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驰名商标的异化现象在我国越演越烈,不仅有损真正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反思法律对驰名商标保护的用意时,驰名商标被异化为荣誉称号的思想,在我国已根深蒂固,要靠法律消灭该思想并不现实。因此,单纯要求驰名商标的法律回归收效甚微,目前迫在眉睫的是完善驰名商标的认定制度和对驰名商标认定后的适用进行法律规制,以期将异化现象规制在可控范围内,待其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2.
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已成为争论越来越多的热点问题,而且愈加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随着我国商标法的修订和新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出台,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根本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前提、认定标准和认定方式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以及认定主体和认定方式,指出了我国在驰名商标认定和法律保护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完善和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4.
近一段时期,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出现了一些"异化"问题,有的企业通过造假来获得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有的内外勾结造成司法腐败,不仅严重侵害了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司法认定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同时也不利于驰名商标的保护.为完善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应分析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驰名商标因为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已成为企业的“黄金名片”,国际上和各国内都进行了相关的立法来保护驰名商标。本文以《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为基点,结合国际国内相关规定,对驰名商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制度。  相似文献   

6.
驰名商标的概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接纳,但各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措施各不相同。1996年的"麦当劳诉朱伯格旅行饭店有限公司案"是南非新《商标法》出台后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的第一案,南非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及保护措施在该案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运用。该判例在商标权保护方面的重要地位,对于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驰名商标的认定是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的前提,目前我国对驰名商标认定的制度设计尚存在诸多缺陷,驰名商标“跨国保护”与商标“独立性”也使各成员国之间存在日益明显的权利冲突。文章就驰名商标的国内认定模式及国际认定模式的重构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认定驰名商标是保护驰名商标的前提和基础。主张认定商标驰名与否的地域标准宜限于我国境内,该商标必须为相关大众所认知;同时商品必须为知名商品,该商标又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本文提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应突破普通商标保护的范围,保护范围亦扩及非类似的商品上。对未注册驰名商标应通过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途径进行保护。对被仿冒或假冒驰名商标发生《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竞合时,主张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驰名商标进行更充分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是商标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护驰名商标的前提是对驰名商标的准确认定。驰名商标是存在于特定时空范畴的法律概念,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其加以解读,有利于获得对驰名商标的质的规定性的理性把握,更准确地认定具备哪些条件的商标才是驰名商标,进而维护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并有利于消除一般公众对驰名商标的误解,还原驰名商标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的认定归属权在跨国保护中的适用与例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驰名商标的跨国保护问题显得日益重要。驰名商标一词最早出现在《巴黎公约》中,但《巴黎公约》并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各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措施各不相同,相应地在理论界产生了争议。从驰名商标认定归属权的法律渊源看,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归属权在跨国保护中的适用与例外应做深入的分析,在跨国保护中驰名商标认定权重新归属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完善驰名商标认定权的重新归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TRIPS协议作为世贸组织框架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体制 ,其对驰名商标问题作了特别的规制。比较我国驰名商标法制与TRIPS协议相关规定 ,我国在驰名商标的立法层次、认定主体、认定标准、权利保护等方面须以TRIPS协议为指导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传统的商标保护理论和现行商标立法,只有注册商标才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未注册商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受保护。在我国对未注册商标保护的立法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确认未注册商标使用权为合法的在先权利;2.赋予未注册商标使用人有限使用和优先申请商标注册的权利;3.赋予未注册商标人继续使用权;4.建立未注册商标使用管理信息系统;5.确立未注册商标权利争端司法解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过程中,未注册商标的私法救济问题始终是一个难点,在保护的必要性、理由、实现方式等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同意见。在自愿注册原则下,未注册商标属于未上升为权利的法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规范分析发现,扩充解释《商标法》第31条中“在先权利”无法对普通未注册商标提供保护,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2款的解释适用也无法对普通未注册商标提供保护。《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应当细分普通未注册商标与注册商标、商号等其他商业标记发生效力冲突的可能情形,明确其在哪种情形下受到保护以及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完善对普通未注册商标的保护规定,充分发挥商标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驰名商标是经过长期使用,具有良好信誉,广为公众知晓的商标。目前,国际公约和不同国家的立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并不相同,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从“禁止联想”的角度加大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而在我国,虽然新《商标法》已经加大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但仍然没有脱离“混淆”的禁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驰名商标表彰企业信誉,彰显消费者品味的商业价值日益突出。我国有必要完善驰名商标反联想的相关理论和立法,以推动我国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混淆理论通过跨类混淆来达致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联想理论重视商标持有人的利益诉求,强调对驰名商标的"绝对保护"而不论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联想理论不足以独自证成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往往通过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理论和其他理论来为其佐证。中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在联想理论和混淆理论间摇摆不定,导致执法和司法的混乱,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呈现过滥的趋势。搭便车理论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证成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但更优的方式不是通过社会行政和司法力量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而是通过将社会成本转换为私人成本的方式避免联想和淡化,避免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扩大适用。  相似文献   

16.
论驰名商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驰名商标具有超越地域性的独占权、超越先申请原则的注册权,以及严格限制的转让权和许可权等专属垄断权特征;其取得的条件,应为有良好的质量信誉、在相当规模的地域范围内为公众所熟知,并经广大消费者评选和特定的程序认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议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罪数形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是一种侵犯他人的商标专用权及国家商标管理制度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过程中又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处断。行为人明知某种商品属于伪劣商品,且明知该商品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仍予以销售,构成犯罪的,应认定为法条竞合犯,依据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处断。行为人假冒注册商标后又销售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以获取非法利润的,属于吸收犯的一种类型,应认定为假冒注册商标罪。行为人非法制造他人的注册商标标识,又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该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的标识的行为之间存在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吸收关系,符合吸收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日本防御商标制度看防御商标存在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御商标能够主动预防他人利用驰名商标的影响力对商标进行淡化等行为,从而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同时能防止消费者对驰名商标产生混淆、误认或者产生某种联想,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相继取消了防御商标制度,这也造成了长久以来对于防御商标存废问题的争议。结合日本的防御商标制度来分析防御商标的利弊,以探究防御商标对当下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意义,并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和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域名本身独有的特征入手,指出域名和商标权利冲突的3种基本形式(域名抢注、先注册域名与后取得商标权的冲突、反向域名侵权),分析了导致域名与商标发生权利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包括建立域名防御登记体系;完善域名注册程序,确立有效的域名注册审查制度;加强对高知名度域名的保护,禁止反向域名侵权;建立完整的域名保护体系以及给予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加大普通知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在内的解决两者权利冲突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外国有关国家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措施比较完善,立法也较早,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公平竞争; 而我国的旧《商标法》对未注册商标保护的依据基本欠缺,屡次出现恶意抢注而损害在先使用人的权利,尽管修改 后的新《商标法》加强了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但与外国的立法相比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