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老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l月-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心动过速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入院后均行心电图检查并经心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快速性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功能下降,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观测患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结果,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变化与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显示:1例为持续性右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3例为持续性右心房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上述4例患者术中即刻转为窦性心律;另2例为起搏器术后患者,1例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1例出现持续性心房扑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心室率,因患者高龄,心功能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房扑、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故给予房室结消融,术后为起搏心律。随访3个月,6例患者LVEDD、LVESD、LAD均有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有显著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诊断成立;6例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无病例复发。结论 :心动过速可以诱发心肌病,老年患者尚易与其他心肌病混淆。如果及时采取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结构和功能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可使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冠心病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与特发性PVCs的特点,总结临床治疗思路。方法 :分析317例PVCs患者类型。冠心病PVCs者纳入A组(n=235),特发性PVCs者纳入B组(n=8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总结两种PVCs的临床特点。结果 :A组年龄、WBC、LDL-C高于B组,其男性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亦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99例(42.13%)PVCs起源于左室,B组患者中,21例(25.61%)PVCs起源于左室,两组患者PVCs起源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PVCs起源部位以右室为主,LCX、RCA病变所致右室PVCs高于左室,LAD病变所致左室PVCs高于右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室早数量低于B组,其室速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VEDD、LVESD高于B组,其LVEF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PVCs好发于老年男性人群、每日室早数量较少但易引发室速;特发性PVCs多起源于右室,患者室速发生风险较低但较多的室早数量可引发心肌病样改变。二者均应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新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146例确诊AMI患者按照是否新发AF分为AF组(n=32例)和窦律组(n=11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将其中96例于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患者分为AF2组和窦律2组,根据其冠脉病变累及的血管数分为:≤1支、2支和≥3支,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组间差异,分析AMI患者合并新发AF的危险因素。结果:146例合并新发AF发生率为22%;AF组糖尿病史、KILLIP≥Ⅱ分、高血压病史占比高于窦律组,年龄、入院时心率和血浆NT-ProBNP浓度、CHA2DS2-VASC评分高于窦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LAD超过窦律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5.022,P<0.001),LVEDD和LVEF组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AF组与持续性AF组,LAD、LVEDD、LVEF及血浆NT-ProBNP浓度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2组与窦律2组两组间冠脉病变血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0,P=0.519)。不同冠脉病变血管数组间血浆NT-ProBN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P=0.040),随血浆NT-ProBNP浓度增高,冠脉病变的血管数有增多趋势。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入院时心率、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LAD)及血浆Lg(NT-ProBNP)浓度是AMI患者合并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Lg(NT-ProBNP)OR值232,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NT-ProBNP可作为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合并新发AF的早期预判、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的指标,对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联律间期的变异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共95例,采用温控消融导管在非接触标测指导下构建右室流出道几何模型,并行室早标测与消融。记录消融术前后室早数量,术中测量连续三个室早的联律间期、并计算联律间期变异度(coupling interval variability,CIV)。比较男与女性别室早CIV差异。分析术前、术后室早次数,室早复发与CIV之间的关系。结果:95例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47.98±18.69个月,5例复发,长期成功率为94.74%。术前室早26,340±16,201个/24h,术后1,473±5,243个/24h,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流出道室早的CIV为19.85±23.40(0-64)ms。男性与女性患者室早CIV(21.40±28.33ms vs 18.76±19.34m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室早复发与非复发患者的CIV(13.67±12.72ms vs.13.78±14.68m)无显著差异(P=0.98)。结论:右室流出道室早的CIV在19%左右,RVOT-PVC在非接触标测指导下消融成功率高,但CIV不能预测RVOT-PVC消融后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房早、室早、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患有房早、室早、房颤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比索洛尔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结果从表1和表2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进行治疗房早、室早、房颤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为MVA临床预防和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09年2月至2014年3月间271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MVA将其分为研究组(MVA,59例)和对照组(非MVA,212例),对2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肌酐、Killip分级及LDL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水平和Killip分级是诱发MVA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肌酐水平和Killip分级是诱发MVA重要危险因素,对AMI患者进行救治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多技术扫描在心肌病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资料完整的14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并得到临床确诊。均行MRI平扫、MRI电影成像、MRMPI、延迟增强扫描。观察MRI扫描结果,分析图像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共分析心肌节段230段,其中室壁异常70段(30.43%),56段MRMPI信号降低,24段MRMPI信号正常。其中延迟强化64段(91.43%),所有运动异常节段中室壁增厚率均降低。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能够准确评价心肌病变,鉴别存活与坏死心肌,有效评价心肌活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临床心肌梗死诊断中采取12导联及18导联心电图检查法的效果差异。方法 筛选我院2021年3月—2022年5月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不同导联心电图检查,包括12导联和18导联心电图。比较不同导联心电检查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心电图检查法的时间分辨率(PR间期、P波时限、QRS波时限、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导联组的空间分辨率(P波振幅、T波振幅、QRS波振幅)显著高于12导联组(P<0.05);18导联组和12导联组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导联组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12导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导联组的检查满意度明显高于12导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采用18导联心电图检查法,可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尤其在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面准确率要较12导联更高,检查满意度较高,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不同病因导致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总结治疗体会。方法 :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间172例不同病因所致肺部感染患者治疗效果。病因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6例,均给予抗生素、体位引流、气道湿化、营养支持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灌洗期间发生窦性心动过速1例、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观察组体温正常、咳嗽消失、胸片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WBC、呼吸频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aO_2、PaO_2/FiO_2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治疗72 h后WBC低于对照组,其PaO_2、PaO_2/FiO_2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58%,高于对照组的5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肺部感染安全、有效,且不同病因所致肺部感染患者在接受该方案治疗后均可在短期内获益。  相似文献   

10.
临床数据表明对踝足穴位进行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加快恢复患者行走能力。本文研制了一款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穴位电刺激仪,可根据患者不同康复需求输出不同波形、刺激强度和脉冲宽度。该系统由电源管理电路,升压电路,电刺激电路,单片机核心电路与触控模块组成,采用外部电源或锂电池供电,且可输出频率为1~100Hz、电流强度为5~20mA、脉冲宽度为100~300μs的电荷平衡的双相波或脉冲波。仪器通过将经皮穴位电刺激与传统中医穴位理论相结合,以实现下肢康复治疗目的,可为踝足损伤或瘫痪等患者带来更好的恢复效果,也可为正常人提供缓解足部肌肉疲劳、促进气血循环的保健手段。基于STM32的穴位电刺激仪具有轻量小巧、操作直观简洁和刺激安全有效的优点,具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可为之后的电刺激仪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