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长期以来,低保制度在城市反贫困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城市贫困问题凸显,低保制度在城市贫困治理过程中将会遭遇各种困境,包括低保标准与贫困线的衔接、低保群体与城市贫困群体的吻合、救助的外部性和治理的内部性的一致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治理理念偏差、群体变迁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缺位所致。面对贫困问题的转型,低保制度应该从突出政策导向、构建多元化标准和完善制度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姚建平 《人文杂志》2005,(3):133-13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正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另一面,即亚贫困问题。亚贫困群体的消费生活方式与贫困群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城市亚贫困的产生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密切相关,亚贫困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女性化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探讨缓解女性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城市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的特点是网络规模相对狭小、社会资本质量低、社会网络位差小、可转让或继承的社会资本少。要提升城市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有赖于女性自身的积累、观念的转变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还有赖于政府扶贫手段的改善和妇联等民间组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城市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莉莉 《兰州学刊》2000,(4):50-51,53
在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城市贫困。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城市里实行的是高就业、低收入、高福利的就业体制,再加上户籍制度将农村与城市截然分开,这时城市贫困几乎不存在。改革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创新、工资制度改革等不断深化,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又滞后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不能充分发挥其安全网的作用,再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多,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现。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城市贫困户标准,1996年城市贫困线为1671元,我国城市绝对贫困人…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带来了新的贫困人群:农民工、失地农民和留守人群。新贫困人群随着城市化进程将会不断扩大,并成为新时期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尽管新贫困问题已非常突出,但现有城乡分割的政策体系却不能做出有效回应。未来的扶贫政策应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扶贫政策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当务之急是建立专项的扶贫监测体系和瞄准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扶贫项目,逐步减缓新贫困问题,提高城市新增人口参与市场的机会和能力以及应对脆弱性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的影响,城市贫困群体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笔者认为,做好城市贫困群体的脱困工作,必须在完善城市扶贫政策,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疏通利益诉求渠道,实现社会良性流动;提高自我脱贫能力,防止城市贫困“代际传递”;建立扶贫检测体系,强化就业安置力度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论发展性贫困及破解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扶贫成就与矛盾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的扶贫存在着对象过窄、指向模糊、层次过低、脱贫不稳和依赖过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在区分生存贫困与发展性贫困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的提升、市场机制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等方面措施的实施,才能破解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有林场贫困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有林场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制定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成为当前理论界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赋值法对国有林场贫困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涵盖森林资源、经济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由25个指标构成的国有林场贫困指标体系,进而提出通过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来确定贫困林场的思路,为国有林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运作逻辑和社会形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贫困问题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贫困阶层的个体化趋势逐渐明显,贫困个体对制度环境的依赖程度更深。贫困阶层在开放政治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逐渐定型,权利诉求渠道受阻,面临着社会结构作用下的权利贫困。此外,由于风险与贫困的天然亲和性,现代化风险对贫困个体的威胁力增强。因此,认识和分析风险社会时代的城市贫困问题,应从城市贫困发生、演变的社会根源出发,尝试通过重建社会来开展城市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外贫困社群是一个尚未进入政府视野的、正式的统计和扶贫政策不覆盖的但已经客观存在的城市贫困群体。深刻的权利贫困是他们陷于贫困的主要原因,权利贫困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体制外生存的方式以维持极低的生存底线;权利贫困又衍生出一种贫困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成为贫困持续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论对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成因及社会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总的来看,体制性矛盾是导致城市贫困群体问题主要的历史性原因:体制性与结构性矛盾是导致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现实主要原因;导致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贫困现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在界定贫困概念和线度的基础上,从中国农村贫困和城镇贫困两个视域,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剩存贫困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河北省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当前仍然存在着许多妇女贫困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其脱贫工作的快速推进。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贫困地区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基于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甄选出了导致妇女贫困的主要因素即教育、就业和健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河北贫困地区妇女贫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在城市反贫困方面采取了综合性的行动。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和特点,总结了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和行动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下一步可能的变化情况,并提出我国未来城市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转型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现阶段具有转型期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逐渐缓解以后,下一步的城市贫困问题将可能朝着更加长期化和稳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着力加强和调整城市反贫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近收官,扶贫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最大效用,有赖于加强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而目前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多存在重视程度较低、审计技术落后、审计力量薄弱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强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以信息化创新审计技术,培训审计人员复合性审计技能,建立健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扶贫,是新时期农村建设主要方法,它不仅体现了我党新时期经济建设与开发的趋向,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实施形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旅游扶贫概念,着重从创新方式把握、结构链构建等方面,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和路径,以达到明晰技术要点,促进我国经济全面推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Trends in concentrated neighborhood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volatile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Using data from the 1980 to 2000 decennial census and the 2010–2014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we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centrated poverty across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key proximate factors, including overall changes in poverty, racial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income segregation. One of our unique contributions is assessing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of these to long-term trends in such poverty using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We find that changes in the segregation of the poor explained the largest share of the change in concentrated poverty over most of the time period,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1990s, where the plunge in both black and white poverty rates had the larges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considerable decline in concentrated poverty in that decade for both group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acial segregation and black concentrated poverty is positive but weaker, indicating that without declines in black segregation, concentrated poverty would have been higher. Overall, growing income segregation, along with weak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recent years, have put more poor people at risk for living in high-poverty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9.
张春梅 《阴山学刊》2004,17(6):94-97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型,包头市的城市贫困问题正日益突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后,包头市在城市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包头市的城市低保制度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确定保障标准、拓宽多元筹资渠道、严格规范管理制度、建立互补运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提高反贫困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通过深入工人实际并进行理论研究后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其主要包括对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以及思想上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给无产阶级造成的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贫困。同时,马克思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加剧,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积累就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