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次使用尿激酶对早期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13例早期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于30 min内滴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3 d和10 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3.68%、89.47%和96.49%,均高于对照组的28.57%、60.71%和82.14%(P<0.01);治疗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方法:57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12h1次,共10d,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发作次数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观察组显效率69.0%,而对照组显效率3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FIB、PT、APTT变化不明显,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TIA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方法:TIA组39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及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结果:TIA组Fg、Lpa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TC、TG、LDL-C TIA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22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查体者7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等,同时进行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的粥样斑块软块的比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G、Tch、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2组颈动脉斑块位置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TIA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间断使用巴曲酶预防脑梗死和TIA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急性脑梗死和(或)TIA患者依治疗情况分为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根据随访资料观察患者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内脏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共有93例符合标准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入组,其中阿司匹林组52例,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41例.在平均3.3±2.5年的随访期内,阿司匹林组有17例(32.7%)患者发生脑梗死和(或)TIA,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有6例(14.6%)发生脑梗死和(或)TIA,经卡方检验,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再发脑梗死和(或)TIA的比例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有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内脏出血发生,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有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无内脏出血发生.结论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间断使用巴曲酶使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可有效减少脑梗死和TIA的发生.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组相比,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不明显增加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降纤酶和尼达尔联合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发作控制率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59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以降纤酶 尼达尔及普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发作控制率均明显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血粘度下降。结论:TIA时早期使用降纤酶,钙离子拮抗剂可提高临床疗效,及早控制发作,减少完全性卒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62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点滴,连续5--7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内及72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3.3%和93.3%,均高于常规组15.6%和50.1%,(P<0.01)。尿激酶治疗后血浆器度和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尿激酶治疗频发TIA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且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常有 《临床医学》2010,30(9):44-45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95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50例和传统常规治疗对照组45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内及3 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2.0%和8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和60.0%(P〈0.01),降纤酶治疗后血液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降纤酶治疗频发的TIA疗效显著,起效快,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常规治疗的差别。方法:80例TIA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40例)和银杏叶,胞磷胆碱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比较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的差异。观察治疗后TIA发作停止的时间、例数。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TIA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早期应用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21-3622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1例频发颈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奥扎格雷钠及尿激酶静点;对照组给予静点奥扎格雷钠.结果 治疗组于治疗后3d、5d发作终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纤维蛋白原(F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联合小剂量UK治疗频发颈动脉TIA疗效较单独应用奥扎格雷钠疗效确切,同时降低Fg.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素E_1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脂化前列腺素E1对糖尿病足 (DF)的疗效。方法 :将 5 6例DF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 ,治疗组 36例采用脂化前列腺素E1治疗 ,对照组 2 0例采用 6 5 4 2注射液治疗。观察脂化前列腺素E1对DF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肌电图、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3 .33 % ,对照组为 45 .0 0 % (P <0 .0 1)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肌电图、血液流变学、血脂方面 ,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 <0 .0 1~ 0 .0 5 )。结论 :脂化前列腺素E1治疗DF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 × 30 d、奥扎格雷160 mg,1次/d × 10 d;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30 d;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及他汀类调脂等治疗.结果:治疗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g)、血栓前体蛋白(TpP)、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及TIA发作停止例数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可有效控制TIA向脑梗死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次使用尿激酶对早期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13例早期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于30min内滴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3d和10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3.68%、89.47%和96.49%,均高于对照组的28.57%、60.71%和82.14%(P〈0.01);治疗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片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5例TIA患者,按照其入院时间先后编号,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应用SPSS软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肠溶阿司匹林100mg晚餐后服用,1次/d.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50mg,1次/d,辛伐他汀胶囊20mg睡前服用.两组均连续服药1年,每6个月检查血脂、肝肾功能,若化验血脂下降至正常,治疗组辛伐他汀减至10 mg/d,维持服用.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显效率为7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2%,显效率为45.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明显好于治疗前,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无脑出血、胃肠道出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结论:氯吡格雷片联合辛伐他汀胶囊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LMWH治疗TIA 30例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LMWH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LMWH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CD6 2p、CD6 3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测定 5 0例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 (治疗组 )降脂治疗前和治疗 (氟伐他汀 4 0mg/d) 8周后及 5 0例健康者 (对照组 )的血脂、血小板CD6 2 p、CD6 3及纤维蛋白原 (Fg)。结果 :治疗组患者CD6 2 p、CD6 3、Fg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氟伐他汀治疗 8周后CD6 2p、CD6 3及F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氟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患者 ,在有效调脂的同时 ,可抑制血小板活性及降低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推拿治疗婴幼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2例婴幼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采用推拿治疗 ,并设颠茄合剂与氯丙嗪治疗的 1 5例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 42例 ,临床显效 2 2例 (占 5 2 .4% ) ,有效率88.1 % ;对照组 1 5例 ,临床显效 4例 (占 2 6.7% ) ,有效率 5 3 .3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推拿治疗婴幼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 ,将 1 5 0例患儿分为 2组。治疗组 78例 ,采用鱼腥草注射液配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生菌素治疗。观察 2组症状、体征及WBC改善情况。结果和结论 :治疗组显效 45例 ,显效率为 5 7.7%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在症状、体征及WBC改善时间上也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0 .0 5 )。  相似文献   

20.
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观察中药复方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3-07/2003-12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加芪棱汤),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值分别为(4.21&;#177;1.74)mPa/s,(1.52&;#177;0.74),(234.21&;#177;64.87)μg/L,(3.16&;#177;0.77)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177;1.44)mPa/s,(1.74&;#177;0.22),(276.15&;#177;63.25)μg/L,(4.56&;#177;0.89)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调整凝血纤溶活性,可能是芪棱汤治疗TI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