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湖北咨议局的建筑美学,从平面、立面、空间、外观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得出了“理性”与“和谐”是其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晓 《新建筑》2007,(3):4-6
讨论了中国古代美学中“放逸”的哲学基础与美学特征,比较了其与解构主义的主要异同;通过以“放逸”的美学精神对解构主义建筑的解读,提出除了理性主义以外,二者的精神比较接近,认为依据“放逸”精神的中国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可以参照解构主义建筑,本着理性主义精神进行。  相似文献   

3.
去脉来龙话“屋顶”──中国传统屋顶艺术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内函韩一城西方人着重“美”,中国人着重“品”。日本神户大学艺术学教授——岩山三郎讲得贴切:着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最有成就、最有未来的美学思想。”譬如,...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对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时代与民族之美”、“功能与形式之美”、“统一与均衡之美”、“理性与情感之美”以及“抽象与象征”等多维视角展现了鲜明的“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建筑设计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文化事件而为世界各国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互补提供一个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5.
王辉 《世界建筑》2011,(10):118-122
借鉴美学相关研究,文章针对西文建筑美学发展中的“现代性”展开研究,尝试从观念演化、思潮分野两个方面对“现代性”精神加以概括,进而剖析“现代性”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形式的自觉——形式主义美学与现代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西方现代美学中.形式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对于西方现代艺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盘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抽象的非再现性的现代艺术运动.并推动了结构主义和符号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现代建筑追求空白的、中性的形式结构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现代主义早期的“风格派“、“构成派”.到成熟现代主义的“国际风格”.到后来的“白色派”.“新现代主义”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可以说.现代建筑在形式结构美学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一条形式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权力美学”一直试图让民众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是衡量建筑的惟一美学尺度。“权力美学”可以炫耀权力和资本的存在,但却与公民的幸福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8.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24(1):12-15
现象学哲学从存在论范畴研究建筑美学系统哲学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环境作为三个关联性的子系统置于耗散结构系统中,运用哲学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是建筑存在的本质,“公共期待视域”和“共通感”的审美要素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使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揭示了建筑美学价值系统呈现独特的两重性: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和人文的建筑艺术美学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就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辉 《世界建筑》2011,(9):100-103
借鉴美学相关研究,文章分别从“形”与“式”的角度切入对西方古典建筑美学展开论述,尝试对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美的特征与规律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0.
唐孝祥 《新建筑》2003,(2):78-79
论文选取“近代”这一特定时域、“岭南”这一特定地域,以岭南文化为面、以美学理论为线、以广东近代典型建筑为点,运用新的美学理论进行点、线、面相结台的动态综合研究,以构建建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揭示近代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费凡  岳邦瑞  聂静 《中国园林》2024,40(4):77-81
生态美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危机、致力审美体验与环 境健康共赢的规范性学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如何借由景观感知研究助推生态美学观的传播,引导公 众审美意识转向自然关怀与伦理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 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旨在借由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以 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具体包括:1)在概念 框架层面,讨论了景观感知、生态美学观及风景园林实践的 关系;2)在价值规范层面,构建了践行生态美学的目标体系, 包含“安全氛围的暗示”“关怀意图的显露”“地方文脉的 反映”“生态规律的阐释”及“生态伦理的激发”5个关键维 度;3)在实践应用层面,凝练了围绕目标体系的一系列风景 园林营造策略。通过系统认识美学规范与景观实践间的作用关 系,以期为基于人本感知的、面向当代美学诉求的风景园林研 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乡村是乡愁情思与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的“三无”乡村,因缺乏产业及其他条件的支撑,导致乡村风貌提升困难。文章将美学设计作为赋能乡村风貌提升的突破口,分析“三无”现状及难点,以规划、精神空间、节点设计作为主要探索路径,探究美学赋能“三无”乡村的风貌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桢栋 《时代建筑》2008,(1):154-157
文章介绍了郑州市郑东新区会展宾馆(绿地广场)国际招标和评标的过程,将7个竞标方案分为“美”(美学方面)、“善”(文化方面)以及“真”(技术方面)三类,并结合方案比较、评委讨论、评审结果进行介绍和探析,指出我国建筑师在追求美学方面、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建筑的建造。  相似文献   

14.
工业美学包括技术美学和劳动美学,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探讨与发展新型建材的关系。一、发展新型建材符合“技术美学”的主要要求所谓“技术美学”即研究如何制造美的产品,研究如何适应消费者爱美心理,动用美学原理设计、生产、制造出具有美的形式和内容的产品。1新型建...  相似文献   

15.
王仲伟  郭谦 《南方建筑》2020,(3):108-113
摘要 揭示旧村杂乱表象下蕴含的活态特质以及其与美学的内在相通性,探索旧村风貌整治的新路径。借鉴解构 - 重 构的美学理念及创作方法,运用“叠合秩序”、“片段式拼贴”、“新信息嵌入”等方式引发原空间序列的解构与场 境重构。在保留旧村活态特质同时,转低层级的杂乱、混乱态为高层级的支离美、杂糅美,实现场所杂乱风貌的蜕变 和新生。突破传统“以简制繁”的营造思路和审美创作路径,探索在“以繁制繁”的新思路中重构整体关系,并生成 反先验美学情境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晓  李百浩 《新建筑》2008,(2):125-127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范畴,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虚静”美学特征包括“虚”、“静”、“动(静中寓动)”三个层面,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主要体现在“极简”、“虚”与“空灵”、“清淡”、“静”、“静中寓动”等方面。分析具有“虚静”特征的现代建筑,可以发现其中显著的中国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我们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需要走向新美学——大脚的美学,追求健康的生态过程之美、丰产之美。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不是乌托邦,而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18.
毕雪婷  韩锋 《风景园林》2018,25(10):115-119
将自然与文化完全对立的现代西方经典范式二元论,使自然遗产美学价值的评估标准(vii)在界定“自然美”方面往往有所局限:仅仅从物的存在而不是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来考察“美”。具体通过回顾依据标准(vii)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案例,分析标准(vii)的两类评估要求(“绝妙的自然现象”与“特殊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所要识别的“自然美”。由标准(vii)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为区别于自然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必须把“自然美与自然审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而通过分析目前广泛使用的风景资源与风景美学评价方法,指出自然遗产美学价值的识别与评估应从现成的物质实体转向生成的关系存在,聚焦于“自然美”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此实现对自然和文化价值体系的整体关照。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与创造——南安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创作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传宗 《建筑学报》2002,(11):10-13
本文根据建筑类型学原理,对建筑形式进行了广义、深层的美学研究和探索。从而使作品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显示了“选择”与“创造”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美是生产力”,放在现今似乎成为了一种共识,尤其体现在商业领域。日本独立研究者山口周在《美感的力量》一书中,就曾分析了如何将美学与商业相结合,并以“美感获利”的商业理念,实现商业中的差异化价值。随着大众的审美力逐渐提高,商业与美学逐渐以“并驾齐驱”的关系出现,除了商品本身的设计美学以外,构建符合其品牌美学基调的商业展示空间也成为了展现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商业展示空间和公共展示空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除了展示功能以外,还承载着营销功能,最终需要回归到让消费者认可其品牌价值,愿意付费购买的目的之上。以空间设计传递品牌美学,凸显品牌DNA,由此展示及提升品牌力,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将设计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