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随着生物科学、生物化学的发展,微生物驱油方法近年来也有了一些发展,各国在微生物驱油机理、适应条件、菌种的筛选等都投入了相当的力量,有些已见到成效。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采油的原理、菌种的培养、注入工艺及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三元复合驱油是国外80年代初出现的化学油新方法,国内于9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由于它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所以受到采油界的普遍重视,拟列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  相似文献   

3.
开展了室内强碱三元复合驱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评价其驱油效果,研究其驱油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强碱ASP体系具有较强的洗油能力和乳化能力,能提高采收率20%以上;驱油过程中形成两段强富集油带(调剖油墙带和乳化油墙带),调剖油墙带含水下降迅速,最低含水值更低,但含水回升快;后续水驱时压力达到最大值,压力升幅达3~6倍;后续水驱时产出端开始产出乳化液,且乳化严重.  相似文献   

4.
粘土胶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了粘土胶驱油剂性能的室内实验研究,介绍了粘土胶驱油的宏观和微观物模驱油试验方法,步骤和结果;讨论了粘土胶驱油体系体系的成胶机理,驱油机理和对粘土胶驱油的影响因素,在两个试验区的矿场先导试验中,见到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室内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粘土胶作为一种新型的驱油剂,适用于有大孔道的高渗地层,且具有货源广,成本低的特点,在三次采油中,该项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化学驱中动态界面张力现象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测定了两种原油在不同化学驱配方下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变化。通过一系列驱油效率实验,研究了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稳态值,油、水相粘度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的大小控制岩心驱替过程化学驱段塞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如果仅仅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达到超低,将难以获得高的采收率。在含有聚合物的复合驱中,由于协同效应的存在,启动残余油所需的界面张力值不必要达到10^-3mN/m。聚合  相似文献   

6.
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用微观和宏观两种渗流实验方法研究了交联聚合物的驱油机理,认为交联聚合物不但有调剖作用,同时还具有驱油作用,交联聚合物可明显改善油藏高含水期水驱油效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在注水时,以适当的主段塞和副段塞组合可获得较好的增洞降水效果,在该实验条件下,推荐段塞组合为:主段塞0.2PV,不加清水隔离段塞,副段塞0.05~0.1PV,实验采用此段塞组合可提高采收率20%~26%,含水率下降30%以上。  相似文献   

7.
砾岩油藏由于孔隙结构的特殊性,水驱油效率往往不高,近年来出现的复合体系驱替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油藏驱油效率。以克拉玛依砾岩油藏为例,利用微观模拟技术研究了砾岩油藏特殊孔隙结构条件下水驱残余油在复合体系作用下的起动、分散、运移及聚集问题。实验表明,三元复合体系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它克服了单相化学剂驱油的缺点,聚合物较好地控制了流度,碱起到牺牲剂的作用,使表活剂能够向更深的地方扩散,既提高了驱油效率又降低了表活剂的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油墙”的形成、发展与稳定运动对驱油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对“油墙”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详细分析了不同孔隙结构的驱油机理以及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是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图1表2参3(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8.
驱替条件对砂砾岩油藏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岩样几何尺寸,驱替速度、注入倍数、注水水质及油水粘度比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对砂砾岩油藏,水驱油实验应做到发挥毛管力作用,合理控制指进作用,尽可能提高注入倍数,在严格控制驱替条件之后,室内水驱油效率与矿场动态吻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近年来国内广泛开展了聚合物驱油的矿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聚合物溶液是非牛顿流体,即视粘度是流动过程的函数。现有的油藏工程计算,都是建立在牛顿流体为基础的水驱油之上,因此研究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其在多孔介质流动中的应用,是正确进行聚合物驱油藏工程计算与分析、并指导矿场试验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H184井组位于玉门老君庙油田L油藏顶部,由1口注入井和4口采油井构成反五点井网,井点圈定面积为9247m2,采出程度已达46%,含水高于99%。该井组L油层富含钙、镁离子并亲油,数量很少的残余油呈油膜覆于岩石颗粒表面,针对此特点,先导试验注入分3个阶段:碱性溶液预冲洗(为使L油层形成碱性环境,降低驱油剂的损失);注入胶束溶液;分4段注入聚丙烯酰胺溶液。该次先导试验总增产原油431t,采油动态反映驱油前缘推进均匀,体积波及系数较高;但驱油剂洗油效果不佳,原因是胶束溶液段塞未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加之表面活性剂油溶性太强,油未形成流动相;总投入产出比为10∶1,化学剂费用占总费用的66.7%,经济效益不佳。提高L油层采收率主要应提高驱油剂的洗油效率,需研制低价格、高效能的化学剂,因此老君庙油田不宜用先导试验所用胶束/聚合物驱油。图4参2(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11.
萨北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的试验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开展的萨北油田小井距特高含水期注聚合物矿场试验。是我国最早的聚合物驱油试验之一。萨北油田先后开展的5项意义重大的聚合物驱油试验,探索技术、积累经验,对大庆油田推广聚合物驱油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萨北油田又率先开始注聚合物,成为大庆油田第一大面积工业化推广的区块。  相似文献   

12.
泡沫与泡沫驱油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颜五和  谢尚贤 《油田化学》1990,7(4):380-385
本文论述了泡沫的性质,泡沫驱油机理,泡沫驱油的动态特征及矿场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驱油效率实验优选矿场应用的聚合物分子量及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在人造岩心上进行较系统的驱油实验。结果表明(1)分子量越高,或浓度越大,溶液的增粘性就越强,驱油效率也越高;(2)当分子量和溶液粘度相同时,驱油效率随残余阻力系数的增加而提高;(3)当注入溶液的孔隙体积一样时,每吨聚合物的增油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以岩心做的驱油效率实验为基础,用简便方法优选出适合河南油田的聚合物分子量为1430万,用量主320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动态反映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了聚合物注入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规律、聚合物在油层中的流动行为及聚合物驱油效果反映特点,从而深化了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认识,对今后聚合物驱油方案设计、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塔河油田稠油油藏的特点,我们开展了降粘驱油助剂的研究,驱油助剂DE-2、WD-4等能在较低温度下使稠油的粘度降低,并且具有良好的驱油效率.用它辅助驱油或进行井筒降粘能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从兼溶(分相),粘度,热稳定性方法面考察了ASP驱油体系的配伍性,结果表明碱Na2CO3,表面活性剂OP-10,聚合物HPAM-3530S的配伍性好,复合溶液的热稳定性优于单一3530S溶液。  相似文献   

17.
耐盐聚合物PAM104A与高含盐油藏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广彦 《油田化学》1995,12(4):353-357,352
在常温下令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二羟基化合物104A反应制得了耐盐聚合物PAM10A。研究了PAM104A的耐盐性、抗剪切性和热稳定性,考察了PAM104A溶液浓度、聚合物段塞尺寸和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岩心驱油试验结果表明,PAM104A能满足高含盐、低渗透的马岭油田聚合物驱油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驱后三元复合驱油效果评价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卢祥国  王风兰  包亚臣 《油田化学》2000,17(2):159-163,180
本文针对大庆油田仍残留有大量原油的聚合物驱后油藏,采用室内岩心驱油方法,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3种方法进行了实验评价。实验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后采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交联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交联三元复合体体系)及交联聚合物体系(胶态分散凝胶,CDG)段塞加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交联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已有经济上可行的交  相似文献   

19.
黑液驱油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液是碱法造纸的工业废液,黑液中含有碱,碱木素和表面活性剂等多种化学成分。研究发现,黑液可用作部分油田驱油化学剂,黑液中添加聚合物,活性剂形成三元复合驱油剂,可明显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20.
兴隆台油田兴212块分子膜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子膜(MD)驱是一种新型纳米膜驱油技术,针对兴隆台油田兴212块的油层特点,进行了MD驱油的室内系列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D不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也不改变注入水的流度,而是改变了储层岩石的表面性质及其与原油的相互作用状态,使原油易于剥落和流动,从而达到提高提高收率之目的。在室内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兴212块MD驱先导性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