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以各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鉴定为25-脱水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anhydro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Ⅰ)、25-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O-acetylcimic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Ⅱ)、升麻醇-3-O-α-L-阿拉伯糖苷(cimigenol-3-O-α-L-arabinopyranoside,Ⅲ)、升麻醇-3-O-β-D-木糖苷(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Ⅳ)、3′-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3′-O-acetyl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Ⅴ)、24-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4-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23R,24R),Ⅵ]、24-O-acetylisodahurinol-3-O-β-D-xylopyranoside(Ⅶ)。结论化合物Ⅰ~Ⅶ首次从绿升麻中分离得到,抗肿瘤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Ⅰ、Ⅱ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较强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梗胡枝子Lespedeza virg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醋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甲醚(Ⅰ)、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槲皮素(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Ⅶ)、山柰酚(Ⅷ)、正三十烷醇(Ⅸ)、正三十四烷酸(Ⅹ)。结论化合物Ⅰ、Ⅱ、Ⅸ、Ⅹ为首次从胡枝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黄连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黄连花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经柱层析分离。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酸(Ⅰ),间二羟基苯甲酸(Ⅱ),槲皮素(Ⅲ),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Ⅳ),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Ⅴ),氯原酸乙酯(Ⅵ,氯原酸正丁酯(Ⅶ),胡萝卜苷(Ⅷ),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Ⅸ),甲基-O-β-D-葡萄糖苷(Ⅹ),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Ⅺ),芦丁(Ⅻ)。结论 Ⅰ、Ⅱ、Ⅴ、Ⅸ、Ⅺ均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Ⅵ、Ⅶ为首次分得的天然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鳢肠水溶性部位的化学和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鳢肠属植物鳢肠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方法 通过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运用光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利用C6细胞和PC12细胞观察鳢肠水溶性成分对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从该部位分离得到3个三萜皂苷,分别为3-O-β-D-吡喃葡糖刺囊酸(Ⅰ)、3-O-β-D-吡喃葡糖刺囊酸-28-O-β-D-吡喃葡糖苷(Ⅱ)和3-O-(2-O-硫酰基-β-D-吡喃葡糖)刺囊酸(Ⅲ),还分离得到了豆甾醇(Ⅳ)和蟛蜞菊内酯(Ⅴ);化合物Ⅰ具有抑制C6细胞和PC12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 化合物Ⅰ是鳢肠水溶性部位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鳢肠属植物鳢肠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方法通过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运用光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利用C6细胞和PC12细胞观察鳢肠水溶性成分对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从该部位分离得到3个三萜皂苷,分别为3-O-β-D-吡喃葡糖刺囊酸(Ⅰ)、3-O-β-D-吡喃葡糖刺囊酸-28-O-β-D-吡喃葡糖苷(Ⅱ)和3-O-(2-O-硫酰基-β-D-吡喃葡糖)刺囊酸(Ⅲ),还分离得到了豆甾醇(Ⅳ)和蟛蜞菊内酯(Ⅴ);化合物Ⅰ具有抑制C6细胞和PC12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化合物Ⅰ是鳢肠水溶性部位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羟基芦荟大黄素(Ⅲ)、6′-乙酰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Ⅴ)、白藜芦醇(Ⅵ)、9,9′-双蒽酮2,2′-二甲基-5,5′-二(β-D-吡喃葡萄糖)-9,9′,10,10′-四氢4,4′-二羟基10,10′-二羰基(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Ⅸ)、芦丁(Ⅹ)。结论化合物Ⅶ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模苷A(rumoside A)。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细皱香薷Elsholtzia rugulos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鉴定结构分别为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Ⅲ)、木犀草素-7-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Ⅳ)、苯甲醇-β-D-葡萄糖苷(Ⅴ)、prunasin(Ⅵ)、β-谷甾醇(Ⅶ)、桦木酸(Ⅷ)、2α-羟基乌苏酸(Ⅸ)、2α-羟基齐墩果酸(Ⅹ)、洋芹素(Ⅺ)和木犀草素(ⅩⅡ)。结论化合物Ⅰ、Ⅲ、Ⅳ、Ⅸ和Ⅹ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萃取及柱色谱方法分离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中1个单萜苷类成分、2个香豆素苷类成分、1个三萜皂苷类成分、3个黄酮苷类成分,分别为(2E,6E)-3,7-二甲基-8-羟基八二烯-1-O-β-D-葡萄糖苷(Ⅰ)、6-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苷)(Ⅱ)、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茵芋苷)(Ⅲ)、齐墩果酸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酯(Ⅳ)、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Ⅴ)、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Ⅵ)、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Ⅶ).结论 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忍冬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路边青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β-D-(6-O-P-桂皮酰)葡萄糖苷(Ⅰ)、5-羟甲基糠醛(Ⅱ)、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Ⅲ)、β-谷甾醇(Ⅳ)及乌苏酸(Ⅴ).[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首次从路边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罗汉果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色谱法分离和精制纯品化合物,通过各种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罗汉果乙醇提取物中得到4个葫芦烷型三萜皂苷,分别为:罗汉果皂苷E(mogroside ⅡE,Ⅰ)、罗汉果皂苷(mogroside Ⅲ,Ⅱ)、光果木鳖皂苷(grosmomoside Ⅰ, Ⅲ)和罗汉果皂苷(mogroside Ⅴ,Ⅳ)。结论光果木鳖皂苷为一新化合物,鉴定其结构为罗汉果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4-O-{[β-D-吡喃葡萄糖基(2-1)]- [β-D-吡喃葡萄糖基(6-1)]-β-D-吡喃半乳糖苷{mogrol-3-O-β-D-glucopyranoside-24-O-[β-D-glucopyranosyl(2-1)]- [β-D-glucopyranosyl(6-1)]-β-D-galactopyranoside},其他3个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苏门白酒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溶剂萃取、硅胶和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苏门白酒草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Ⅰ)、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Ⅱ)、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Ⅲ)、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苷(Ⅳ)、4′-羟基黄芩素(Ⅴ)、金合欢素-7- O-芸香糖苷(Ⅵ)、金圣草黄素(Ⅶ)、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Ⅷ)、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Ⅸ)、( 2S,3S,4R,8E)-8,9-二脱氢植物鞘氨醇(2′R )-2′-羟基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烷酰胺(Ⅹ)、天师酸(Ⅺ)、菠甾醇(ⅩⅡ)。结论 化合物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Ⅶ和Ⅸ~Ⅺ为首次从白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对掌叶覆盆子果实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柱色谱,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三十一烷(Ⅶ).结论 除了化合物Ⅵ,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潺槁木姜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潺槁木姜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Ⅰ)、山柰酚-3-α-L-鼠李糖苷(Ⅱ)、槲皮素-3-α-L-阿拉伯糖苷(Ⅲ)、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Ⅳ)、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Ⅴ)、芦丁(Ⅵ)、( )-没食子儿茶素(Ⅶ)、丁香酸(Ⅷ)、2,4-二甲氧基苯酚(Ⅸ)。结论从云南思茅所产潺槁木姜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Ⅲ、Ⅶ、Ⅷ、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多酚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及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Ⅰ)、大黄酚(chrysophanol,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Ⅳ)、橙皮苷(hesperidin,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Ⅶ)、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Ⅷ)。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实现对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对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花进行了甾体皂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方法:应用常规柱色谱(包括正相、反相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和波谱分析方法对玉簪花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以3种悬浮肿瘤细胞白血病肿瘤细胞株(HL60、Jurkat、K562)和3种贴壁实体瘤细胞株(肝癌HepG2、 乳腺癌MCF7、 胃癌SGC7901)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结果:从玉簪花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为吉托皂苷元(1)、吉托皂苷元3-O--β-D-葡萄糖(1→4)-β-D-半乳糖苷(3)、吉托皂苷元-3-O-{β-D-木糖(1→4)-β-D-葡萄糖(1→2)-[β-D-木糖(1→3)]-O-β-D-葡萄糖(1→4)-β-D-半乳糖苷}(10);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是吉托皂苷元-3-O-β-半乳糖苷(2)、吉托皂苷元-3-O-α-L-鼠李糖(1→2)-β-D-半乳糖苷(4)、吉托皂苷元-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1→4)β-D-半乳糖苷(5)、吉托皂苷元-3-O-β-D-葡萄糖(1→4)-O-[α-L-鼠李糖(1→2)]-β-D-半乳糖苷(6)、替告皂苷元-3-O-β-D-葡萄糖(1→4)-O-[α-L-鼠李糖(1→2)]-β-D-半乳糖苷(7)、吉托皂苷元-3-O-{β-D-葡萄糖(1→2)-O-[β-D木糖(1→3)]-O-β-D-葡萄糖(1→4)-β-D-半乳糖苷}(8)、吉托皂苷元-3-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1→4)-β-D-木糖(1→3)]-O-β-D-葡萄糖(1→4)-β-D-半乳糖苷(9)。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5,6,8~10对肝癌HepG2、乳腺癌MCF7和胃癌SGC7901肿瘤细胞毒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山核桃树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山核桃树皮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为:4,8-二羟基萘酚-1-O-β-D-(6'-乙酰氧基)吡喃葡萄糖苷(Ⅰ)、双氢山柰酚(Ⅱ)、胡桃醌(Ⅲ)、胡萝卜苷(Ⅳ)、山柰酚(Ⅴ)、4,8-二羟基萘酚-1-O-β-D-[6-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吡哺葡萄糖苷(Ⅵ)、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Ⅶ)3,3'-二甲氧基鞣花酸(Ⅷ)、柚皮素(Ⅸ)、槲皮索(Ⅹ)、4,8-二羟基四氢萘醌(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Ⅻ)、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XⅢ)、4,8-二羟基萘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XⅣ)、4,5,8-三羟基-α-四氢萘醌-5-O-β-D-[6'-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XⅤ).结论 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山核桃酚;化合物Ⅰ、Ⅶ~Ⅸ、Ⅷ、XⅢ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  相似文献   

17.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红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和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红花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从红花乙醇提取物中共分得7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芹黄素(Ⅰ)、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Ⅱ)、香豆酸(Ⅲ)、对羟基苯甲酰香豆酸酐(Ⅳ)、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Ⅴ)、cartormin(Ⅵ)和羟基黄色素A(Ⅶ).结论:化合物Ⅳ为红花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独一味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Kudo.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3个黄酮类和3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Ⅱ)、木犀草素-7-O-[β-D-呋喃芹菜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Ⅲ)、forsythoside B(Ⅳ)、verbascoside(Ⅴ)、betonyosides A(Ⅵ).结论:化合物Ⅲ~Ⅵ均为首次从独一味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全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组胺抑制实验寻找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1D NMR、2D NMR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组胺抑制实验测定化合物抗过敏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苯丙苷类及1个苯甲醇苷成分:4-羟基-3-甲氧基苯丙三醇8-O-β-D-葡萄糖苷(guaiacyl glycerol 8-O-β-D-glucosideⅠ)、丁香酚苷(syringin,Ⅱ)、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O-(6-O-β-D-芹糖基)-β-D-葡萄糖苷[4-allyl-2-methoxyphenol-O-(6-O-β-D-apiofuranosyl)-β-D-glucoside,Ⅲ]、5,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5,7-dihydroxy chromone7-O-β-D-glucoside,Ⅳ)、苄醇-O-β-D-葡萄糖苷(benzyl alcohol-O-β-D-glucoside,Ⅴ)。化合物Ⅰ~Ⅴ抑制组胺释放,IC50分别为70、61、>100、52、>100μg/mL。结论化合物Ⅰ~Ⅴ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Ⅲ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鬼针草酚葡萄糖苷(bidenphenol glucoside)。化合物Ⅰ~Ⅴ具有抑制组胺释放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天冬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天冬的化学成分.方法:经大孔树脂、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C-18反相硅胶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方法分离天冬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异菝葜皂苷元(Ⅱ),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3β,22,26-三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5-烯-3β,2α,26-三醇-3-O-[α-α-吡喃鼠李糖基(1→2)]-[α-α-吡喃鼠李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苷(Ⅳ),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3β,26-二醇-22-甲氧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天冬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