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津研四号黄瓜线粒体中除了主环DNA外,还有4种类质粒(pC1,pC2,pC3,pC4)。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pC4为线形类质粒。将pC4克隆至E.coli JM109中,对pC4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pC4全长370bp,是已知的植物线粒体类质粒中最短的,pC4富含AT,有多个正向和反向重复序列,其两端为35bp的正向重复序列。pC4中的ORF都较短,不足以编码有功能的蛋白。对pC4进行同源性检测,发现pC4与线粒体主DNA和叶绿体DNA缺乏同源性,而与核DNA有同源性。在其他没有线粒体类质粒的黄瓜品种核基因组中也存在pC4的同源序列,pC4与黄瓜不同品种核基因组的杂交带型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威尔逊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最近完成了对世界各种人种细胞内线粒体的DNA配置的研究,从中得出结论说,现代所有的人种均源于非洲. 线粒体处于细胞质内,具有呼吸机能.它有与细胞核的DNA不同的单独DNA.线粒体的DNA通过母亲的卵子遗传,不发生“混血”现象.相反,细胞核的DNA的突然变异几率却相当高.因  相似文献   

3.
新的研究发现,有一个进化中的"漏洞"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物种的雄性都比雌性的寿命短. 这个漏洞就在线粒体中,也就是人体细胞中产生能量的部分.线粒体有自己的DNA,与细胞核中的DNA是分离开的.几乎在所有的物种中,线粒体DNA都仅仅来自于母亲.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这种直线遗传可能使一些有害的变异不断累积.一般来说,自然选择过程会使有害的变异尽量不会累积,以确保它们不会被遗传给后代.但是如果线粒体DNA中的变异只对男性有危害,而对女性没有危害,就没有什么机制会阻止母亲把这种变异遗传给子女.  相似文献   

4.
郑佐华 《科学通报》1994,39(9):843-843
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大,一般从200—2500kb,加上其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研究起来比较困难.目前的研究途径主要是两条,一是借助于脉冲电泳技术进行的,如完整线粒体DNA的脉冲电泳分析、结合某些稀有酶切位点的限制性酶的酶切,某些线粒体大分子DNA的大尺度物理图谱的构建;二是构建线粒体基因组的物理图谱.但因为线粒体结构比较复杂,含有较多的重复序列,构建图谱的难度较大,而且构建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检验.现  相似文献   

5.
陈化马铃薯切片交替途径运行与产热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江祁 《科学通报》1995,40(22):2086-2086
植物线粒体区别于动物线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植物线粒体具有一条对氰化物等细胞色素途径抑制剂不敏感的抗氰交替途径.这条途径的发现最早是与天南星科植物开花时其佛焰花序的大量产热联系起来的,并根据植物产热与否分为产热植物(thermogenic plants)和非产热植物(nonthermogenic Plants).产热植物在开花期间的大量产热现象已有许多报道,并且已证明这种产热是内源水杨酸诱导抗氰交替途径的运行所致,同时外源水杨酸处理也可诱导  相似文献   

6.
薛建静 《科学通报》1986,31(1):71-71
线粒体与癌变关系的研究,至少可以推溯到40年以前,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自1967年Clayton和Vinograd观察到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内存在着异常的环状寡聚体DNA以来,吸引了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线粒体与白血病的关系。1980年Gianni运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人的正常组织和白血病细胞的线粒体DNA(mtDNA)的片段,发现白血病  相似文献   

7.
化石不再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唯一材料。1987年,由夏威夷大学的丽贝卡·卡恩(RebeccaCann)领导的科学小组报导,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非洲人线粒体DNA中的突变显得格外多,线粒体DNA是只有母亲遗传的一种基因。研究人员证明,这些突变超越时间地以相对恒定的速度积累;这种观点,导致了有争议的结论,即现代人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向全世界扩散,在扩散中发生种族差异。有关线粒体DNA的报导,否定了尼安得塔  相似文献   

8.
叶绿体,同线粒体一样,也有自己的与核DNA不同的DNA,有自己的DNA复制、DNA转录成RNA和信使RNA((?)RNA)转译成蛋白质的系统。早在1909年对非孟德尔式突变型所作观察的基础上,已经假定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存在,但叶绿体DNA的存在仅在25年前才被首次证实。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DNA出现突变比预期快的结论,推动了新的法医学程序,却增加了有关进化事件断代的困难。leql年俄罗斯人挖掘出并检验了西伯利亚一座葬有9具骨殖的坟墓。有人认为那是俄罗斯本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家人及待从的遗骸,他们是1918年被行刑队枪杀的。但是有两人失踪,所以没有人能完全确认遗骸身份。lop年做了DNA试验--期望能够较快地得到结论--使之不再增加新的难解之秘。沙皇线粒体的一些DNA一细胞内的细胞器都有自己的DNA与他还活着的亲属们的DNA并不十分相符。法医学专家们认为大多数人只有一种线粒体DNA(mtDNA),但是沙皇却…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疾病通常由细胞的某种蛋白质缺陷而引起.最近一组美国生物学家发现首例是由于细胞内线粒体遗传物质缺陷所引起的疾病,并认为是引起癫痫的一个亚型. 阿特兰大乔治娅埃默里大学(Emovy Unirevsity in Atlant,Georgia)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特别令人兴奋;他们发现这种疾病的遗传物质分子缺陷并不位于常见的细胞核DNA上,而是位于线粒体的DNA上.  相似文献   

11.
雅克·科恩(Jacques Cohen)和新泽西州立泽西城学院医学中心的一个小组最近在<人类繁衍>(Human Reproduction)上宣称,"他们已创造了人类配子链基因改变的第一例--成果为一正常健康的孩子.经过一个称为细胞质转入的过程,供体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被注入到一位想通过体外受精而怀孕的妇女的卵母细胞中,研究者发现了共同存在的生母的线粒体DNA和其后代血液中供体细胞质的线粒体DNA.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21,66(15):1821-1834
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的表达调控、转座子的沉默及异染色质的形成等紧密相关. DNA从头甲基化是指在新位点建立甲基化修饰的过程.植物中存在多个DNA从头甲基化通路,主要分为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 DM)及CMTs(CHROMOMETHYLASEs)参与的从头甲基化.Rd DM通路在非编码RNA的介导下靶向建立甲基化修饰,可调控植物多类生长发育过程.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多条非经典的Rd DM通路得以发现,这些通路在转座子的识别和沉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此外,非模式植物中的研究还对CMT3参与从头甲基化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基于DNA从头甲基化机制,最近的研究开发了多种靶向DNA甲基化操控工具,这些工具将推进对DNA甲基化功能的认识,并有望进一步用于遗传操控进行作物改良.本文综述了植物DNA从头甲基化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该机制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来自细菌体的毒素是这套编辑体系的王牌。CRISPR–Cas9基因编辑对生命科学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不过还在蓬勃发展中的它依然有不少难点尚未攻克,"线粒体DNA(mtDNA)编辑"就是其中一个重大难点。很多科研人员试图打破此局面。最近有捷报传来:有人跳出了CRISPR–Cas9的传统框架,借助一种独特的细菌酶实现线粒体中DNA的编辑,2020年7月8日研究成果刊载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相似文献   

14.
赵邦悌 《科学通报》1982,27(9):576-576
线粒体基因组的分子遗传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领域。但是对鸟类线粒体基因组还很少研究。我们从北京白鸭肝脏纯化了线粒体DNA(mtDNA)并研究了它的物理结构,包括周长和分子量的测定及物理图谱的建立。线粒体及mtDNA的粗制品用常规方法制得。大部分大分子RNA用2MNaCl沉淀除去,最后用Sepharose 4B柱凝胶过滤纯化mtDNA。用紫外吸收  相似文献   

15.
刘一农 《科学通报》1983,28(1):54-54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是核外遗传的一种形式,它的遗传机理长时期处于“细胞质基因”和“质体基因”等假说的支配之下,未能得到真正阐述。叶绿体DNA(ct-DNA)及线粒体DNA(mt-DNA)发现之后、有一部分研究者根据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对DNA消化所产生限制性片段的  相似文献   

16.
<正>●神秘而奇妙,植物DNA正在向生命进化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包括人类自身起源问题的现有理论。细胞类型、基因种类、突变异质性、RNA沉默机制或DNA重组模式在哪种生物中最神秘和奇妙?植物生物学家回答是植物。是否有些夸张,事实确是如此。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在软木塞切片上发现的历史上首个细胞就是植物细胞;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在观察了兰科植物细胞内  相似文献   

17.
董玖红  文建凡  辛德东  卢思奇 《科学通报》2004,49(15):1484-1490
内变形虫类不仅因其寄生致病性而长期备受关注, 它们的进化地位也是一个十分令人注目的问题. 由于曾认为其不具线粒体等细胞器, 有人将其与其他的“不具线粒体”的原生动物统称为archezoa, 认为它们是在线粒体产生之前即已分化的极原始真核生物, 处在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过渡阶段. 然而,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内变形虫类是具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的, 其线粒体可能特化成了后来才发现的crypton或mitosome. 近来的分子系统研究也表明, 它们应该是具有(或曾经具有)线粒体的. 我们的DNA拓扑异构酶Ⅱ分子系统分析明显显示它们的分化应该是在很多具线粒体的生物分化之后. 本文就这些研究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并对其进化地位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邱并生 《科学通报》1992,37(21):1997-1997
虎尾草条纹花叶病毒(CSMV)属于双生病毒,其基因组为单链环状DNA。但在被侵染的植物中可形成复制型的病毒双链DNA。寄主植物为单子叶植物的双生病毒有CSMV、玉米线条病毒(MSV)、玉米矮缩病毒(MDV)和马唐线条病毒(DSV)等。本研究的目的是企图用这类病毒对单子叶植物的侵染性构建禾谷类植物的基因转移载体。  相似文献   

19.
抗冷与不抗冷水稻线粒体膜流动性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福愉 《科学通报》1983,28(6):370-370
线粒体是较敏感的细胞器,很多环境因素都能迅速引起线粒体发生变化。Lyons等认为植物对冷的敏感性与受低温影响后线粒体膜的变化有联系。我们曾报道不抗冷玉米黄化幼苗经低温处理(4℃,24小时)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与氧化磷酸化功能都有明显的变化,而抗冷玉米的黄化幼苗经同样低温处理后,其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都没有发现明显的改变。此  相似文献   

20.
一、mt DNA复制的独特万式;二、使用不同含意的遗传密码;三、有重迭基因,也有断裂基因;四、既是一个基因的内含子,又是另一基因的外显子;五、tRNA的种类奇少,形状奇特,功能奇异;六、mBNA首尾的结构与众不同;七、线粒体内的珍奇质粒;八、线粒体和真核细胞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