验和组织性能分析。采用Gleeble38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测定了钢的相变点,采用INSTRON-5582型电子拉力试验机、HVS-1000型维氏硬度计测定了钢的力学性能,采用Olympus-PMG3型光学显微镜、SUPRA55型扫描电镜、FEI Tecnai G2 F30型透射电镜分析了钢的组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钢在1 100~1 140℃内淬火、在660~700℃内回火时,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材料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与其他高温用12%Cr钢相比,11Cr10Co2W2MoReVNbNB钢具有良好的韧性,室温V型冲击性能高达40 J以上;钢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组织均匀、晶粒细小。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 120±10)℃油冷+(690±10)℃空冷,钢的主要强化相为M23C6,Re主要存在于基体中,起固溶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