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9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手术,血管采用端端吻合法。结果19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经过随访,皮瓣的外形、质地及色泽均满意,手指功能及感觉恢复均满意,两点辨别觉8-17 mm,平均9例两点辨别觉<10 mm,皮瓣感觉恢复S3级以上,供区感觉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影响。手指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4.7%。结论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显著,患者耐受度高,手指感觉及功能恢复良好,不影响手部外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12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6~2.8) cm×(3.0~4.5) cm,以尺动脉腕上支为轴心血管,切取前臂微型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3个月后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2个月~2年,平均7个月,手指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皮肤饱满.结论 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尺动脉腕上穿支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12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6~2.8)cm×(3.0~4.5)cm,以尺动脉腕上支为轴心血管,切取前臂微型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3个月后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2个月~2年,平均7个月,手指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皮肤饱满。结论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梁波 《吉林医学》2014,(7):1482-1483
目的:探讨使用游离尺动脉腕上支上行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的手指皮肤缺损患者44例,使用游离尺动脉腕上支上行支皮瓣对其进行修复。皮瓣面积最小为2.3 cm×1.8 cm,最大皮瓣面积为5.5 cm×3.5 cm。所有患者均以尺动脉腕上支上行支为血管蒂,对全部血管采用端端吻合。结果:44例皮瓣均成活,有7例患者皮瓣比较臃肿,另有3例患者皮瓣破溃,换药之后均顺利愈合。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1年,皮瓣外形和弹性良好,功能恢复情况也较为满意。结论:游离尺动脉腕上支上行支的解剖位置恒定,切取难度也不大。皮瓣薄厚适宜,供区也比较隐蔽,感觉恢复情况较好,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小,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术后并发症少,是手指皮肤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5年4月本院共接收了42例单手指皮肤缺损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均以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血管作为采用端。结果:42例单手指皮肤缺损患者中,22例皮瓣较为臃肿,20例皮瓣有部分破损,所有患者在护理人员换药后都顺利地愈合。游离移植手术后的0.5~1年的时间内进行随访,按照我国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对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42例患者中,优30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5.2%。结论:在医学临床中,对于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手术,其解剖的位置比较固定,切取的难度也较小,患者术后皮瓣恢复情况比较理想,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梁晓宗 《河北医学》2016,(6):934-936
目的: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对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2例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以及随访的断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皮瓣成活31例,成活率为96.9%;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 ~2.5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术后1年,随访结果为优12,良18,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效果理想,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患指功能与外形,且供区隐蔽,切取方便,损伤较小,可以作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在复杂断掌再植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复杂断掌18例,根据复杂断掌中掌心、掌背皮肤的缺损程度,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心皮肤缺损,皮瓣大小:2~4 cm×3~6 c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背皮肤缺损,皮瓣大小:4~6 cm×5~8 cm;并同时完成断掌再植.结果 所有再植断掌及皮瓣全部成活.根据相关功能评定标准,手部功能均恢复70%以上.结论 利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分别修复复杂断掌中的掌心、掌背皮肤缺损,可较好地重建手的外形与功能,有利于一期完成断掌再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皮与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按预先设计切开皮瓣四周皮肤,在深筋膜近端向远端锐性解剖,切断皮瓣与尺动脉间的交通达腕上皮支处,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缺损创面。结果12例均Ⅰ期愈合,功能良好。结论对于手背及手指软组织缺损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皮瓣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带肌腱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6例手背复合组织缺损行带肌腱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修复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及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6例患者手背移植复合组织均存活,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肌腱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足母)趾背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与形状,设计以(足母)趾背动脉为血管蒂的(足母)趾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10指.(足母)趾背皮瓣切取最大面积为3.5 cm×2.5 cm.结果 8例10指游离移植的(足母)趾背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6个月,移植的(足母)趾背皮瓣颜色与手指相同,皮瓣薄,不臃肿,质地与手指相近,指纹生长良好,皮肤两点辨别觉恢复至6~8 mm.供足功能无影响.结论 (足母)趾背皮瓣是修复手指较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具有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好、成活率高、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各种带蒂皮瓣对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神经、血管及骨外露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0例不同原因、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病人,分别应用带血管神经蒂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掌背动脉岛状皮瓣、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尺动脉腕上支皮瓣、骨间背侧岛状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经6个月-4年随访,供区及受区无溃疡,无明显色素沉着,外观良好,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带蒂皮瓣对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灵活,相对游离皮瓣简单,成功率高,修复后组织结构、厚度、韧性、色泽与原组织相近,能最大程度恢复手部的外观、功能,创伤小,对生活护理小。但对手指缺损要求再造、带蒂皮瓣无法覆盖创面及无可用的带蒂皮瓣修复创面等病例,游离皮瓣仍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14例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大小,在中指尺侧、环指桡侧设计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患处,供区创面植皮修复。结果:14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38个月手指外形满意,感觉、功能良好。结论:应用中指尺侧环指桡侧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克服了常见皮瓣的缺点,且具有设计合理、切取转移方便、供受区邻近组织结构合理、修复后外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逄增金 《吉林医学》2011,32(13):2529-2530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8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切取面积12 cm×8~6 cm×5 cm,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术后观察皮瓣的血运、色泽、质地及感觉的恢复。结果:术后18例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3年,皮瓣的色泽、质地均满意,吻合神经的16例两点辨别觉为10~15 mm。供区创面一期修复愈合,无功能障碍。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穿支皮瓣对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将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46例对照组患者行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治疗,46例观察组患者行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功能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两点辨别觉比较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修复外观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穿支皮瓣在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均可发挥较为理想的效果但相对于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法而言,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可更好地改善患者指端外观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5.
5种带皮神经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5种带皮神经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拇指尺或桡背侧皮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中指尺侧或环指桡侧指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腹缺损28例,皮瓣均含有感觉神经,皮瓣切取的最大面积5.5 cm×3 cm。结果28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12个月随访,拇指指腹外形及感觉功能恢复优良,指腹两点辨别觉5~12 mm。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5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可较好的恢复拇指指腹的外形和感觉。  相似文献   

16.
李德胜 《医学综述》2014,20(21):4007-4008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皮瓣修复术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104例。根据手术前患者手部软组织的缺损情况,分别进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23例、指尺侧及环指桡侧岛状皮瓣修复21例,锁骨下带蒂皮瓣修复19例,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7例,V-Y皮瓣修复9例,双三角皮瓣修复6例,手指掌側推进皮瓣修复5例,第一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3例,骨间背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例。结果手术结束后104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术后2个月至1年的随访调查发现,有76例患者对损伤部位外形和功能恢复较为满意,20例皮瓣出现了轻度臃肿,8例患者对皮瓣供区植皮的外形不满意。结论根据患者手部软组织的缺损情况,对缺损部位采取不同的皮瓣修复术,避免可较大瘢痕的产生,促进损伤部位外形和功能的恢复,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信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在修复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1例(食指6例,中指12例,环指3例)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21例皮瓣完全成活,外观、质地满意,感觉恢复至S3~S3+。供皮区外观较好,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是修复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延长血管蒂的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方法。方法 利用掌背动脉与指背动脉的相连续性,指背动脉的终末支与指固有动脉的背侧支在手指近节中、远1/3区相吻合,并以此为转点设计皮瓣,临床应用13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7~9mm(平均8.1mm),皮瓣厚薄适中、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该皮瓣是修复手指较大范围缺损的较好方法,并能同时进行肌腱修复及感觉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