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厦门市1995、2005、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太阳光谱卫星信号的二次模拟(6S)模型进行大气校正并计算地表反射率,在ENVI5.2软件支持下获取3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VC),得到厦门市1995、2005、2015年的平均FVC值分别为0.35、0.22、0.31。运用监督分类中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Arc GIS10.1软件将FVC与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了厦门市1995—2015年间FVC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厦门市FVC在1995—2005年间降低了37%,在2005—2015年间增加了29%;厦门市的平均FVC在水域增加17%,在建设用地增加35%,在耕地增加22%,在林地减少27%,并依此为厦门市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技术的西安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年和2009年2期TM遥感影像及2012年高分辨率ZY-3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西安市土地利用图及实地调查分析数据,通过支持向量机的监督分类方法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法,借助RS和GIS软件平台,分别得到2000-2012年间西安市主要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状况。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破碎化和同质化并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72.68%,林地景观面积减少9.01%,水体景观面积减少24.05%,耕地面积减少53.96%。人为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选择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以1995年、2006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4年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使用ENVI 5.1软件对三期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监督分类,通过人工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手段,获取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有明显的变化,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林地、草地所占面积相对较高,耕地、裸地的面积逐渐减少。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61%~5.05%之间,1995年—2006年、2006年—201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36%、0.23%。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莆田市1995-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1995、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与GIS技术对3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莆田市3期土地利用型图。选取10个类别层级和5个景观层级的景观指数,对莆田市20a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变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方法检定莆田市及5个行政分区不同时段的景观格局是否发生显著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农地、林地、水域和裸露地表现为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林地仍为莆田市的优势景观类型,农地和裸露地破碎化程度加大,且农地的形状逐年趋于规则化。莆田市整体景观的空间聚集度逐渐下降,破碎化程度日益加深,形状趋于复杂化。3个时段的莆田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均发生极显著的变化。除1995-2005年间城厢区和荔城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具有显著性,该时段内的其他行政区和其他时段的全部行政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均具有极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国产高分一号(GF-1)卫星影像在作物面积提取中的适用性,以冬小麦主产区山东省菏泽市为研究区域,利用GF-1卫星携带的多光谱宽幅相机(WFV)16米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菏泽市土地利用类型和野外地面调查数据作为辅助,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和监督分类—最大似然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区解译方式,分别提取出菏泽市2014和2015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和分布区域,并利用地面样方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同时开展年际变化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以GF-1/WFV 16米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将多源信息引入决策树和监督分类模型,进行种植结构复杂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方法是可行的。GF-1/WFV 16米影像在作物面积遥感监测业务运行中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2014和2015年菏泽市冬小麦位置提取精度分别达到96.5%和96.7%,面积总量提取精度分别达到96.8%和95.0%;遥感提取的两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均略小于官方提供的统计数据,但两者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菏泽市两年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抚仙湖流域1974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程度指数、转移矩阵等模型,定量分析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最后基于CA-Markov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1974—2015年乔木林、灌草丛和水域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主要的转出方向为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农田,湿地和裸地呈逐年增加趋势,上述变化趋势与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关;总体分类精度为90.29%,满足精度要求;土地利用预测趋势为乔木林、水域面积保持减少态势,灌草丛、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农田扩张现象依然存在。本研究可为抚仙湖流域土地及水资源的科学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有利于准确、及时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该文以济南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利用图为基础资料,利用ERDAS软件对济南市1995、2000和2005年三期的TM影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济南市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水体、耕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但是下降的速度在减缓;城镇交通用地增加最快;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草场退化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济南市的土地利用正在日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以1995年、2005年、2015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3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水域和灌草地面积波动变化;1995—2015年,研究区耕地转移面积最多,20 a缩减46%,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新增面积最多,2015年面积是1995年的1.6倍,转入源主要来自耕地、湿地及林地;1995—2015年,研究区面积以较高安全区及中度安全区为主,3个时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38.16、41.50、42.19,安全等级呈缓慢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作为世界上陆地资源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以东营市垦利区为例,在解译和分析研究区2005、2009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模型组,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垦利区各地类均处于变动之中,2005—2009年间研究区盐荒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大,2009—2015年间耕地面积超过盐荒地成为垦利区面积最大的地类;在空间变化剧烈程度方面,200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稍大于后一期。耕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迅速增加的面积,主要由盐荒地转变而来。预测到2025年,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林地和草地进一步减少,草地将成为面积最小的地类,而耕地成为面积最大的地类。本研究为预测垦利区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及实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内蒙古必鲁台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基于Landsat-5TM、Landsat-7ETM+及Landsat-8OLI遥感影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必鲁台地区地物信息进行分层提取,研究1985—2015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动态。[结果]1985年必鲁台地区荒漠化面积1 331.57 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300.44 km~2,占22.56%。2015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1 731.50 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398.09 km~2,占22.99%。[结论]1985—2015年必鲁台地区沙漠化总面积呈增加趋势,重度沙漠化面积也在增长,说明研究区沙漠化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福州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Landsat影像解译数据以及地形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探讨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各驱动力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对福州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1995—2015年除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外,其他4类用地均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和农地。(2)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林地转变主要受海拔高度因素影响,农地和水体转变主要受用地距离因素影响,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3)通过验证Logistic-CA-Markov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结果显示,2025年福州市建设用地和水体增加,林地、农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其中1995—2025年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最快,而未利用土地减少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2.
以河套农业区塔尔湖地区1973-2015年的5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应用分层提取和监督分类方法,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对土地利用/覆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2年来,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面积除在1987-1995年有所降低外,基本保持着每年0.4%的速率增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未利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以沙地面积减少最多.土地盐碱化总面积在1973-2006年稳步降低,而在2006年后转为增长.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控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1973-2015年研究区在土壤盐碱化改良和沙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但2006-2015年不合理的灌溉和耕地的过度利用使得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魏蕾娜  郑林  张敬伟  贺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63-11268
以南昌市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1995、200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以数理统计和定性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南昌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结果表明,1995~2005年,南昌市区土地各类型间的转换程度很高,其中以耕地面积减少、城镇用地面积增大最为显著;相关分析揭示了驱动力机制,当南昌市区人文因素综合得分上升1分,南昌市区的耕地面积就减少0.0540km2。  相似文献   

14.
绵阳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95年TM卫星照片和2005年IKONOS卫星照片作为遥感数据源,阐述了长江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官司河流域1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1995~2005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交通运输用地动态度最大,其次是有林地.在短期内,社会经济进步和宏观政策的制订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定量研究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论文以河北省黄骅市滨海土地为研究对象,借助RS、GPS和GIS现代信息技术,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303个样点调查数据,提出一种更全面准确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估算方法。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生物多样性价值Ⅰ和生物多样性价值Ⅱ,生物多样性价值Ⅰ用NDVI指数反映植被覆盖与分布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Ⅱ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物种种数价值,总价值由耕地、建设用地、园地、其他土地、盐碱地、湿地、水域、盐田到草地逐渐降低,经市场法和意愿法检验,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6.
王彦丽  李忠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26-6227,6242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计算出了定边县198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初步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各类型间的转化特征,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Markov Chain Model)对今后数年(2015、203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30年,定边县耕地、草地年变化率下降,未利用土地和水域的年变化率基本持平,建设用地增加1354.58hm2,年变化率为0.83%,增加趋势显著。定边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土地利用向良性化发展,少量草地又有沙化趋势。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渍区土壤盐分遥感反演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快速提取滨海盐渍土信息的有效方法,实现对滨海盐渍区土壤盐分含量变化趋势的分析,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区作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实测土壤盐分数据与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土壤盐分敏感波段和光谱参量的筛选,构建土壤盐分估测模型;优选出最佳模型用于反演,并结合土壤盐分含量指数、土壤盐分动态度和重心向量模型3个指标对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盐分的敏感波段为绿光、红光和近红外波段;波段组合可以提高其与盐分的相关性,运用敏感波段与波段组合相结合的方法建模更优;土壤盐分最佳估测模型为:Y=-6.94-281.762Bnir+60.625Bg×Br+1 178.14Bg×Bnir-152.396Br×Bnir-1 495.491Bg×Br×Bnir,建模精度和验证精度分别为0.878和0.854,说明模型拟合度好,预测能力强,具有可行性。2001-2005年、2005-2009年和2009-2015年3个时段,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加重-减轻-减轻趋势,盐化重心总体向东部沿海方向迁移,各时段土壤盐渍化变化程度较高。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土壤盐分含量进行预测和动态监测的快捷方法,对滨海盐渍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典型农牧交错区的吉林西部松原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0、2015年TM/OLI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值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2020年土地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并由此评估该区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5 a,松原市地区水田面积增加最多,年均8.4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33.86×108元。模拟预测结果为,到2020年,松原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旱田、水田、水域、湿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旱田面积增加最多,达49 596.37 hm2;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不显著,由2010年的357.14×108元增加到2020年的362.36×108元,年均增长率为0.1%;精度检验及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9.
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辅助资料,在基于遥感影像专题信息提取和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连云港市1978~2005年的城市扩展及其侵占周围土地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连云港市扩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连云港的城市扩展很快,2005年的城市面积是1978年的4倍多,而且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城市扩展的速度和规模也有较大的差异,城市扩展主要是侵占周边的优质农田.连云港市临海的地理位置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扩展的空间方位和速度,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