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外阴鲍温样丘疹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教师。因外阴部发生褐色的扁平丘疹,偶伴痛痒2月就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大阴唇外侧可见粟粒至料粒大之淡褐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数目较多,排列密集(图1)。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刺细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患者女,43 岁.面颈部、双前臂起丘疹10 年.10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眼睑出现米粒大扁平肤色、淡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未重视,皮疹逐年增多,下颌部、颈部、双前臂相继出现类似皮损.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避孕药服用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上下眼睑、下颌、颈侧及双前臂密集或散在分布肤色至淡褐色扁平坚实丘疹,直径1~4mm,孤立不融合,对称分布(图1) .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患者女,43 岁.面颈部、双前臂起丘疹10 年.10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眼睑出现米粒大扁平肤色、淡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未重视,皮疹逐年增多,下颌部、颈部、双前臂相继出现类似皮损.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避孕药服用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上下眼睑、下颌、颈侧及双前臂密集或散在分布肤色至淡褐色扁平坚实丘疹,直径1~4mm,孤立不融合,对称分布(图1) .  相似文献   

4.
正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R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皮肤病,多为散发,近期我科门诊诊治一对双胞胎同患本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双胞胎A,男,18岁。胸部、腹部、上肢屈侧深褐色斑1年半,加重半年。1年半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腹部出现淡褐色扁平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疹不断增多至胸部、腹部以及上肢屈侧,颜色加深。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胸部、腹部、背部弥漫性淡褐色扁  相似文献   

5.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病,病因可能与圆形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异常角化、遗传因素及内分泌异常等相关。临床上可外用抗真菌药物、角质剥脱剂、维A酸霜及口服米诺环素、维生素A等治疗[1-2]。本文对9例该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均为2000—2005年在我科门诊确诊的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皮损发生年龄16~20岁,平均18.5岁。病程6个月~3年,所有患者均无本病家族史。9例患者均表现为胸部、两乳间、背部有大片交织成网状的淡褐色斑丘疹(图1),皮损略高于皮肤,…  相似文献   

6.
20141545幼年性黄色肉芽肿1例/郑婷(山东省皮防所),裴振环,卢宪梅//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1).-55~56患儿男,1岁8个月。患儿8个月时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散在暗褐色、粟粒大扁平丘疹,皮损渐增多,泛发全身,以面部、躯干为著,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头面部见密集的淡褐色粟粒大扁平丘疹,表面光滑,互不融合,触之柔软,无压痛,胸背部及左股内侧散在相同皮损,口腔及眼未见皮损。  相似文献   

7.
线状苔藓样毛囊角化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30岁。左大腿伸侧出现淡褐色丘疹4年余,并逐渐增多、表面角化,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06年8月30日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病以来未曾接受治疗。皮肤科检查:左下肢伸侧分布淡褐色疣状丘疹,形态不规则,部分融合成斑块,大致呈带状分布(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局灶性表皮棘层松解,见少量角化不良细胞,有表皮裂隙和谷粒样细胞,真皮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毛囊角化病。治疗:口服阿维A10mg,每日2次,局部外用维A酸霜,皮损部分消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胸、腹及背部反复出现密集扁平丘疹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胸前、肩胛间、背部及腹部出现扁平丘疹,部分相瓦融合,无疼痛和瘙痒.皮损逐渐加重,且夏季加重,冬季明显减轻.多家医院真菌镜检(-).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胸、肩胛、背及腹部可见红色扁平丘疹,部分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肛门周围起灰白色赘生物5年。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肛门周围起丘疹,在其他医院拟诊尖锐湿疣治疗,未见明显效果,且皮损渐增多。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肛门正常皱襞结构消失,肛周见密集灰白色小丘疹,呈放射状排列,可见浸渍、皲裂,未见水疱(图1)。全身其他部位皮肤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26岁,孕 7月余,体重 82 kg。因颈部、躯干起淡褐色扁平丘疹 5个月就诊。患者于怀孕 2个月时,先于背部近中线处起少量淡褐色扁平丘疹,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此后皮损逐渐波及颈项部、胸部、乳房间区、乳房下部及腹部,偶有轻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花斑癣,给予外用 5%水杨酸软膏及 20%硫代硫酸钠+ 2%稀盐酸治疗,皮损可暂时减轻,但停药后又加重,于 1999年 3月 11日来本院皮肤科就诊。患者起病前无服药史,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肤色较深,…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躯干泛发丘疹2年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出现粟粒大淡褐色丘疹,后皮疹逐渐增多蔓延至躯干、四肢、颈部,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颞部、颈部、躯干前面及四肢近端泛发的肤色或褐色丘疹,扁平或类圆形,坚实,孤立,互不融合,直径1~3mm不等,分布较对称(图1、2)。组织病理(胸部)示: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中上部可见较多细胞团块及管腔样结构,呈蝌蚪样(图3)。根据临床表现和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6岁,因右膝部扁平斑块10年于2017年12月11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右膝部出现一甲盖大小的褐色扁平丘疹,无痛痒,未予处理。之后皮损逐渐增大呈椭圆形斑块,黑褐色,表面粗糙,无破溃出血,无触压痛。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膝部可见1.5 cm × 2.0 cm黑褐色扁平斑块,中等硬度,境界清楚,表面粗糙,可见细小白色鳞屑(图1)……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因双前臂、双手背、右足背疣状增生、覆鳞屑5年,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背出现淡灰色斑丘疹,表面粗糙似疣状,搔抓后表面有灰白色的鳞屑脱落.以后皮损逐渐增多,无瘙痒感,冬重夏轻,未予治疗,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前臂、双手背、右足背可见散在直径3~5 mm淡灰色丘疹,表面粗糙似疣状,上覆鳞屑,鳞屑易刮除,刮除后露出正常皮肤(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无异常.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颗粒层增厚,灶性炎性细胞浸润,海绵水肿形成,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皮下组织未见异常(图2).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灰泥角化病.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胸部散在扁平丘疹5年,泛发至颈部、躯干、四肢3个月。5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散在分布的十余个粟粒大褐色扁平丘疹,无瘙痒及出汗后不适。21个月前因怕热多汗、消瘦及时有心悸至外院就诊,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予甲巯咪唑片10mg口服,3次/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至口服10mg,1次/d,维持口服至今。4个月前腹部、背部及四肢也出现类似皮损,无瘙痒。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颈部、躯干及四肢密集或散在  相似文献   

15.
维甲酸局部外用治愈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1,男性,21岁。3年前于肩胛间出现污褐色丘疹,逐渐向周围及颈项部扩大,同时胸部两侧乳房间也发生类似损害,微痒。体检:双乳间、颈项至上背部分别见10cmX8cm、43cmX34cm灰褐色、褐青色斑,表面皮肤粗糙肥厚,其间密集粟粒大扁平丘疹,呈乳头病状,中央相互融合,边缘丘疹排列呈网状。肩昨间皮损组织学形态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给予0.1%维甲酸软膏外用,每日3次,1周后出现疗效,皮损变薄,半月后显著好转,一半皮损消退,持续2个月后,2/3皮报消失,双乳间皮损基本恢复正常,仅颈部遗留轻微褐色斑。继续用药1个月,皮…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7岁。因双颧外侧褐黑色丘疹5个月,于2006年1月就诊。患者5个月前双颧部出现少许褐黑色丘疹,时有微痒,后皮损逐渐增多,在外院给予氧化锌糊剂治疗,疗效不住。患者务农,长期日晒。既往体健。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颧外上方可见对称分布的黑褐色半透明扁平丘疹,圆形或类圆形,粟粒大,成簇排列,互不融合(图1A),全身其他部位未见类似皮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真皮层有嗜伊红均质性物质.嗜伊红物质内有裂隙(图1B)。诊断:胶样粟丘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阴囊多发性淡褐色扁平丘疹1年。1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粟粒大小淡褐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以后皮损缓慢增多增大,于2017年4月17日就诊于我院。既往有阴囊瘙痒病史5年,无不洁性接触史,否认局部有明显外伤及长期日光照射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种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检查:阴囊两侧散在分布10余  相似文献   

18.
肿胀型红斑狼疮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少见型,临床上容易误诊及漏诊,现报道1例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左侧背部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2年来诊。患者2年前夏季日晒后左侧背部出现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日晒后皮损增多,未予诊治。患者自患病来无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等不适。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背部散在肿胀性轻度浸润的红色斑丘疹,表面光滑无鳞屑,无压痛(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沉、抗核抗体谱、补体均无异常。组织病理示: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3岁。6个月前左胸部出现粟粒大丘疹,伴瘙痒,搔抓后皮损破溃出血,且逐渐增大,于2004年11月15日至我科就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胸部可见一花生米大红色增生物,中央破溃,表面覆黑色痂皮(图1)。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双手背、手足侧缘丘疹13年,患者13年前双手背、双大鱼际、双足外侧起淡黄色扁平米粒大小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多。其祖母有类似病史。体检: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大鱼际、双手背皮损主要位于指指关节处,部分丘疹融合,似指节垫样改变(图1)。双足外侧淡黄色半透明扁平米粒大角化性丘疹,部分皮疹中央有脐凹,对称分布,形成“铺路石”样改变(图2)。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足外侧淡黄色扁平丘疹组织病理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皮突轻度延长。弹力纤维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