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对工作面平巷表面位移及深部位移的系统观测,总结出巷道围岩在快速推进条件下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工作面平巷表面位移及深部位移的系统观测,总结出巷道围岩在快速推进条件下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3.
深部卸压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深部卸压开采后蹬空条件下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难以控制的难题,根据丁集矿1282(3)工作面复杂的地质条件,通过对该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及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现场观测研究,获得了深部卸压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了厚煤层大采高综采液压支架的适应性,揭示了深部卸压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来压特征。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大型矿井开采倾斜煤层的特征和工作面开采的条件,利用数值计算手段,分析了工作面推进时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破坏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最大铅垂应力分布在工作面前上方深部,最大水平应力分布也集中在工作面前上方深部;最大铅垂位移出现在控顶距的末段顶煤处,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工作面煤壁上;工作面前方煤壁形成了一定深度的破坏区,基本都属剪切破坏,通常顶煤的破坏深度略大于采高煤层.研究结果可指导工作面开采.  相似文献   

5.
深井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围岩巷道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东新巨龙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煤层地质和巷道布置的现场条件,制定合理的观测方案。采用现场实测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采高综放面在深井条件下的矿压显现情况。重点对工作面回采巷道在回采过程中的变形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对巷道的表面和深部位移变化情况进行实践总结。得出了该条件下巷道在回采期间的变形规律,提出了回采巷道变形三个阶段的特征与相互关系,对改善巷道的维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兰矿10608运输巷道深部位移的矿压观测,得出工作面在回采期间,巷道支撑力的变化阶段与区域。第一阶段为距离工作面72 m以外的无采动影响阶段,第二阶段为距离工作面27~72 m的采动影响阶段,第三阶段为距离工作面30 m以内的采动影响剧烈阶段。该结果为回采工作面留设停采线、加强支护和指导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深部煤层矿压显现不同于浅埋煤层,针对山东某矿深部综采工作面进行连续矿压观测发现: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24 m,平均周期为16 m,来压影响范围为4~7 m,平均工作阻力为8536 kN。在来压与非来压期间,工作面沿倾斜方向的压力分布近似呈"峰"型;回采期间运输巷、回风巷表面位移整体变化量不大,且距离工作面越远,变形越小;巷道深部围岩变形呈非线性,围岩松动圈半径约为1.6~3.2 m,并且随着基点距煤帮表面的距离增加,其相应位移减小。矿压实测规律为采场和两巷支护设计及支护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依据,对预防灾害的发生,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煤壁片帮是制约大倾角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为分析采厚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综合采用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采厚条件下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应力、位移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壁垂向力学模型,确定了煤壁失稳临界条件,揭示了采厚变化对煤壁稳定性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工作面煤壁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沿工作面倾向中下部区域煤壁水平位移量小于上部区域,下部区域煤壁垂直应力大于中上部区域。随着采厚增加,工作面前方煤体垂直应力不断向深部转移,应力峰值及其距煤壁距离增大,煤壁垂直应力值和垂直位移量不断减小,前方煤体垂直位移量增幅增大,煤壁水平位移量增加,且发生较大水平位移范围向深部延伸,发生煤壁片帮的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求底板岩巷围岩因工作面跨采引起的围岩表面位移变化规律,进行了巷道围岩表面位移的测定. 考虑到跨采时工作面移动支承压力对煤层底板岩巷的影响比较复杂,各种影响因素不断变化而又互相制约,我们选择地质条件及生产技术条件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37轨道下山进行了重点矿压观测,观测其受上部7319工作面跨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耿村煤矿12170工作面回采巷道的表面和深部位移观测,分析了不同时期巷道变形速度、规律、松动圈及采动影响范围;并总结了工作面前、后方采动影响带内巷道的围岩变形主要作用,为正确指导支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综采工作面进行支架阻力的监测、两巷走向与倾向支承压力分布监测、工作面顶板深基点位移测量,通过对上述测量值的分析,掌握8#煤层顶板的矿压规律。  相似文献   

12.
齐鹏  尤舜武 《山西煤炭》2012,32(9):47-48
经过对工作面回采巷道表面位移及深基点位移的观测和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寺家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变形规律,这对后续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和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都有重要的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桃园煤矿10煤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桃园煤矿10煤1003综采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超前单体支柱载荷、深部多点位移、机风巷表面位移测试分析,得出该矿10煤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为实现该矿10煤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潘山  李健  张林良 《现代矿业》2012,(9):13-15,98
以赵固一矿1501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12011工作面的煤壁片帮深度机理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在支承压力作用下的煤壁片帮形式进行了压杆理论模型分析,得到了在不同采高和采深下煤壁片帮的变化情况,即随工作面采高和采深的增加煤壁片帮也会相应的增大。通过对在不同采高和采深煤壁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煤壁塑性区的模拟,分析了大采高煤壁片帮的诱发机理,对于煤壁片帮较严重的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和支护设计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考塘滑坡监测的内容、仪器及方法,分析了长达一年的监测成果,阐明滑坡位移与降雨量、地下水水位变化与降雨量、水位与滑坡位移、水温变化与滑坡位移的关系,并可根据地下深部位移监测成果推断主滑面.  相似文献   

16.
底分层综放开采顶煤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杨村煤矿走向长壁底分层放顶煤开采具体地质条件,利用深基观测孔系统地观测了距煤层底板不同高度的煤层,以及顶板垮落岩层的位移与工作面煤壁距离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综放面顶煤始动点位置,以及煤壁前后方顶煤运移规律.将顶煤沿工作面推进方向依次划分为原岩应力区、弹性区、塑性区和散体区4个变形分区,实测了得到了各个分区范围,其中在塑性区内顶煤处于顶煤体的应力一应变全程曲线的峰后区,项煤体属于损伤变形体.  相似文献   

17.
王宇 《煤炭工程》2014,46(4):106-108
采用钻孔深基点现场实测法对综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特征进行试验研究,以中岭煤矿综采工作面为例进行数据实测。通过对实测结果进行位移分析和速度分析,得出试验研究矿井综采工作面采动后上覆岩层总体呈阶段性非均匀下沉的运动形式;内部岩层断裂落差不大,地表未出现明显的大落差断裂;上覆岩层的绝对位移量由地表至煤层顶板逐渐增大,地表初始位移产生在工作面前方,内部岩体初始位移出现在工作面后方,并且移动速度呈非均匀的阶段分布特征;上覆岩层在采动后产生了明显永久性离层,离层厚度总量与综采工作面平均采高相比约为采高的0.36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软岩巷道变形加快,维修费用增加,制约着矿井的高产高效生产。结合某矿1203工作面运输顺槽底板瓦斯抽排巷地质条件,对深井软岩巷道顶板深部围岩矿压进行了观测,观测内容包括深部围岩位移和分区破坏情况。在对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巷道顶板深部围岩位移演化规律和分区破坏规律。通过对观测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巷道掘进和支护对策,要求改变现有的巷道支护方案并提高施工队伍素质与水平。  相似文献   

19.
深部煤矿采动诱发断层活动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场的地质资料,通过二维相似模型实验,利用经纬仪监测到深部采动影响下断层活动的水平位移,并通过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及不连续变形方法(DDA)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 当工作面推进到离断层15~40 m时,断层开始活化,并且产生水平位移;当工作面离断层1~2 m时,断层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为2~5 cm.断层附近的水平位移呈现出马鞍形,证实了断层附近发生了滑移错动.   相似文献   

20.
以大柳塔矿树脂锚杆支护设计为基础,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综采工作面巷道新型机械锚杆支护设计.采用最新锚杆施工机具及工艺,保证钻孔垂直于项板岩面,孔深及锚杆扭矩满足新型机械锚杆的设计要求.锚杆受力、围岩深部位移、项板离层及巷道表面位移综合观测表明,受回采动压影响后,试验巷道稳定,支护效果好.同树脂锚杆相比,新型机械锚杆节省了安装、搅拌树脂和等待树脂凝固时间,大大提高了综采工作面巷道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