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进行住院治疗的90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B组患者给予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加内固定术,C组患者给予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疗效、颈椎高度及前弯曲度。结果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加内固定术和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优良率分别为86.67%和83.33%,较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加内固定术及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显著,患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以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种前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分别经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采取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或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式患者的JOA减分率优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患者(P<0.05),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式之间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或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优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限制型钛板加钛网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疗效。方法对42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均用半限制型钛板(理贝尔颈前路钢板)钛网植骨,术后2、6、12个月分别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钛网、植骨块,锁定钢板系统有无塌陷、松动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结果 42例病例中,术后2个月以内有2例出现不稳定情况,主要原因是合并骨质疏松症。结论半限制型钛板加钛网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但术后早期易发生钛网塌陷、松动,随固定节段增加,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6月采用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8例,均为3个及以上责任节段病变。观察术后手术并发症情况,根据术前、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值,观察手术间隙融合情况,根据JOA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出现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12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好转,37例可见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后6、12个月的颈椎曲度C值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AO纯钛颈前路带锁钢板(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采用CSLP内固定。结果:经平均12.5个月随访,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椎间高度恢复。植骨融合率100%(16/16),优良率81.2%(13/16)。无钢板、螺钉断裂、滑脱等并发症。结论:CSLP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单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单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分析术前及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记录术后Odom分级。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术后颈椎植骨融合率、颈椎曲度(Cobb角)维持、症状及功能改善率。结果 13例患者随访12~39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4.6±1.0)分,明显高于术前的(11.1±1.0)分(P<0.01)。术后Odom分级:优8例,良3例,一般2例,植骨融合率100%。术前Cobb角为3.7度,术后1周为10.7度,末次随访为10.4度。结论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单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在充分减压的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为当今颈椎手术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借助内固定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亦广泛开展并应用于临床,我们对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型颈椎病中29例单纯经前路减压、植骨及8例带锁钛板内固定共37例进行同顾分析,以评价前路带锁钛板固定在提高植骨愈合率、恢复颈椎高度及生理曲度方面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块植骨术中以前纵韧带复合体重建替代颈前路接骨板与不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接骨板内固定植骨2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以来颈椎相邻节段病变需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的患者211例,随机分为A组101例和B组110例.A组采用不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钛笼/髂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B组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块植骨前纵韧带复合体重建稳定髂骨植骨块,观察2组植骨融合率、植骨块滑脱、椎间高度的变化及JOA评分.结果 A组椎间融合率达到96.5%.3例经CT扫描为可疑不全融合,但未出现症状,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15.4%,3例出现植骨钛笼下沉,2例出现钛板松动.B组椎间融合率达到100%,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32.4%,未出现植骨块突出、椎间塌陷、嵌入椎管等移位现象.结论 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同样可以达到满意的减压效果,采用椎体前纵韧带复合体重建对植骨块进行稳定,在预防植骨块滑脱、椎间高度丢失、内置物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ical spendylotic myelopathy,CSAL)和颈椎骨折—脱位较好的手术方法之一,随着caspar和AO颈前路钢板的问  相似文献   

10.
1 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方式 1.1 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这是颈椎病的经典术式,包括切除病变节段的椎间盘组织和上、下软骨板、突入椎管的髓核组织和后骨刺、椎体间植骨重建椎体问稳定性。后纵韧带不要求常规切除,应当仔细分析术前MRI影像学资料,如果判断有后纵韧带肥厚或者有游离的髓核组织突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则应当切除肥厚的后纵韧带或者切开后纵韧带取出游离的髓核组织,做到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1.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3~75岁,平均56.5岁。2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次全切的椎体C4、C5有9例,C5、C6有15例,C6、C7有1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阶段均拍摄颈椎正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X片、颈椎MR。了解颈椎病变部位脊髓受压情况、颈椎稳定性及术后颈椎高度、曲度、钛笼钢板螺丝钉位置和颈椎融合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疼痛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120±30)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0)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平均12.5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6.2±1.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5)分,平均改善率为(82.3±11.4)%;VAS平均分为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钛笼移位、螺丝钉松动及病变部位脊髓再受压现象。结论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不仅能及时有效解除脊髓神经压迫,而且能迅速恢复颈椎曲度和高度,重建脊椎稳定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为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骨二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及钛网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采用JOA评分方法评价脊髓功能。结果45例患者进行6-25个月的随访,平均15个月,无失访者。钛网植骨均在11周左右达到临床愈合,所有病例均在术后3d、12、24、48周行CT扫描,结果湿示JOA脊髓功能评分南术前平均6.8分上升至术后13.5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2,P〈0.05);钛网植骨均与上下椎体融合,可见骨小梁通过。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以来应用PEEK材料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7例49节段:单节段11例:C3-4者2例,C4-5者2例,C5-6者6例,C6-7者1例;双节段10例:C4-5和C5-6者6例、C5-6和C6-7者4例;三节段6例:C3-4、C4-5、C5-6者:3例,C4-5、C5-6、C6-7者:3例;Cage植骨融合11例,钢板植骨融合9例,Cage联合钢板融合7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3(6~54)]个月,临床效果:JOA评分术前为平均[6.8±2.2(3~1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9±1.4(10~15)]分,较术前增加(6.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为(59.1±10.5)%(P〈0.05),优良率为81.5%。颈椎生理曲度: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值较术前增加(7.8±5.1)mm,其中Cage植骨融合、钢板植骨融合、Cage联合钢板融合分别增加(7.7±6.1)mm(、7.0±3.9)mm、(9.1±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末次随访时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7±1.8)m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钢板植骨融合、Cage植骨融合及Cage联合钢板融合节段高度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3±1.6)mm(、2.8±2.2)mm(、3.0±1.3)mm,P〈0.05,P〈0.05,P〈0.05。椎间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100%,颈椎稳定性好,无下沉、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钢板及螺钉无折断。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加用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满意,能够维持和提高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并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84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A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B组)49例,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7.5%,高于B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能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但手术有一定并发症,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选择20例累及3个节段行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术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20例行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CSM患者为对照即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估内固定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以及植骨融合率,参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t=12.724、28.657、9.573,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和Odom优良率观察组(95%和90%)明显优于对照组(70%和70%)(X^2=5.45、9.02,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及随访期间x线片复查均未见钛板、钛网松动和移位,骨性融合率为100%,生理曲度恢复正常,颈椎稳定性良好。两组患者在术后2d和9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和术前比较明显改善(t=7.364、11.259,均P〈0.01),术后9个月角度丢失率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t=13.579,P〈0.01)。结论临床上治疗多节段CSM采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术疗效显著,能兼顾减压以及保留颈椎结构,是减少并发症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就诊患者分为A组、B组、C组,三个组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13例,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 三组治疗前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9.3±2.3)分,B组(9.4±1.4)分,A组(9.2±2.2)分];治疗后,C组[(14.5±3.4)分]明显高于A组[(12.6±1.2)分](t=3.09,P<0.0S)和B组[(11.3±1.4)分](t=4.62,P<0.05);C组术后优良率(76.9%)明显高于A组(43.8%)(x2=3.84,P<0.05)和B组(42.8%)(x2=4.11,P<0.05).结论 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恢复较好,具有减压彻底、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7年1至2011年3月,共收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理基础:先天性颈椎管狭窄3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5例,后纵韧带骨化3例,颈椎不稳3例,黄韧带骨化1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例,颈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3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0-8分,平均4.5分。在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理基础分别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固定等手术方式进行减压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并获得8~55个月随访,平均38.6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7分,平均13.2分。改善率为64.4%;优良率为79.8%。结论针对不同病理基础所致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进行有针对性减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前路治疗与后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MCSM 35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或颈前路分节段减压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日本外科协会(JOA)评分、脊髓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曲度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和对照组增大,对照组较术前减小(P< 0.05,P<0.01).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提高(P<0.01).结论 前路或后路治疗MCSM均能有效改善脊髓功能状态,且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佳,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