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点.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长63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汇作用不强;长6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交叉汇合成网状;长61期不同级次的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合连片更加明显,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力产层.  相似文献   

2.
以岩心观察为依据,结合储集层岩性、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长4 5油层组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 5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沉积微相.长4 5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叉叠合连片,但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分割性较强,随着湖盆短暂的扩张,长4 51期水下分流河道缩小,分流间湾进一步扩大.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长4 52期进行有利相带预测,共预测出5个有利储集相带发育区,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河南双河油田Ⅳ1—3层系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储层河控扇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细分研究。研究区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有扇三角洲泥共五种沉积微相,不同的微相见于不同钻井中的不同流动单元中。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由于其形成环境不同,其物性和分布有较大差异。沉积微相明显地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平面展布。从整个层系看前缘席 状砂微相台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_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_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_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_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21油藏Ⅺ、Ⅹ—Ⅸ、Ⅷ—Ⅵ、Ⅴ—Ⅰ油层组段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区块N1—N21油藏从下向上发育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整体为一套反旋回沉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砂西区块N1—N21油藏沉积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Ⅷ—Ⅵ油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构造高部位的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砂体为该地区的主要储集体,Ⅴ—Ⅰ油层组发育的泛滥平原微相泥岩为该区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油藏沉积相及平面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萍  尹太举  郭青松 《西北地质》2010,43(1):115-123
跃进二号油田含油层位包括下油砂山组(N21)、上干柴沟组(N1)和下干柴沟组下部(E31)三个主力油组。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它是一般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砂体类型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并根据沉积物粒度、砂体空间展布规律和现代河流沉积模式类型,认为本区大的沉积背景仍然为辫状河三角洲,但沉积微相类型和砂体成因模式与一般辫状河三角洲不同,即骨架砂体以水下分流砂坝为特征,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欠发育。主力油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湖盆水体浅,入湖水流在向湖推进过程中,流水动能强,分流河道主要起输送沉积物通道作用,沉积作用弱,而分流河道之间水体能量相对弱的区域沉积作用强,因而形成了以分流砂坝沉积为主的沉积特征,这种沉积模式打破了传统三角洲沉积以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的相模式,建立了以土豆状散布于河道间的分流砂坝为格架的沉积微相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9.
秦敬  张金亮 《西北地质》2004,37(4):15-21
在岩心描述的基础上,对杏河地区长6油层沉积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区主要沉积相为湖泊环境的河控三角洲体系,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该区长6油层的三角洲体系是安塞三角洲体系最早发育的一支,早期分流来自于北部,后期分流转由东北方向进入,由于各期分流河道迁移、袭夺、决口以及因压实的均衡调整等,从而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内部各分流三角洲砂体的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小层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对该区长6油层砂组及小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野外露头和岩芯观察,结合粒度分析、测井相和地震相等典型相标志分析,对川中地区凉高山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凉高山组上段主要为浅湖沉积环境,滩坝砂体广泛发育。滩坝可进一步识别出砂滩和砂坝两种微相,在平面上滩坝沿湖岸线分布,且砂坝分布于砂滩内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沉积模式,并指出砂坝微相砂体为川中地区凉高山组上段致密油勘探"甜点"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
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段油藏属于低孔中渗岩性一构造油藏。研究区块处于开发后期,部分井出现含水上升快,域底水含水高等现象。通过常规测井响应识别油水特征,同时选取典型样品的测井参数,运用交会法、P1/2正态概率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等对油层组进行综合识别。然后,根据单井油水综合识别成果对各井的油水层进行纵、横向的连井分析,通过对各个方向油水连井剖面以及油水在平面上展布特征的分析,得出研究区目地层的油水特征及分布规律,为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油藏的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孔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是该油田的重要储层,发育河流相沉积。其河流相砂体展布特征及连通关系复杂,导致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复杂的油水关系,进而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本文从储层构型的角度,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等资料,确定了研究区馆三段沉积类型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然后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刻画,对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孔店油田馆三段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堤岸等主要构型要素。心滩是辫状河体系中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单元,注水开发会影响并改变心滩内部剩余油分布形式;其内部发育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类型的落淤层,平面上心滩可分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4个部分。其中:滩头落淤层保存较差;滩主体落淤层发育较好呈近水平产状;滩尾落淤层保存较好呈低角度倾斜状;滩翼落淤层受坡度影响,坡度较小则落淤层易被水流冲刷保存较差,坡度较大则底部落淤层保存较差但中上部落淤层可完整保存。解剖区心滩分析认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落淤层发育较差滩左翼中部和落淤层遮挡作用明显的滩尾部。  相似文献   

13.
油藏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和管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而原油色谱指纹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以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原油色谱指纹参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铁边城、定边和姬塬井区之间相同层位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相差较大,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油藏流体不具有连通性。同一井区范围内,上三叠统延长组相同层段油藏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相似,相互间流体连通性较好,而下侏罗统延安组相同层段油藏之间的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大部分差异明显,表明它们之间的连通性较差。研究地区中生界油藏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存在差异主要与油气运移过程有关,而且与油藏所在储层的古地理位置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渤海油田低阻储层评价及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馆陶组陆续发现一批非常规低阻油藏,成为新的储量增长点。由于该类型油藏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分布复杂,开发难度整体较大。认清储层含油分布模式并准确预测高渗、高产甜点已是低阻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基于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岩芯、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渤海W油田辫状河低阻储层含油分布主控因素开展研究,实现了辫状河低阻大井距下的储层构型精细描述。研究表明,该区辫状河低阻储层呈差异化含油分布模式,具有沉积微相控制物性、物性决定含油性的规律,其高渗透率心滩坝是油气富集区和高产甜点区。利用此研究成果在心滩坝甜点区先后部署实施7口水平井,均取得较好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营凹陷史南地区沙二9砂层组的小层精细对比和微相细分,可以将梁家楼水下扇扇中亚相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水道、辫状砂坝、“边滩”、侧缘砂坝、侧缘分支沟道、末端砂坝、冲溢扇、低阶地、高阶地等9个微相。不同微相之间的砂体粒度变化、平面发育位置都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其中的辫状砂坝、“边滩”、侧缘砂坝是在水下地形较平坦,坡度较小的情况下,由辫状沟道侧向迁移形成的。对水下扇扇中亚相的微相细分和重新厘定,不仅有助于对水下扇沉积过程的进一步了解,而且也将有助于油田对水下扇砂体剩余油的分布研究和开发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苗长盛  张志勇  梁生  李朋 《世界地质》2012,31(4):753-760
秦家屯油田松南142 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为分析注采关系、预测剩余油分布和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本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4 种沉积微相,农Ⅷ ~农V 整体表现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的进积式沉积。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将本区储层划分为由好至差的A、B、 C、D、E5 类储层流动单元,并依此确定了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回判标准。在储层流动单元展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油、水井之间的注采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利用研究区生产动态资料对该研究成果进行检验,证明分析结果与油田实际生产状况吻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Miall储层构型研究思想,结合岩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对乌南油田砂坝砂体储层构型界面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储层构型界面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将砂坝内部构型分为坝主体和坝侧缘,同时通过动、静态结合,明确砂坝外部构型存在孤立、视连通、左侧向叠置和右侧向叠置4种模式;纵向上发育湖退(进积)和湖进(退积)两种砂体发育模式。坝主体是主力储层,具有良好油气显示;坝主体分布面积大、出现频率高为油气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8.
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发育单层厚砂体,目前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夹层研究,寻找注水未波及区,挖掘剩余油.通过采用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与测井识别法有效识别,研究区夹层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夹层纵向对应关系差,平面分布受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控制,主要发育于滩坝沉积的侧部.泥质夹层主要分布于断块的中南部,呈条带状分布,物性夹层呈片状不稳定分布.通过对ZH29-29井封堵水淹层,控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文章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威东—安岳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湖泊滩坝砂体的岩性、沉积构造和结构特征,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物性、含油性特征及其展布特征,讨论了该地区须二段滩坝砂体的石油地质意义,认为须二段滩坝砂体属于优质储层,近油源且具生储盖组合,含油性良好,应进一步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油田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是主要含油层系,实钻表明储集层成因复杂、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致使砂体分布预测困难。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各类测井、录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流一段属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夹杂有丰富的重力流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河道间沉积微相组成;重力流沉积包括重力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及液化流沉积,规模均较小。在深入的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多井对比基础上,编制了流一段主力Ⅳ油组和Ⅱ油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展示出研究区总体沉积格局为稳定的扇三角洲前缘环境,物源充分,主要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因斜坡带较陡,在扇三角洲前缘至前扇三角洲环境发育丰富的各类重力流沉积。根据各沉积微相的特征与展布,建立了本区较深水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分析了不同微相砂体的物性与含油性,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好,其次是河口坝砂体,远砂坝和远端浊积砂体相对较差。提出了有利的挖潜区域和调整井位,实钻遇油层数十米,为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