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患者,男,56岁,司机。因"左肘部疼痛伴左手4、5指麻木不适1个月"收住我院。入院症见:左前臂尺侧酸困、胀痛不适,左环、小指感觉麻木伴屈肘加剧。查体:屈腕、屈指功能正常,拇指内收正常。环、小指不能并拢。夹纸试验阳性。未出现爪形手。小鱼际萎缩。感觉障碍以左环、小指掌背侧明显。Tinel征阳性。第1背侧骨间肌和小指的屈指深肌肌力Ⅳ级。Froment征阳性。屈肘试验阳性。患者既往从事驾驶工作10年余,1年前因右尺神经炎行尺神经松解前  相似文献   

2.
肘管综合征又称迟发性尺神经炎,是尺神经在肘部走行于尺神经沟处受周围结构卡压继而导致的神经病变,以尺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骨间肌及拇收肌萎缩、小指屈曲及外展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侯群,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尺神经卡压引起的肘管综合征是上肢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腕管综合征[1]。肘管周围特有的解剖结构是构成神经卡压的发病基础。肘管位于肘关节的后内方,主要由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组成的骨性结构及尺侧腕屈肌的筋膜和Struthers弓状韧带等共同组成的“漏斗”状的纤维-骨性管道,内有尺神经及营养其的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经过。据临床观察统计,尺神经在肘部常见的卡压点有:Struthers韧带、Osborne’S筋膜、内侧肌间隔、尺侧腕屈肌及筋膜、肱骨内上髁等,亦发现因异位骨化、肘关节滑膜炎、风湿产生局部神经压迫的病因。如果尺神经卡压时间过长,患者未得到及时的诊疗,将会由于尺神经轴突脱髓鞘改变而出现不可逆的手部相关功能障碍[2]。临床中患者常以环、小指麻木和刺痛为主诉就诊,可伴有肘部疼痛及感觉障碍,严重者伴有手内在肌萎缩、肌力减退、爪形手畸形等。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高频超声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尺神经卡压早期诊断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国内临床手术治疗方面也愈趋成熟与多样化,但未确立明确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对肘管综合征的诊疗方式和进展,为肘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46岁。因外伤后右手尺侧半麻木疼痛 1个月而入院治疗。 1个月前不慎摔伤右肘部 ,当时局部疼痛 ,但肘关节活动尚可 ,给予对症治疗。在保守治疗过程中 ,逐渐出现右前臂尺侧及右手环指尺侧半、小指麻痛 ,故转入我科就诊。查体 :神志清 ,精神尚好。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心肺均无异常发现。局部检查 :右肘部 10°外翻畸形 ,活动度在 10°~ 13 0°间。右肘管区有明显压痛 ,Tinel征 ( )。右手掌尺侧及右环指尺侧半、小指刺痛觉减退。小鱼际肌、骨间肌轻度肌萎缩 ,第一背侧骨间肌肌萎缩明显。夹纸试验阳性 ,尺侧屈腕肌肌力较左侧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治疗中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通过对6例防腐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测量肘部尺神经血供来源和血管外径及血管长度的相关数据,对30例中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和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尺神经修复后功能评定试用标准,Lascar分级法和术前术后尺神经神经电生理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尺神经的营养伴行血管有3条。伴神经走行的长度分别为尺侧上副动脉(144.0±3.3)mm、尺侧下副动脉(47.6±7.2)mm、尺侧返动脉后支(66.2±8.3)mm。带血管尺神经筋膜下前置术优良率为93.3%,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优良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电生理检查:带血管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优于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疗效可靠,方法简便,是治疗中度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单纯尺神经深支卡压伴小指外展肌起点变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10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环、小指内收困难,左环、小指不能主动伸直,3个月前其母始发现患儿左手活动异常。因患儿左手症状逐渐加重,来院就诊。检查:第1背侧骨间肌明显萎缩,第2、3、4背侧骨间肌萎缩,左环、小指呈“爪形”手畸形。左手尺侧一个半指感觉正常。左豌豆骨及钩骨钩附近无压痛,未触及肿物及异常突起。拇内收肌肌力0级。左小指外展肌及小指短屈肌肌力正常,小指对掌肌肌力3级。Fro-ment征( )。腕管位X线片示钩骨及钩骨钩光滑平整,未见骨突。初步诊断:左手尺神经深支卡压征。手术:切开Guyon管顶壁,于腕尺侧管内发现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拇指指腹缺损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B组采用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评价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检测皮瓣功能、皮瓣两点辨别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皮瓣的感觉恢复及手部皮瓣晚期功能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两点辨别觉比较,B组(6.54±0.68)mm明显小于A组(7.51±0.71)mm;手术时间比较,B组明显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比较,B组明显多于A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操作简单;示指背侧皮瓣修复在两点辨别觉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要求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孙××,男,53岁,木匠。1995年2月14日入院,诉3个月前右手环、小指酸麻不适,抓持无力,精细动作不能。1个月后继发手掌尺侧胀痛,屈肘时为甚。检查:右手环、小指爪样畸形,无明显肌肉萎缩,尺侧1个半指感觉迟钝,环、小指指深屈肌和尺侧腕屈肌肌力均为Ill级s夹指征(+),肘部尺神经Tinel氏征(十)。其它未见异常。X线检查:右肘关节诸骨骨质增生。诊断:右肘部尺神经卡压征。手术治疗:右肘部尺神经探查。术中见肘部尺神经浅面有一2.ocmXI.ocmXI.ocm囊肿压迫之,其基底附着于神经外膜。手术显微镜下切除该囊肿,其内容物为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尺神经松解联合内上髁微小切除治疗伴尺神经滑脱的肘管综合征效果。方法 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11例伴尺神经滑脱的肘管综合征患者行内窥镜下尺神经松解联合内上髁微小切除术。男7例,女4例;年龄18~47岁,平均36岁。均有患侧小指及环指尺侧半刺痛感减退。第1骨间背侧肌伴小鱼际肌萎缩(++~+++)9例,肌萎缩不明显2例。术前肌电图检查示尺神经于肘部传导速度为(27.0±7.5)m/s。病程3~18个月,平均7个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1个月11例感觉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7例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4例为3~4级。术后3个月复查肌电图,尺神经于肘部传导速度为(43.5±9.5)m/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madio肘部尺神经损害疗效评价标准,获优7例,良4例。结论内窥镜下尺神经松解联合内上髁微小切除治疗伴尺神经滑脱的肘管综合征安全、简便、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6种含感觉神经皮瓣修复拇、示、中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桡神经拇指尺背支营养血管皮瓣、手背U-I型血管蒂岛状皮瓣、示指背岛状皮瓣、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躅趾腓侧趾腹皮瓣及环指尺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桡侧三指指腹缺损43例。结果皮瓣除l例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6个月~2年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好,指腹两点辨别觉平均为:桡神经拇指尺背支营养血管皮瓣12mm、手背U-I型血管蒂岛状皮瓣11mm、示指背岛状皮瓣8mm、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8mm、踇趾腓侧趾腹皮瓣8mm,环指尺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5mm。结论6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可恢复指腹良好的感觉及饱满的外形,但各有优缺点,应灵活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肘管综合征电生理分期的定量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并制定肘管综合征轻度、中度、重度三期电生理的分期定量指标,为临床分期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肘管综合征的82例(82侧)患者,测定以下电生理检查:(1)第一背侧骨间肌,小指展肌,尺侧屈腕肌的肌电图(EMG);(2)肘段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测定;(3)感觉诱发电位的测定(小指→腕,腕→肘)。结果轻度:EMG(-),肘段MNCV≥45.0m/s,尺神经感觉电位或神经于(腕→肘)电位波幅较健侧下降≥50%。中度:EMG(±),肘段MNCV<45.0m/s,尺神经小指感觉电位波幅及尺神经干电位波幅均较健侧下降>50%,重度:EMG(+),肘段MNCV<40.0m/s,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消失,尺神经小指感觉电位或尺神经干的CMAP电位引不出。结论肘管综合征电生理的分期指标,主要看尺神经肘段的MNCV,MNCV≥45.0m/s提示为轻度,MNCV<45.0m/s提示为中度,MNCV<40.0m/s提示为重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尺神经皮下前置与肌内前置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08年8月,收治66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尺神经皮下前置(24例)或尺神经肌内前置(42例)治疗。患者按McGowan分级均为2级或3级,伴手部尺神经分布区麻木。尺神经皮下前置组3例伴骨间肌萎缩,尺神经肌内前置组8例伴骨间肌萎缩。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两组手术特点、术后1年Bishop评分、两点辨别觉、肌力和并发症等疗效评价指标。结果尺神经皮下前置组手术时间(28.4±5.2)min,尺神经肌内前置组为(43.8±5.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尺神经皮下前置组手术切口长(12.2±2.5)cm,尺神经肌内前置组为(13.6±2.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获随访1~3年。术后1年Bishop评分尺神经皮下前置组获优18例,良4例,差2例;尺神经肌内前置组获优36例,良3例,差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环指尺侧半和小指指端两点辨别觉及手部内在肌握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皮下前置组1例手术切口处疼痛和麻木;尺神经肌内前置组3例手术切口处疼痛和麻木;两组均无感染和血肿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再次手术患者。结论尺神经皮下前置与肌内前置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尺神经皮下前置损伤少,对部分老年患者是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右手环小指麻木1年,加重半年。查体:肘内侧未触及明显包块;右手呈爪形手畸形,大小鱼际肌萎缩,骨间肌萎缩,环小指皮肤干燥、汗少,夹纸试验阳性,Froment征阳性,局部Tinel征阳性;手背尺侧、小指环指尺侧感觉迟钝;末梢血运可。右尺神经电生理检查:⑴MNCV:右侧尺神经未引出CMAP。⑵EMG:重收缩时右侧小指展肌、第1骨间肌未见动作电位。提示:右侧尺神经完全受累。首先打开肘管,见尺神经被压迫,囊肿占据肘管全长,半包裹尺神经,并向远端延伸,尺神经被卡压稍变细。囊肿出肘管后逐渐变粗,在前臂中上1/3处最粗,直径达4 cm,尺神经在其深层被挤压呈薄片状。牵开尺侧腕屈肌,逐渐向远端分离囊肿,至前臂中段为远端界限,全长约15 cm(图1,2)。显微镜下小心剥离囊肿,松解尺神经,做尺神经前移术。病理诊断:“右肘及前臂中上段尺神经“腱鞘囊肿”(图3)。术后随访一年,环小指感觉部分恢复,手内在肌恢复欠佳,囊肿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肘部尺神经血供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肘部尺神经的血液供应 ,为尺神经前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0侧防腐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测量肘部尺神经血供来源和血管外径及血管长度的相关数据 ,10个新鲜肘关节标本模拟临床尺神经前移术。结果 肘部尺神经血供有 3个来源 :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 ,三条动脉从起始处至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是 (14.5± 2 .3)cm、(4.8± 1.2 )cm和 (5 .9± 0 .7)cm ,其伴随尺神经行走的距离分别是 (15 .4± 2 .1)cm、(5 .1± 1.1)cm和 (6 .6± 1.3)cm。结论 将肘部尺神经从肘管内移位到肘前部治疗肘管综合征时 ,保护其血供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肘部尺神经筋膜瓣下前置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肘部尺神经筋膜瓣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37侧)肘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传统尺神经前置术式20侧(A组),筋膜瓣下尺神经前置术式17侧(B组)。检测术前、术后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的变化,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参照张高孟等分级标准计算优良率,A组优良率为80%,B组优良率为94.12%。B组手术前、后MCV变化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筋膜瓣下前置术式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应用神经干移位及神经束组移位术的疗效对比.方法:将20例单纯臂丛神经上千损伤患者分成A、B两组,每组10例.患侧肩均不能外展、外旋、上举;屈肘不能;耸肩及伸肘肌力≥4级.肌电图检查:副神经、膈神经及尺神经功能正常;正中神经轻度受损.患者于伤后3-11个月入院治疗.A组于全麻下行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膈神经到肌皮神经、肋间神经到腋神经移位术;13组于全麻下行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尺神经束支或正中神经束支到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束支或尺神经束支到腋神经移位术.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其中B组2例患者出现手部尺神经轻度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正中神经轻度损伤症状,经对症治疗后消失.其余患者未出现与供区神经受损的症状.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行肌电图检查,经统计学分析,B组神经传导速度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5~6个月出现肩外展及屈肘动作,肌电图可记录到受区肌肉新生电位;术后8~9个月,患者肩外展30~65°,屈肘90~120°,肌力3~4级.B组患者术后3~4个月出现肩外展及屈肘动作,肌电图可记录到受区肌肉新生电位;术后7~8个月,患者肩外展30~65°,屈肘90~120°,肌力3~4级.结论:应用功能相近的供体神经行神经束组移位修复受损的神经具有供区损失小、恢复时间快、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其效果优于神经干直接修复.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左手被机器绞伤入院。查体:左手掌背及拇指近节中段以远皮肤撕脱,甲床部分缺失。急诊清创后行游离左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掌背创面。拇指皮肤缺失建议移植足趾皮肤修复,因患者未同意而暂缓。既往史:7岁时摔伤致右肘关节骨折,未经正规治疗,之后出现肘外翻,五年前出现右环、小指麻木并逐渐加重,握力减退,未经任何治疗。查体:右肘关节外翻30°畸形,右手骨间背侧肌及小鱼际肌明显萎缩,手呈“鹰爪”状畸形,环指尺侧、小指及掌尺背侧痛觉及温度觉减退(图1,2)。肌电图检查:右尺神经肘部受损。入院第2周掌背皮瓣已成活,患者及家属同意治疗尺神经肘部损伤,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并切取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左拇指创面。于右肘关节内侧尺神经体表走行部位采用多普勒定位尺侧上副动脉主干及穿支,设计皮瓣形状和大小(图3,4)。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因右手尺侧及环小指麻木40余天就诊。专科检查:右手小鱼际肌未见明显萎缩,骨间肌未见明显萎缩,右手环小指夹纸试验(+),右肘管Tinel征(+),有“爪”形手畸形,右小指、环指尺侧及右手尺侧触痛觉减退,其余手指指端感觉正常。肌电图检查:右侧尺神经损害(符合右侧肘管综合征轴索损害)。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3岁,因机器压榨致右手掌指畸形、功能障碍入院.查体:右手掌尺背侧皮肤缺损约6 cm×4 cm,创缘不规则,第五掌骨缺失,手掌Ⅲ区内小指屈伸肌腱缺损,小指展肌、短屈肌、蚓状肌、第四、五骨间肌均已大部分缺失,残存肌肉组织失活.尺神经背侧支、掌深支及小指尺侧动静脉已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两种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和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 年1 月- 2008 年6 月,应用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和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组27例(指腹缺损17例、指端皮肤缺损4例、末节背侧皮肤缺损6例),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组21例(指端皮肤缺损11例、指腹缺损6例、背侧皮肤缺损4例),术后对皮瓣的成活率、拇指的功能恢复、供区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两组分别平均随访14.2、15.7个月,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感觉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组静态两点辨别觉为5~8mm;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组静态两点辨别觉为6~10 mm,均达到S3+级以上,评分>16.拇指指间关节活动与健侧比无明显差异.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外形不如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的效果好,且示指背侧供区游离植皮易于指背腱膜粘连,影响滑动,需术后配合功能练习和康复治疗.[结论] 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和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血供安全、可靠,是修复拇指指背、指腹缺损的理想皮瓣,对于拇指指端缺损的修复,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优于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从对供区的影响角度看,拇指尺背侧皮瓣优于示指背侧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置术与传统尺神经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97例肘管综合征随机分为2组,其中显微镜下施行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前置术者46例,为A组;施行传统尺神经松解前置术者51例,为B组.结果 A组平均随访13个月,B组平均随访14个月,疗效评定结果为:A组优良率93.48%,显著高于B组的78.43%(x2=4.43,P<0.05).结论 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