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64岁。因起搏器植入5年,体检血压增高6个月,反复头晕3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曾被诊断为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R波抑制型心室(VVI)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无不适,出院时UCG检查示心房大小正常,未见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每年查心电图及通过起搏器程控了解VVI起搏器工作情况均正常,未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VVI起搏后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42例植入VVI型起搏器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后.分成2组;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共21例;B组为在植入VVI起搏器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共21例。术后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1、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A组19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8例(42.1%)发生慢性房颤;B组20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3例(15.0%)发生慢性房颤。结论:胺碘酮对植入VVI型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心功能基本正常的高龄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年龄≥75岁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为两组,VVI型起搏器23例,DDD型起搏器20例,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心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自觉症状、运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试验)、起搏器功能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脑利尿钠肽(BNP)水平。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间起搏器功能正常,新发生心房颤动5例;与术前相比,术后6分钟步行距离有改善[(368.58±65.74)mvs(377.47±57.72)m,P<0.01],LVEF无改变[(52.05±4.71)%vs(51.86±4.77)%,P>0.05],血浆BNP升高[(234.93±151.86)ng/Lvs(262.07±122.53)ng/L,P<0.05];术后随访期间,6分钟步行距离、LVEF和全血BNP,VVI组和DDD组相比无差别。结论高龄患者完全RVA起搏改善症状,未观察到加重心功能损害状况。  相似文献   

4.
3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不同类型的起搏器 ,依其本身性能、电极所在部位与自身心搏关系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如安置VOO起搏器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室性竞争心律图形 ,并非起搏器故障 ,而对于安置VVI起搏器患者来说 ,出现上述心电图图形则是感知功能不良的表现。因此 ,分析起搏心电图之前首先应了解患者所安置起搏器的类型及其可能出现的心电图表现 ,以免将一些正常现象误认为起搏器故障 ,或将起搏器故障心电图误认为正常。3 1 单腔起搏器 起搏与感知仅涉及一个心腔。3 1 1 心房起搏器 分为非同步与同步两大类。3 1 1 1 非同步…  相似文献   

5.
3 2 5 双灶按需型起搏器 (DDI) DDI系双腔起搏和感知、不跟踪型起搏器 ,它属于房室顺序起搏及房室顺序感知的抑制型起搏器。其分解式为A/VA/VI/O/I,相当于AAI+VVI。这种起搏器有两个相关的脉冲输出电路 ,可按先后顺序发放心房和心室脉冲 ,使房室顺序起搏。还有两个感知电路 ,能分别感知心房和心室的电信号。感知心房波后将抑制心房脉冲的发放 ,但不触发心室脉冲的发放。由于心房感知不能使心室发生跟随 ,故不影响心室脉冲的频率及节律 ,这点与VAT、VDD及DDD不同。心室感知后可抑制心室脉冲的发放。实际上DDI是DVI的增强型 …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60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8年,胸闷、头昏3个月"入院.8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于本院在右锁骨下行VVI起搏器(美敦力 SVVI103)植入术,术后8年来一般情况良好.本次于3个月前出现胸闷、头昏,来本院查心电图示:起搏器频率缓慢而固定, 50次/min, 感知不良,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  相似文献   

7.
1 资料与方法我们观察 31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 (PBMV)术后患者 ,采用美国惠普 1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男 13例 ,女 18例 ,年龄 15~ 5 1岁 (平均 36岁 ) ,心房纤颤 7例 ,窦性心律 2 4例 ,合并轻度或轻度至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9例 ,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例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4例。 31例患者均于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治疗前和治疗后 15天和 12~ 36个月进行常规心脏听诊 ,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 ,并根据二尖瓣病变程度进行评分。 7例心房纤颤患者中 1例于术前 3个月 UCG检查发现左房血栓 ,余 6例 UCG检查未发现血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具有自动搜索心房滞后功能的起搏器对房性心律失常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43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带自动搜索的心房滞后,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DDD模式下打开带自动搜索的心房滞后,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动态心电图(DCG)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DCG24 h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阵数增加(P<0.05);房早、房速和房颤的发作例数增加(P<0.05).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与未打开该模式比较: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0.54(0.41,0.71)vs.0.82(0.65,0.93),P<0.05];DCG24h房早次数和房速、房颤阵数明显减少(P<0.05).房早、房速和房颤的发作例数减少(P<0.05).结论 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可以明显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共入选34例患者,其中VVI起搏器20例,DDD起搏器14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5~12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34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均出现左心室重构,VVI组观测指标植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D组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器植入后均可出现左心室重构,提示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起搏器植入应选用生理性或接近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参数在评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起搏器后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2例植入VVI模式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7例植入DDD模式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DDD模式、VVI模式的时间-位移参数指标--位移平均值、位移标准差、位移最大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模式、VVI模式的位移最小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从2个"牛眼图"可以直观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DDD模式、VVI模式左室部分节段收缩延迟或收缩提早,及部分节段收缩活动减弱或反向运动,而正常对照组未出现收缩不同步及收缩活动减弱.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患者DDD模式、VVI模式的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参数指标--左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各自的经心动周期的校正值标准差(Tmsv 16-SD、Tmsv 12-SD Tmsv 6-SD)、最大差值(Tmsv 16-Dif、Tmsv 12-Dif、Tmsv 6-Dif)及[Tmsv 16-SD(%)、Tmsv 12-SD(%)、Tmsv 6-SD(%)、Tmsv 16-Dif(%)、Tmsv 12-Dif(%)、Tmsv 6-Dif(%)]与止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快速评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节段收缩功能及节段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个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个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6%(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7%(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起搏器(AAI),其特点是电极置于心房,刺激心房起搏,又能感知心房的自身激动而抑制起搏器发放脉冲.适合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由于它能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属于生理性起搏.故近年来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自1989年~1990年10月我院成功地对7例SSS患者安置了AAI起搏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男4例,女3列,年龄52~67岁,平均57岁,7例患者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均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均有不同程度黑朦或晕厥等症状,病程平均6.1年.2例有阵发性心房纤颤史,电生理检查房室传导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3.
陶文其  王骏  孙育民  周赟  张雁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2029-2030
1 病史患者,女性,80岁.6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起搏器(Vita2 SSI Mod.230,Vitatron),一直在本院正规定期随访未发现异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近半年来患者食欲减退伴体重骤减约20 kg,经检查诊断为胰腺癌.患者1个月前反复主诉右肩部疼痛向手臂放射,入院前3 d发现起搏器囊袋周围红肿,边缘破溃伴少许分泌物,部分起搏器暴露于皮肤外(如图1).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0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8年,胸闷、头昏3个月”入院。8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于本院在右锁骨下行VVI起搏器(美敦力SVVI103)植入术,术后8年来一般情况良好。本次于3个月前出现胸闷、头昏,来本院查心电图示:起搏器频率缓慢而固定,50次/min,感知不良,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  相似文献   

15.
胡作英  戴振林  张航  肖平喜  段宝祥 《临床荟萃》2010,25(22):1943-1945,1948
目的 探讨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心房起搏使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连续植入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232例患者,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选择分两组,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组114例,心房被动固定电极组11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心房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器阈值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主动电极组术后即刻(0.96±0.27)V、术后1周(0.70±0.26)V、术后1个月(0.57±0.20)V,被动电极组术后即刻(0.45±0.19)V、术后1周(0.53±0.26)V、术后1个月(0.49±0.21)V.主动电极组感知术后即刻(2.98±0.14)mV、术后1周(2.96±0.15)mV、术后1个月(2.86±0.60)mV,被动电极组感知术后即刻(3.35±0.71)mV、术后1周(3.38±0.62)mV、术后1个月(3.41±0.80)mV.主动电极组阻抗术后即刻(528.2±11.6)Ω、术后1周(0.70±0.26)Ω、术后1个月(0.57±0.20)Ω,被动电极组阻抗术后即刻(0.45±0.19)Ω、术后1周(0.53±0.26)Ω、术后1个月(0.49±0.21)Ω.两组阈值、感知及阻抗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这些数值均在起搏器植入术要求的范围.而两组分别发生轻度脑梗死各1例,囊袋出血各2例.主动电极组发生心包积液2例.结论 结论心房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的起搏基本参数与传统的被动固定电极导线不同,但是在起搏器植入术要求的范围、并发症无增加,所以其可被有效和安全地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起搏模式植入后对左心室重构的近远期影响。 方法 通过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了24例VVI型起搏器和32例DDD型起搏器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5年时左房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的改变,并以植入前后的差值来比较两者在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重构上的差异。 结果 随访术后1和5年时,VVI型和DDD型起搏器除左房内径均增大外,其余结构指标均好转,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以DDD型好于VVI型,且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DDD型心脏起搏器比VVI型在术后近远期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重构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8.
VVI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阈值动态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海峰  韦凡平 《临床医学》2006,26(12):33-34
目的观察VVI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阈值的变化规律及倍他乐克对其的影响。方法对61例VVI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测定起搏阈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起搏阈值均明显高于术中(P〈0.01),以术后1周达峰值,随后降低,3个月后开始稳定。16例植入术后服用倍他乐克组与45例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组比较,术中及术后各相同时间点起搏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内,起搏阈值明显升高;口服小剂量倍他乐克不影响起搏阈值。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于我科置入VVI心脏永久起搏器,出院后3个月因左肩部皮肤发痒、红肿、疼痛再次住院,查体见起搏器囊袋切口上方见皮肤小疖肿,少量分泌物,局部皮温增高、压痛、波动感,穿刺囊袋见脓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20.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