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柑桔树中的一种小分子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柑桔裂皮病疫区采集的柑桔植株叶片中提取核酸,经双方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两种小分子环状RNA,采用分子杂交鉴定,此两种小分子RNA均与大多数类病毒中心保守区段有明显的序列同源性,其中一种分子量较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小,与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类病毒(PSTV)大小相近。将含CEV和小分子RNA的柑桔叶汁接种于爪哇三七,经一定时间后,从爪哇三七中提取核酸,通过电泳和分子杂交方法分析,获得与柑桔植株相同的结果。对此种小分子RNA的性质本文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是柑桔裂皮类病毒(CEV)的敏感鉴定植物之一,也是CEV能得到大量增殖的寄主植物。本文报告了采用反向双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法和分子杂交技术,对CEV感染爪哇三七的若干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了CEV的爪哇三七,无论是否表明症状,都比健株要多一条CEV-RNA带;感染了CEV的爪哇三七核酸提取物与CEV-cDNA探针能产生杂交点,而健株的核酸提取物则不能。以感病爪哇三七植株上发病的芽,再进行剪插,其病症的表现与光照有关,但经电泳检测CEV-RNA带的存在与病症表现无关。生物鉴定是对病毒及类病毒进行鉴定的经典方法。人们发现芸香科(Rutaceac)的香橼(Citron)等对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敏感。此外,菊科(Compositae)的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是对CEV敏感的草木植物之一。国内从部分地区田间柑桔裂皮病症状的调查和以香橼为指示植物鉴定CEV发生情况等研究都已有报道,但要对CEV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生物学性质作深入研究,搞清楚CEV的致病机理及复制方式,并找到防治CEV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大量高纯度的CEV-RNA,而直接从柑桔叶片中提取CEV则相当困难。爪哇三七不仅是CEV的敏感鉴定植物,可用于柑桔裂皮病的早期生物诊断,同时也是CEV大量增殖的理想寄主。为此,已有学者从CEV影响爪哇三七插条生根,使植株整体变化到CEV引起爪哇三七细胞病变,以及CEV引起爪哇三七蛋白质的变化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和报道。近年来,类病毒的研究方法又有新的进展,除了用简便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甲苯胺兰染色法外,又采用了灵敏的反向双相PAGE银染色法来检测类病毒。我们采用双相PAGE银染色法和分子杂交技术,进一步考察了CEV感染爪哇三七的若干特性,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 D.C.)是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敏感的指示植物。我们建立了健康和CEV感染的爪哇三七悬浮细胞培养的体外系统。绘制了悬浮细胞培养的生长曲线、pH曲线和温度曲线。CEV可以在悬浮细胞中复制。对继代培养中CEV和寄主核酸的连续测定表明CEV的扩增阻遏了寄主核酸的复制。  相似文献   

4.
爪哇三七(Gvnura aurantlaca Dc)是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敏惑的指示植物。用CEV感染的柑桔叶研磨汁液机械接种健康爪哇三七植株,以此作为CEV感染的外植体采源。在MS和B,琼脂培养基上诱导和继代培养健康、CEV感染的爪哇三七叶片的愈伤组织,在MS、B,液体培养基中建立健康、CEX’感染的爪哇三七悬浮细胞系统。从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培养物中抽提核酸,经5%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分析:在健康爪哇三七愈伤组织和悬浮细晦中不出现特异的CEV电泳带,而CEV感染的爪哇三七的所有培养物中都含有类病毒。cEV可在有丝分裂征盛的爪哇三七悬浮细胞中复制。散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很容易继代培养和保存。  相似文献   

5.
经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感染后的指示植物爪哇三七(Cynura aurantiaca),分别施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5ppm,10ppm,50ppm,100ppm,200ppm)、萘(100ppm,300ppm)、5-氟尿嘧啶(0.5mg/L,1mg/L,2mg/L)溶液,其相对感染指数(Relative infectivity index)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变。抽提叶片核酸,经5%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结合凝胶扫描技术确定CEV浓度,辅以点杂交方法定性,观察到施用赤霉素组CEV浓度增高,施用萘组和5-氟尿嘧啶组CEV浓度均降低。用无性繁殖的柑桔苗作材料,CEV感染后分别施用50ppm赤霉素、300ppm萘、1mg/L 5-氟尿嘧啶溶液,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与爪哇三七一致的结果。讨论了这三种药物影响CEV复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told,CEV)的传播和流行,对柑桔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已证明特CEV的亲本可通过嫁接、插枝这两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将CEV传播给子代。所以,CEV脱毒方法就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据报道,采用热处理、茎尖微芽嫁接和选育珠心苗等技术可获得无毒植株。嫁接是一种常用的育苗方法,然  相似文献   

7.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感染爪哇三七叶片原生质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ile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是一种严重影响柑桔生产的单链闭环RNA致病因子,近年来人们已对它的理化特性、检测方法以及离体培养系统进行了研究。由于利用原生质体出利用整个植物或愈伤组织来研究CEV复制和致病机理更为优越,所以建立一个适合CEV感染的原生质体体系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用含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eortis viroid,简称CEV)的古巴花叶橙、冰糖橙的叶汁和核酸粗提物感染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取其腋芽和嫩叶作外植体,经消毒处理,接种在稍加改良的B5和MS半固体培养基上,置于24℃~27℃遮光培养,经2~3周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质地有的松散易碎似白木耳状,有的坚硬灰黑似多瘤状,经双向凝胶电泳-银染法和点杂交法检测,证实用CEV感染的嫩叶和腋芽作外植体,不仅能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而且CEV还可能在愈伤组织中复制,结果表明,已初步建立了爪哇三七的组织培养和研究类病毒的离体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人工合成的柑桔裂皮类病毒和菊花矮化类病毒的互补DNA探针,经固相分子杂交(dot blot)检测了柑桔、菊花等样品。结果表明:与生物学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相比,这是早期诊断类病毒病和检测类病毒的一种较为灵敏、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学方法,正反两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分子杂交技术,对感染了柑桔裂皮类病毒(CEV)且发病的爪哇三七根、茎、叶、花及种子各部分器官的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CEV在宿主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CEV在惑染爪哇三七体内呈周身分布,但分布是不均一的。  相似文献   

11.
胡勤学  张春立 《病毒学报》1997,13(2):159-163
分别用生物素肼化学标记和DIG标记我国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d)全长克隆cDNA,用以上探讨对不同来源的的核酸样品进行斑点杂交。两种探针可检出病柑桔总核酸的最低含量久为400ng/斑点和80ng/斑点;生物素肼标记CEVd-DNA探讨针,可检出CEVd-cDNA的最低含量约为10pg/斑点,研制的CEVd检测试剂盒能检测出发病和隐性带毒苗木中的CEVd,灵敏、特异、简便、快速。试剂盒已使用于检测  相似文献   

12.
花椰菜花叶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的双抗体夹心法,研究了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的定量测定。以提纯的CaMV免疫家兔,得到教价为1:2000的抗血清。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DE-32)离子交换层析纯化了IgG抗体。用于标记的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该酶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DE一32)离子交换层析、刀豆球蛋白A-琼脂糖4B(Concanavali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使RZ值达2.6。标记抗体制备用过碘酸盐氧化法。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免疫细胞中一种细胞粘附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振衡  王瑞工 《昆虫学报》1996,39(2):113-120
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为试虫,发现血细胞裂解液被昆布多糖或低浓度钙离子激活后,能粘附浆细胞,使浆细胞伸展。昆布多糖处理的血细胞裂解液,经硫酸铵沉淀、羧甲基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ConA-Sepharose 4B亲合层析,提纯到一种细胞粘附因子。细胞粘附因子是分子量为64KD的蛋白质。以同样方法在血浆中纯化出一种分子量为390KD的蛋白质,推测其可能是血浆凝固原.经53%PercOll浓度梯度分离纯化了两类免疫细胞(颗粒细胞和浆细胞)。证明细胞粘附因子仅存在于颗粒细胞中。  相似文献   

14.
爪哇三七组织培养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爪哇三七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方法。爪哇三七的叶片,叶柄或茎段外植体分别接种于6种分化培养基上,均难以直接分化。在附加1mgL~(12),4-D和0.1mgL~(-1)KT的B_5培养基上的叶片形成无色疏松的愈伤组织转接于MS附加1mgL~(-1)BAP和0.1mg L~(-1)NAA培养基上,5天后开始形成绿色球胚状结构,继而形成不定芽或丛生芽。这些不定芽或丛生芽在锈根培养基中迅速长成根系发达的完整植株。此外,本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及不同组合的激素对爪哇三七外植体的脱分化、再分化的影响。并讨论了此项工作对柑桔裂皮病类病毒(简称CEV)的复制及致病机理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噬菌体DNA的快速抽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噬菌体DNA的快速抽提方法.用聚乙二醇沉淀噬菌体颗粒,然后经DEAE纤维素纯化处理和酚抽提.与传统的噬菌体DNA纯化方法相比,改进后的方法方便、快速、经济,可获得高纯度的噬菌体DNA.  相似文献   

16.
糖化酶一个主要组分的纯化和有关光谱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糖化酶粗酶制剂,经抽提、硫铵分级和DEAE-纤维素层析等程序纯化了糖化酶一个主要组分,并经电泳鉴定被纯化至均一状态,分子量为89000。于不同条件下,测定了该组分的圆二色性谱和荧光发射谱,取得了关于该组分构象的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7.
对Prion译名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元 《病毒学报》2000,16(2):F003-F003
80年代初,Prusiner等首先获得了部分纯化的搔痒病(scrapie)病原因子.其主要成份是一种蛋白质,未能证明它含核酸,故称之为"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缩写为prion,以与普通病毒和类病毒相区分.Prusiner给这种病原因子所下的定义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1].  相似文献   

18.
采用猫肾传代细胞FK增殖华东地区分离的貂传染性肠炎病毒(mink infectious enteritis virus,MEV-S_1)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浓缩的病毒液经Sepharose-4B柱层析提纯处理后置电镜下观察,可见典型的病毒粒子。经蛋白酶K、SDS裂解病毒,用苯酚-氯仿法抽提病毒核酸,二苯胺试验和酶消化试验表明该病毒核酸为DNA类型。吖啶橙染色试验表明该DNA为单链。甲酰胺法进行核酸分子展层,病毒核酸呈线状,长度为1.5~2.0/μm。  相似文献   

19.
以往人们通常用氯化铯梯度超速离心法、甘油梯度超速度离心法等方法纯化噬菌体。采用这些方法,虽然可以获得纯净的λ噬菌体颗粒。但需要昂贵的试剂和仪器。操作也冗长繁琐。我们采用并改进了Reddy的方法,首先用DE_(52)纤维素柱层析纯化λ噬菌体颗粒,然后用酚抽提,从提纯的噬菌体中分离DNA,这个方法简单快速,不需要氯化铯梯度超速离心,也不使用SDS、蛋白酶和核酸酶。  相似文献   

20.
四种土壤微生物总DNA的纯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4种从土壤中直接抽提的微生物总DNA的纯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方法及葡聚糖凝胶G 2 0 0离心层析纯化方法均不能完全纯化从土壤中抽提的微生物总DNA。若将直接抽提的总DNA先经葡聚糖凝胶G 2 0 0离心层析纯化,再用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则能取得较好的纯化效果。含2 %PVP的1 %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没有得到纯化后的土壤微生物总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