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世纪末,病理学家发现脂肪肝和肝硬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当时,酒精是导致脂肪肝的最主要病因。后来发现除了酒精因素外,仍有一部分病人会发生脂肪性肝炎甚至纤维化,且在女性、肥胖和糖尿病病人中好发。当时,曾用“脂肪性肝炎”、“脂肪坏死”、“糖尿病肝炎”来描述。不久,又发现用空回肠旁路手术治疗肥胖症后可出现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即: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和汇管区炎症,有时也可有Mallory小体形成和肝纤维化等,这个发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可能是代谢异常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分别给予标准饮食和高脂饮食16周,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和血生化指标分析;采用超高频小动物超声诊断仪检测肝脏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肝组织VEGF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ALT、AST和TC增高(P〈0.05)。肝组织病理表现为大小泡混合性脂肪变性,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碎片状坏死和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超声结果为肝脏增大,肝缘圆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后方组织明显衰减,与脂肪肝病理结果一致;门静脉内径增大,肝静脉内径减小(p〈0.05),静脉流速降低。肝组织VEGF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VEGF蛋白主要表达在肝细胞和窦内皮细胞。结论 NASH肝脏VEGF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VEGF可能参与NASH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喂养高脂饮食,即在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5%蛋黄粉。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观察一般情况,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炎症介质,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体重、肝体比、血清甘油三脂(TG)、肿瘤坏死因子-a(TNF-a)均高于正常组;病理学均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且90%存在小叶内炎症,80%出现汇管区炎症;电镜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胞浆脂滴大量出现、聚积、线粒体嵴肿胀,肝星形细胞和枯否细胞增生,细胞核变形,部分呈现核固缩表现。结论 通过12周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成功地制备出大鼠NASH模型。  相似文献   

4.
李楠  徐正婕  段晓燕  郑培奋 《浙江医学》2017,39(11):865-870
目的通过观察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富含饱和脂肪酸(SFA)髙脂饮食(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血清和TNF-α、IL-6、瘦素(LP)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探讨MUFA对NASH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予正常饲料(C组)、富含MUFA的橄榄油(M组)和富含SFA的猪油(S组)成分的高脂饲料喂养12周,测定体重、肝脏脂质含量、血清转氨酶、血脂、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并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应用Western-blot半定量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肝脏TNF-α、IL-6、LP及APN水平。结果高脂饮食12周成功建立大鼠NASH模型。与S组相比,M组体重增长较少(P<0.05),肝脏TG含量减少(P<0.05),HOMA-IR和NAS均下降(P<0.05),肝脏IRS-1蛋白表达上调约60%(P<0.05)。与C组比较,S组血清LP、TNF-α水平升高,且高于M组(P<0.05),血清和肝脏APN水平均下降(P<0.05),但肝脏APN水平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过量摄入等热量MUFA和SFA均可诱发胰岛素抵抗(IR),导致NASH发生。MUFA对血糖、血脂、肝脂肪含量及IR程度的影响均明显轻于SFA,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肪因子分泌,减轻肝脏IR与炎症浸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中脂肪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正常组大鼠以标准饲料喂养,模型组以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开始后4、8、12周末3个时相点分批随机处死10只,正常组全部在12周末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TNF-α、Leptin、IL-6、ADP水平。结果:病理组织学表明,高脂喂养4周大鼠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8周时脂肪变程度加重,有少量炎细胞浸润;12周时大鼠NASH形成。模型组大鼠从4周到8、12周,血清和肝组织TNF-α、IL-6水平及血清Leptin水平逐渐增高,而血清ADP水平则逐渐减少;模型组4周末血及肝组织TNF-α、IL-6、Leptin、AD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周末血和肝组织TNF-α、IL-6水平及血清Leptin、ADP水平均比正常组明显增高或降低(P<0.05,P<0.01)。结论:脂肪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或异常缺失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文丽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9):144-146,62
目的 研究甘草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甘草酸治疗组(60、120、180mg/kg),以高脂饮食喂养16周构建大鼠NASH模型,于造模第7周起进行不同剂量甘草酸治疗10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进行检测。结果 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模型中,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脂肪病变,血清中TC、TG、LDL-C、AST、ALT及MDA明显升高,HDL-C、SOD及GSH显著降低;而经过中、高剂量甘草酸治疗后发现,肝细胞脂肪病变程度降低,血清中TC、TG、LDL-C、AST、ALT及MDA明显降低,HDL-C、SOD及GSH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草酸能够经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改变血脂水平来改善NASH大鼠肝功能及抑制肝脏病变程度,对NASH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查阅、分析近1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对非酒精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的发展现状等进行归纳,以探索客观、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率增高,由其引起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未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1-2],探讨其发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甜菜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甜菜碱干预组和高剂量甜菜碱干预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给予高脂肪饲料加入诱导脂肪肝药物丙基硫氧嘧啶饲养,构建NASH大鼠模型,同时对低剂量(200 mg/kg)、高剂量(400 mg/kg)甜菜碱干预组大鼠以甜菜碱溶液灌胃。第12周末处死全部大鼠。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细胞色素相关因子(CYP3A2、CYP2E1)的mRNA水平,常规生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损伤严重,该组织中的TNF-α、IFN-γ、CYP2E1 mRNA表达明显增强,IL-10 mRNA的表达明显减弱(P<0.01),MDA、NO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CYP3A2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甜菜碱组肝组织损伤减轻,该组织中的TNF-α、IFN-γ、CYP2E1 mRNA表达明显减弱,IL-10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或P<0.01),MDA、NO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低、高剂量甜菜碱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甜菜碱可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的炎症和坏死,其机制可能为改善丙基硫氧嘧啶对大鼠肝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抑制肝细胞炎症因子与iNOS mRNA的表达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常见中医证型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相关文献,将纳入文献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证型规范为痰瘀互结证、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5~66岁高血压患者50名给予氯沙坦50毫克/次晨起空腹一日一次口服6个月。应用高频彩色多谱勒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Flow Mediate Dilation FMD)。对比4月前后肱动脉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情况来评定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患者服氯沙坦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测定值为(8.86±6.26%)、(39.17±8.16%)P<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较服药前明显改善。结论氯沙坦在平稳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瑞鹏  郭平凡 《医学综述》2008,14(15):2258-226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能特异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它是一种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功能性蛋白。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发挥生理功能:①促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②增强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其活性的发挥受到多因素、多水平的调节,如缺氧、癌基因、细胞因子、细胞间质成分等。本文从VEGF的促血管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因素等方面对其生物学行为和特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郝晓娟  朱旅云 《医学综述》2012,(20):3371-3374
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共同的始动环节之一。内皮细胞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平衡调节及细胞功能调控,既作为各种外界刺激和体液介质的靶细胞,本身又具有非常活跃的代谢功能,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的舒缩状态,调节器官血流的同时对血液凝固、白细胞活性及血小板聚集在脏器的缺血、炎症、免疫等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内皮细胞及其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而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早期的干预及明确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黄蔚  陈岳祥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213-22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胃黏膜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VEGF和CD34在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48例患者经胃镜检查无PHG者13例,轻度PHG22例,重度PHG13例。PHG组、无PHG组及正常对照组VEGF积分光密度值[(5.04&#177;1.56)、(4.29&#177;1.30)和(3.64&#177;1.5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9,P〈0.05)。PHG组、无PHG组及正常对照组MVD[(13.76&#177;5.35)、(10.89&#177;2.86)和(7.68&#177;2.4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2,P〈0.05)。胃黏膜VEGF表达强度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9,P=0.001)。结论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PHG的发生、发展,但VEGF在PHG中抗损伤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生成减少是内皮功能损伤的主要标志。C反应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标志物,可通过各种机制损伤血管内皮,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深入细致地研究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将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对高浓度葡萄糖(高糖)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当CGRP浓度为10-8mol/L时,高糖对细胞的损伤已明显得到保护。高糖组细胞活力为60%,而CGRP处理组细胞活力为80%。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GR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结论CGRP可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已成为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过程。血管内皮损伤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内皮损伤机制、保护血管内皮损伤的药物等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人员为不同实验设计需要,而寻找理想的血管内皮损伤模型是至关重要的。现全面地介绍常用模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脂联素与血管内皮功能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慧  杨长春  韩盈 《医学综述》2014,(10):1756-1759
内皮功能紊乱是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始动和关键环节。脂联素作为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独立正相关,其通过多重途径上调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加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细胞损伤程度,阻断内皮细胞炎症,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因此,脂联素可能是联系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枢纽,可能为修复血管内皮功能开辟新的领域,进而预防或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导入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 大鼠50 只,体质量180~220 g,完全随机分成正常组10 只、诱导模型组40 只。采用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硬化模型方法,10 周后成模25 只。模型组随机分为肝硬化实验组15 只和肝硬化对照组10 只。实验组经门静脉插管植入Alzet 微渗泵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入门静脉,持续作用2 周。正常组和肝硬化对照组行开腹后关腹对照处理。2 周后处死各组大鼠,HE 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结果肝硬化对照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弥漫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假小叶形成。而肝硬化实验组变性坏死程度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范围缩小,纤维化分级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肝硬化对照组ALT、AST、TBIL均显著升高,ALB 下降,同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肝硬化实验组同肝硬化对照组比较,ALT、AST、TBIL 均显著下降,ALB 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5.71±12.63)U/L vs (192.36±21.84)U/L;(196.26±18.45)U/L vs (295.11±31.78)U/L;(6.32±1.32)μmol/L vs(10.69±2.47)μmol/L;(14.57±1.92)g/L vs(9.90±1.27)g/L;P < 0.01)]。结论经门静脉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具有改善肝硬化大鼠肝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VEGF—C与血VWGFR-3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检测50例直肠癌患者的直肠远端切缘组织中的VEGF—C、VEGFR-3蛋白表达,并取50例正常直肠组织作对照。结果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要远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C、VEGFR-3的表达与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0.05),且VEGF—C、VEGFR-3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VEGF—C、VEGFR-3在直肠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可能与直肠癌淋巴转移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