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苏 《气象》1984,10(10):44-44
关于nowcasting一词的译法,在国内各种气象书刊上确是出现过许多种。我完全同意本刊今年第6期文靖子同志文章中的意见,不译“短时预报”、“超短期预报”、“临近预报”、“实况监测”和“现时广播”等,而译“现时预报”较妥。 经与有关专家讨论后,我们气象出版社在编辑加工由K.A.Browning主编、周凤仙等翻译的专题讨论会论文选集“Nowcasting”译稿时,就译为“现时预报”(理由已在该选集的“译者的话”中说明了,这里不重述了)。另外,气象出版社正在组织编写的《大气科学辞典》中,也拟采用这个译名。这样译是否恰当还要听听更多同志的意见才能确定。 目前,各气象书刊上对不同时效天气预报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对著(译)者、编辑和读者都带来了一些麻烦,确实急需统一。怎么统一?我认为1983年世界气象组织第八届基本系统委员会通过的定义,应该作为统一的标准。这个定义(1983年7月出版的WMO No.617) 是:  相似文献   

2.
文靖子 《气象》1984,10(6):44-44
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天气预报的时效,一方面越来越长,另方面越来越短,nowcasting一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目前,在国内各种气象书刊上,nowcasting一词的译名,已见到的至少有六种:短时预报、超短期天气预报、临近预报、实况监视、现况广播和现时预报。究竟哪一种比效准确、恰当,更接近于原文的涵义,是很值得探讨的。 K.A.布朗宁在他编辑的“Nowcasting”专题论文集(1982年出版)中指出,“nowcasting”这一术语是在70年代中期美国切萨皮克湾地区的强  相似文献   

3.
王作述 《气象》1985,11(6):25-25
看了《气象》1984年第6及10期上关于nowcasting一词汉译的讨论,我愿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也不同意“现时预报”这一译法。甚至感到,在已列出的各种选择中,这是最不佳的选择。采用这一译法.首先面临着“现时”和“预报”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这点是这一译法难以回答的。  相似文献   

4.
即时预极(Nowcasting)是指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监测并对0—2小时内的天气作外推预报,甚短期预报(very-short-range forecasting)是指0—1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被认为是未来20—30年天气预报发展的方向之一。这两种预报出现和迅速发展有两个主要原因:现在和将来要求预报的内容(时、空强度)愈来愈具体,而造成强烈灾害性天气,很多是尺度很小、生命期很短的中小尺度系统。这种天气系统的可预报性一般只有几小时或十几小时,不能用一般的短期预报方法解决,而只能依据雷达、卫星和地面中尺度网等资料,根据实况和有关的中尺度系统的概念模式来外推或预报出天气未来演变位置。在外推中还要考虑其它因子影响(如地形、边界层等状况)来估计天气系统的生消和加强过程,因此还要现代化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本文摘自 WMO 第621号技术报告(1983)。  相似文献   

5.
基于天气形势分型的珠江三角洲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出现强对流的机制有多种情况,不同天气形势下引起的强对流,其出现时各项强对流指数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强对流的触发机制进行天气形势分型(冷空气影响触发、西南暖湿气流触发、后汛期副高边缘影响,台风影响等),利用广州热带海洋研究所中尺度模式GRAPES的输出资料,计算出不同天气形势下强对流发生前1h当地各层的涉及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动力条件等强对流指数,对强对流指数阈值进行选取和验证,统计出珠江三角洲不同天气形势下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出现时的强对流指数阈值,并建立相应的潜势预报系统,分别通过一次典型的雷雨大风和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验证,表明该系统提供的强对流分型潜势预报概率产品可以较好的指示出强对流发生的时间和位置以及强对流出现的类型,预报与实况观测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6.
鄢俊一 《广东气象》2012,34(5):35-39
采用客观降水检验方法,对GRAPES中尺度模式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广东降水预报进行了分级降水检验、时空分布演变评估以及降水预报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降水量级和预报时效提高,模式降水预报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模式能够对降水过程时间演变做出准确的预报,对于实况较小的降水,模式存在预报比实况偏大的问题,而对于实况较大的降水,模式存在预报比实况偏小的问题;模式不能很好预报出与地形有关的广东3个降水中心;通过对一次台风降水预报个例分析表明,模式24 h预报能较好反映雨带分布和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7.
精细化预报产品在长沙的应用和温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支撑环境(FUSE)产品经过本地化应用开发,形成对预报员有用的显示和扩展平台,方便预报员随时查看温度、降水预报,了解FUSE产品预报性能,缩短使用FUSE产品的时间,提高预报效率。在此基础上,对长沙、浏阳、宁乡3站2013年5个时效的FUSE温度预报产品进行评分,并对长沙、浏阳2站高温预报误差的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8时起报的长沙、浏阳、宁乡3站72 h高温预报和72 h时段以内低温预报准确率已经接近预报员平均水平,08时起报的高低温预报效果均要优于20时,随着预报时效延长,08时和20时起报的预报准确率均表现出降低趋势;(2)长沙、浏阳、宁乡3站高低温预报准确率都是1月最低,7月最高,20时起报的低温预报准确率下半年总体比上半年高,08时和20时起报的高低温预报逐月检验结果均呈现出2个波峰、3个波谷的特征,波峰出现在3月和7月,波谷出现在1月、4月和9月;(3)长沙、浏阳2站高温预报6月之前预报值偏离实况大,6月之后预报值偏离实况小,其中长沙站6月之前预报值较实况偏低,6月之后预报值较实况偏高、偏低的频次差别不大;浏阳站预报值偏离实况比长沙站大。说明FUSE系统对长沙站的预报比浏阳站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2007-2008年武汉市空气质量预报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开展武汉市空气质量预报研究,研讨武汉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07-2008年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的出现频率为77.6%,且未出现超过轻度污染的情况,其中夏季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其他季节。经验证,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的预报模型对武汉市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级别预报准确率达78.1%。统计各级预报准确率发现,此方法较适用于空气质量为Ⅱ级的情况,提出在使用时应结合天气预报和前一日空气质量监测实况对预报结果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面气象观测、雷达、风云二号卫星等资料,对自贡7月的三次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值系统、地面冷空气和副高阻挡,使得三次暴雨天气小时雨量大,范围也较大。“7.15”暴雨过程实况较模式预报低涡位置偏南,副高东退较慢;“7.2”暴雨过程实况地面辐合线均偏东,预报降雨落区与实况略有误差。数值模式预报对雨带把握较好,但对降水强度均较实况偏弱、偏北。NCEP、SWC数值模式和四川省气象台指导预报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与实况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1987年9——11月对张丙午等同志所作的新疆寒潮短期预报专家系统〔1〕(以下简称专家系统)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如下: 一、效果检验 1987年9——11月我区出现中度略偏强天气过程共5次,专家系统、主观预报(即值班对外预报)及实况对比见表1.专家系统的预报对象是距实况天气图36小时以后的24小时中发生的大型天气过程,与这24小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县站制作天气预报主要是通过收听大台广播,使用“PP”、“MOS”及其它预报图表,再结合实况分析“B”模式,“ECMWF”高度、厚度、降水区域、物理量预告等综合进行。一般来说,预报有、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8日台风“麦莎”入驻波海,北京、赤峰等华北地区预报大到暴雨,赤峰地区实况只降了小到中雨,本文对天气实况和预报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总结台风预报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5年5月31日甘肃陇东地区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ECMWF集合预报系统的降水预报只有1个成员(简称EM-p)预报出暴雨,并且EM-p对预报暴雨落区、量级和降水时段的预报与观测实况基本接近。本文通过对EM-p和集合预报系统控制成员预报效果的对比分析,以及EM-p与实况的对比分析表明,EM-p对产生暴雨的对流参数预报完全符合本地经验指标,虽然对低层急流预报出现一定程度偏差,但对低层辐合区(暴雨落区)位置的预报与观测实况极为接近,因此EM-p成员能够为暴雨的短时预报和临近预警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可有效提前暴雨预警时间。通过分析,期望为如何利用ECMWF集合预报有效判断低概率但高影响天气的发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选用易于获取的六、盘、水三站资料,对1986年至199o年的低温(凌冻)实况及预报结果作了对比分析,即试报检验,检验情况如下。l预报时段从当年10月第五候起至次年4月中旬止,其中候、旬为中期预报时段,月、年为长期预报时段。2预报及检验方式按当年资料预报当年(以下简称)“当一当”),当年资料预报次年(以下简称“当~次”)两种方式,分别对上述时段的候、旬、月。年作出低温(凌冻)天气趋势预报,结论为偏多(正距平),正常(零距平),偏少(负距平)三类。按统计出的上述各时段平均日数,将试报年的实况也作这三种分类,预报…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4—2018年4—6月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实测降水量和ECMWF模式降水量预报产品资料,采用目标识别方法,设定降水量阈值α,选取合适的特征尺度D0和邻近度阈值β,分别识别实况降水场的主雨带和预报降水场的所有雨带,并选取匹配度阈值进行目标配对,确定与实况降水场主雨带最匹配的预报降水场主雨带。改进SAL空间检验方法,将模式主雨带预报误差用主雨带的强度(指降水极值和降水量阈值)、位置(指重心点位置)、形态(指主轴、次轴特征长度和轴向角度)属性的预报误差来表示。结果表明:预报主雨带的降水极值比实况小,但降水量阈值比实况大;预报主雨带的重心点位置与实况相比,4月偏西、偏南,5月、6月偏西、偏北,预报主雨带的重心位置多是滞后于实况,位于实况主雨带的上游;主雨带大都呈窄长带状分布,预报主雨带比实况更窄长,且预报时效越长越窄长。预报主雨带轴向角度比实况略小,总体均呈东偏北走向。以上分析结果可为模式主雨带预报误差的订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邓兴旺 《湖北气象》2006,25(4):14-17
为了提高基层气象台站暴雨预报与服务的水平,使用T213等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资料,采取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方法,对2004年6月下旬孝感市一次大暴雨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数值预报产品存在明显误差,二是上级气象台指导预报精细化不够,三是孝感市气象台预报工具出现偏差,四是本地预报经验方法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7.
陆家琏 《气象》1981,7(3):31-31
制作天气预报,首先必须了解过去和现在大气演变的情况,以便根据气象学等原理推断其未来的变化。在现阶段,表达大气演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仍是天气图。 天气图是根据各地的气象要素实况绘制而成的。如何把世界各地千变万化的气象情况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到一起呢?在当前的通信条件下,只能通过电码的译转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探空电码和绘图报电码就是观测员和预报员之间进行技术对话的语言,它主要是为了分析天气图而制定的。 在天气图分析中,除必须分析形势场外,还须划出各种天气区,以便具体分析形势和天气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预报未来的天气变化。例如大范围的坏天气,通常是和锋面、切变线、高空槽、低涡等相联系的。根据天气区的变化,结合高空和地面的风、温度、露点,3小时变压等的分布,即可确定锋面的具体位置和性质。从锋面附近的天气演变可以分析出该锋面对天气的影响程度,制作预报时可参考实况推测  相似文献   

18.
《气象》1985,11(3):44-44
日本气象厅现在每天发布2—3次降水概率预报,效果较好,受到用户的欢迎。今后的发展动向是: 1.增加预报发布次数:现在降水概率预报每天发布2—3次,计划今后每6小时发布一次。 2.增加预报时段:现在降水概率预报仅预报当天9—15时、15—21时及第二天9—21时的降水概率。拟再增加其他时段的概率预报。 3.增加不同类型降水概率的预报:现在的降水概率是指6小时或12小时时段内1毫米以上降水的概率。但是,很多用户需要10毫米、20毫米以上等不同降水等级的概率。现行的降水概率是“地点概率”,但像大雨这类现象,“地点概率”难以应用,不如使用“地区概率”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中期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检验的对象主要是在单点上的要素如气压、温度等预报值与实况值的误差;直接影响的天气系统如地面锋面、冷高压、暖低压、850hPa温度锋区等对本地影响时间、强度与实况的误差。在此基础上,把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逐日预报指标应用到其中,做未来3~7天内逐日日平均气温≤14℃是否出现的定性判断。  相似文献   

20.
加强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科学认识对防灾减灾等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基于过去和现在的观测去分析当前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情况是一个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调研了美国、欧洲、亚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强对流实况分析业务系统的现状,并从多角度对比了美国的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综合信息(WDSS-II)、奥地利的综合分析集成临近预报(INCA)和中国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SWAN)业务系统的现状。此外,针对强对流实况分析产品与预报实践的结合,调研了对强对流实况分析产品应用具有启发性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试验平台和春季预报试验。同时,梳理了国内外强对流实况分析研究技术动向,对比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模式、概念模型预报技术以及识别追踪和外推预报技术等强对流预报预警技术的优缺点,并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各大主流机构的强对流实况分析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我国今后的强对流实况分析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为后续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强对流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