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规范中药房的操作程序对中药房调剂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中山市中医院调剂质量监管前一年(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中药处方200份作为对照组,将实施调剂质量监管后(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中药处方200份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00%)比对照组(10.00%)明显更低(P0.05)。结论:规范中药房的操作程序可有效提高中药房调剂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加强中药调剂监管工作,来探讨如何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方法:选取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中药房开出的28944张处方,其中处方中有13924张为质量监管工作前开出的处方,15020张为质量监管工作后开出的处方。其中,对开展前和开展后的两组处方中出现的中药房药剂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中药房调剂时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后发现,调剂监管工作前开出的处方出现的不良事件数量和相关差错的发生都高于质量调剂监管工作后的处方差错数值(P0.05)。结论:通过在中药调剂工作中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中药调剂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中药房中药调剂效率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中药房收治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诊疗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8月—2018年9月中药房收治的采用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诊疗的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对比2组中药调剂效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取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调剂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实施医院信息化管理可有效提高中药房中药调剂效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在中药处方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期间未实施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期间实施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的120例患者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药房中应用调剂质量监管,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及满意度,应用价值非常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加强调剂管理对中药房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中药房强化调剂质量监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及相关的评价方法等进行分析,比较质量监管体系建成前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调剂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成之后和建成之前相比,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建成前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1%,建成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前后差距显著(P0.05)。结论:中药房采用多种方法来强化调剂质量监管,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中药房开展中药调剂监管工作,探讨如何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方法:选取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中药房开展服务质量监管前的28993张处方为开展前组,选取开展服务质量监管后的28174张处方为开展后组,对开展前和开展后两组处方相关不良事件数和调剂差错数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中药房开展管理前后由于管理疏忽造成的不良事件数量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房开展管理前后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不良事件数量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管理前后中药房中药调剂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数量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房通过在常规管理措施基础之上开展中药调剂监管工作,显著减少了不良事件和调剂差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调剂质量监管对中药房中药处方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医院自2014年9月在中药房实施调剂质量监管模式,选取2014年1~8月收治的5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的5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调剂质量监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中药房中药处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总结加强中药房调剂质量的监管方式及其对药物临床应用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和评价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对比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前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通过2012年与2013年情况对比可见,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医院中药房应当重视规范程序操作,严格按照医用处方抓药,加强药方的审查力度,使调配剂量及临时处理准确无误,保证中药饮品质量安全,并注意脚注和发药前对患者的交代。良好的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体系对提升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中药调剂质量监督管理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浙江省宁海县中医医院中药房实施强化调剂质量监督管理方案前后的各120例处方,将实施前的设为对照组,实施后的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药房常规调剂质量管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中药分类和质量管理,及中药调剂人员素质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医师处方及中药的核对工作。以两组中药调剂对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中药调剂疗效的满意度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组中药调剂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经过不同调剂质量监督管理,观察组处方对患者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处方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调查患者对调剂人员服务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强化调剂质量监督管理应用到药房药品管理中,不仅有利于降低了医师处方与药物不匹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大程度提高了医师处方药剂对患者的救治质量,而且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增添了保障,提高了患者对医师处方治疗及药师人员服务的满意度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医院中药房自2022年起开始应用PDCA循环模式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工作中。从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含中药配方颗粒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前研究对象。从2022年5月—2023年3月期间中药房录入含中药配方颗粒的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后研究对象。分别在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评估医院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质量,统计实施前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调查临床患者对中药房管理及调剂用药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情况,分析新管理模式在中药房调剂管理工作中的开展价值。结果: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药房管理和调剂用药相关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的实施开展,能明显提升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减少中药配方颗粒调剂差错和不良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药房调剂的质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在医院接受门诊及住院治疗(中药治疗)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构建科学的、系统性的药房调剂质量监控体系,比较构建前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中药房调剂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之后,该院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得到明显提升。结论:强化中药房调剂的质量监控,严格按照处方抓药,强化处方审查,提高临时调配剂量的准确度,保障各类中药调剂质量,做好相应的交接班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药调剂管理对中药房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3~10月的中药房使用常规管理办法为对照组。选择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6月的中药房使用中药调剂管理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处方错误、查对制度不符、配伍禁忌、未执行脚注及饮片质量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及腹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药房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应用中药调剂管理可以增强对重要调剂的监管力度,促进医务人员在书写处方时更加规范化,同时也减少了差错事件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在中药处方的有效性及用药安全性的价值分析。方法: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实施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的320例中药处方为观察组,并以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实施质量监管前的300例处方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处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对于临床用药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提高中药处方的有效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与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1000例行中药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1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0例,给予参照组常规药房管理,给予研究组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对比2组患者处方不合理情况、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不合理处方、饮片数量不合理均优于参照组,P 0. 05。研究组毒性饮片使用率高于参照组,P 0. 05。研究组毒性饮片剂量偏高使用率优于参照组,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参照组,P 0. 05。结论中药处方实施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有效提高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性,对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房综合调剂质量管理对差错事件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岱山县中医院中药房于2015年7月开始实施综合调剂质量管理干预,以实施前后1年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调剂差错事件发生率和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调剂差错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房综合调剂质量管理实施可有效降低差错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房药品规范化管理对药品管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永康市中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实施中药房药品规范化管理前接受中药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实施中药房药品规范化管理后接受中药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中药房管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中药房管理,观察两组的药品管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药品调剂时间、复核出错率、药品退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调配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房药品规范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药品调配的效率和准确率,减少药品复核出错率、药品退换率和药品调剂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房药品管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药房加强中药处方调剂质量监管的作用。方法:抽选医院中药处方调剂质量监管前(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治患者450例为对照组,抽取质量监管后(2019年4~10月)收治患者450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处方不合理情况及患者用药后发生不合理情况,并分析引起不良反应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药材质量不佳为引起不良反应主要原因。结论:调剂质量监管可有效提高中药房中药处方合理性,降低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钻孔配合中药热薰治疗老年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7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9例,A组采用为骨钻孔结合中药热薰治疗、B组采用单纯骨钻孔、C组内服洛芬待因缓释片。结果:总有效率:A组94.9%,B组71.8%,C组53.8%。3组总有效率比较,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骨钻孔配合中药热薰治疗老年性跟痛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将112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以及相关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4%,对照组相关事件发生率为21.4%,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控制血糖、调节血脂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痛的疗效。方法:70例腰背部肌筋膜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中药熏蒸+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B组采用普通热疗+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结果:A、B组治疗后VAS明显下降(P〈0.05),A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B组。治疗后的显效率(临床治愈+显效)分别为82.9%和65.7%,治疗后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痛的近期疗效明显,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