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初发1型糖尿病 (T1DM) 患儿的血脂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将 2012-01-01—2017-12-31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确诊的 348 例 T1DM 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汇总,比较T1DM 患儿与 40 例对照组儿童的血脂差异。对 T1DM 患儿根据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n=153)与血脂异常组(n=195),比较两组患儿血脂各项指标差异。根据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分为<11.5%(n=116)、11.5%~13.5%(n=109)、>13.5%(n=123)3组,比较3组患儿间的血脂差异等。结果 (1)T1DM 患儿的总胆 固醇( 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等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 HDL)、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为 TC(mmol/L)(4.29±1.07 vs. 3.85±0.67,P<0.05)、 TG(mmol/L)(1.29±1.40 vs. 0.82±0.50,P<0.01)、LDL(mmol/L)(2.61±0.91 vs. 2.17±0.57,P<0.01)等。(2)T1DM 患儿血脂异常发生率为 56.03%,血脂异常组患儿 HbA1c (%)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12.93±2.16 vs. 12.10±2.37,P<0.01)。(3)HbA1c 越大的患儿其 TC、TG、LDL等越高。结果为 TC(mmol/L)(3.96±0.78 vs. 4.12±0.94 vs. 4.75±1.25,P<0.01)、TG(mmol/L)(0.91±0.50 vs. 1.38±1.72 vs. 1.56±1.60,P<0.01)、LDL(mmol/L)(2.34±0.72 vs. 2.38±0.73 vs. 3.05±1.03,P<0.01)。结论 T1DM患儿的血脂异常发病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高;血糖越高的患儿其血脂异常状态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5月份苏州地区部分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儿童摄入及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5月选取苏州城区及郊区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学龄前儿童852名为研究对象, 年龄3~7岁, 其中男454名、 女398名。分为3~4岁、 >4~5岁、 >5~6岁和>6~7岁4组。测定身高和体重, 以体重指数(BMI)评价儿童体型分为超重与非超重组, 肥胖与非肥胖组。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25(OH)D水平。结果 3~4岁血清25(OH)D高于>4~5岁、 >5~6岁、 >6~7岁3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依次为110.43、 216.54和198.18, P均<0.05); >4~5岁血清25(OH)D高于>5~6岁、>6~7岁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6.11和87.75, P均<0.05)。361例(42.37%)存在血清25(OH)D缺乏, 344例(40.38%)存在血清25(OH)D不足。不同性别间血清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23, P>0.05)。超重与非超重儿童血清 25(OH)D 分布分别为 53.97(45.27~66.45) nmol/L和52.64 (42.85~63.80) nmol/L; 而肥胖与非肥胖儿童分别为55.24(47.29~66.56) nmol/L和 52.71(43.11~63.92) nmol/L,组间血清25(OH)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10和6.73,P均<0.05)。血清25 (OH)D与 BMI 呈正相关 (r = 0.11,P<0.05)。结论 所调查苏州地区部分学龄前儿童血清 25(OH)D 总体不足。儿童血清25(OH)D与BMI呈正相关。应加强血清25(OH)D监测,并采取科学措施加强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摄入及补充。  相似文献   

3.
促酰化蛋白水平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儿童肥胖不仅是体内脂肪过度积蓄,它常延伸至成人,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增高。促酰化蛋白(ASP)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据此该文测定儿童ASP及血脂水平,并分析与肥胖的相关性。 方法:将该院门诊就诊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分为肥胖组(n=30);正常体检儿童分为对照组(n=30),分别测定ASP及血脂水平。ASP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ASP水平,试剂盒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中心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心血管研究室提供,血脂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 结果:肥胖组血浆ASP、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依次为 73.87 ± 24.04 g/L , 5.71 ±0.61 mmol/L, 1.77±0.30 mmol/L,0.98±0.20 mmol/L;对照组为 39.47±13.68 g/L,4.29±0.49 mmol/L,1.02±0.25 mmol/L,0.85±0.11 mmol/L。两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ASP与体重指数(BMI)、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0.48,0.68,分别P<0.05,P<0.05,P<0.01);肥胖组中有肥胖家族史患儿血浆ASP水平比无家族史患儿增高更明显 103.4±10.57 g/L vs71.15±24.9 g/L,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血浆ASP水平可作为脂质代谢检测的一种新指标,对判断儿童肥胖发展趋势和肥胖儿童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度作出初步估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基因(LEPR)第20外显子突变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肥胖儿童基因型与血脂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20外显子的基因突变频率,并测定单纯型肥胖儿童(102例)和健康儿童(81例)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两组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脂肪百分比。结果:肥胖儿童瘦素受体基因的20外显子经PCRRFLP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检测出3种基因型G/G,G/A和A/A型。肥胖儿童20外显子3057位G→A突变频率较健康儿童增高(P<0.05)。A/A基因型的肥胖儿童其血清TG(1.8±0.5mmol/Lvs1.0±0.4mmol/L,P<0.01)、BMI(33±5kg/m2vs25±4kg/m2,P<0.05)水平和脂肪百分比(30±8vs20±3,P<0.01)均明显高于G/G基因型者,而血清HDL水平则低于后者(1.08±0.23mmol/Lvs1.38±0.22mmol/L,P<0.01)。G/A型肥胖儿童,除其血清TG浓度高于G/G基因型者外(1.6±0.4mmol/Lvs1.0±0.4mmol/L,P<0.05),余各项指标均与另外两种基因型无明显差别。心电图检查显示部分A/A型血脂增高儿童有ST段和T波改变。结论:单纯型肥胖儿童瘦素受体基因第20外显子存在基因多态性,且该多态性明显影响肥胖儿童的脂质代谢及体脂分布。该研究为临床上开展对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形式的骨钙素在儿童川崎病中的变化,研究其与川崎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确诊为川崎病的34例住院患儿,根据病程,每例患儿被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照组20例,检测各组血浆中N端中段骨钙素、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同时分析血沉(ESR)和 C反应蛋白(CRP),比较骨钙素和ESR、CRP在川崎病中的变化。结果 患儿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血浆羧化不全骨钙素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期为(14.2±0.3) μg/L,亚急性期为(14.4±0.3) μg/L,对照组为(16.3±0.4) μg/L,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患儿血浆N端中段骨钙素的水平无明显变化[急性期为(27.3±0.5) μg/L,亚急性期为(27.5±0.5) μg/L,对照组为(28.3±0.8) μg/L,P均>0.05]。急性期的患儿CRP水平明显高于亚急性期[急性期为(79.1±10.3) mg/L vs.亚急性期为(2.7±0.5) mg/L,P<0.001]。急性期的患儿ESR水平高于亚急性期[急性期为(58.5±4.1) mm/h vs.亚急性期为(49.1±4.7) mm/h,P<0.05]。急性期的患儿血浆羧化不全骨钙素与ESR、CRP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血浆中羧化不全的骨钙素有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测定其水平有助于儿童川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儿童单纯性肥胖与糖、脂代谢及脂肪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对血糖、血脂成分及肝脏的影响。方法应用B超、生化分析仪,对117例7~13岁儿童(其中肥胖组60例,正常对照组57例)进行肝脏B超、血糖、血脂及肝功能等指标的检查测定。结果重度肥胖组血糖为5.12mmol/L,对照组为4.1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血清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肥胖组脂肪肝检出率为23.33%,对照组检出率为5.2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糖脂代谢和肝脏均造成危害,预防成人期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脂肪肝等疾病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门诊哮喘患儿中肥胖者所占比例;探究肥胖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2343例哮喘儿童,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358例(15.3%)、超重组476例(20.3%)及体重正常组1509例(64.4%)。检测3组患儿治疗前、随访及规范化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1秒率(FEV1/FVC),用力呼气流量(FEF)占用力肺活量的25%,50%,75%(FEF25%、FEF50%、FEF75%),呼吸峰流速(PEFR)。结果 358例肥胖哮喘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07(85.8%) vs. 51(14.2%),P<0.01];随着BMI增加,哮喘患儿FEV1/FVC明显降低,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3±9.04 vs. 81.54±9.08 vs. 80.26 ±8.66, F=3.41,P=0.03);随访期间,各组哮喘患儿肺功能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初诊时基础肺功能相比,每次随访各肺通气功能参数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1年后,肥胖组哮喘患儿FEF75%明显低于超重组及体重正常组(0.70±0.26 vs. 0.65±0.24 vs. 0.60±0.25,P=0.04)。结论 在肥胖哮喘患儿中,男性多见;BMI增高与FEV1/FVC降低有关,且降低规范化治疗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改善效应,表现为治疗1年后肥胖患儿FEF75%较正常体重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儿童血浆硫化氢(H2S)含量和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反应(FMD)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2013年1月至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或住院部经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POTS的儿童36例,(11±3)岁;以1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11±4)岁。POTS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血浆H2S含量测定使用敏感硫电极方法,FMD的测定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结果 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分布、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平均动脉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TS组儿童平卧位心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88±15)次/min和(77±11)次/min(P = 0.006)。血浆H2S含量在POT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30.25±11.64) μmol/L和(17.58±1.74) μmol/L, P<0.01], FMD水平在POT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9.87±1.63)%和(5.92±2.14)%, P<0.001],血浆H2S含量与FMD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5(P<0.001)。结论 POTS儿童血浆H2S含量和FM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POTS儿童中异常的血管舒张反应。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中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Wan NJ  Mi J  Wang TY  Duan JL  Li M  Gong CX  Du JB  Zhao XY  Cheng H  Hou DQ  Wang L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6):417-421
目的了解北京市6—18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中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状和临床表型特征;比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的标准诊断儿童青少年MS的差异。方法以2004年北京儿童青少年MS调查中筛查出的超重和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一组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符合以下5项指标中3项及以上者为MS:腹型肥胖(腰围≥P90)、高血压(≥P9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mmol/L(40mg/dl)]、高甘油三酯[≥1.24mmol/L(110mg/dl)]和空腹血糖升高[≥5.6mmol/L(100mg/dl)]。结果(1)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定义,MS检出率分别为,对照组0.9%,超重组7.6%,肥胖组29.8%,高于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的检出率(0.1%,5.2%,28.6%);两定义标准诊断的MS检出率均呈现随体重指数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趋势检验,P〈0.001);(2)肥胖儿童中MS单项异常检出率依次为:腹型肥胖81.6%,高血压47.7%,高甘油三酯35.6%,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9%,高空腹血糖13.4%;超过四分之一的超重儿童具有高血压(29.8%)、腹型肥胖(27.4%)和高甘油三酯(26.0%);随体重指数增加,MS指标多项异常者和胰岛素抵抗者呈增加趋势(P〈0.001)。结论北京市肥胖儿童青少年中MS已呈现严重流行趋势;腹型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是超重肥胖儿童最常见的代谢异常。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定义的儿童MS检出率高于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血尿酸(SUA)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者(n=173)和体重正常者(n=200)。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及 SUA。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的 SUA 水平分别为 235±42、285±42 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9±3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P2,SUA 水平增加 5.74 μmol/L。结论 维吾尔族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 SUA 水平明显升高;SUA水平升高,MS 及其组分发生率增加;SUA 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D40-CD40L系统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肥胖儿童76例为肥胖组,同时选取体重指数(BMI)正常的74例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形态学指标和生化指标,以及血清CD40和CD40L水平,并采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肥胖组儿童CD40和CD40L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组BMI、腰围/身高之比、收缩压、舒张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酸、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D40L及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以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因素,偏相关分析显示,CD40L与身高、体重、BMI、舒张压、胆汁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及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P < 0.05);CD40与腰围/身高之比和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LT、AST、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是CD40L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R2=0.266,P < 0.05)。结论 CD40-CD40L系统与肥胖及肥胖相关的血脂紊乱和高血压密切相关,CD40和CD40L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早期预警的新指标,为相关慢性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双歧杆菌是肠黏膜屏障中生物屏障的主要成分,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该研究欲探讨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血清和回肠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小肠绒毛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内毒素制造内毒素损伤动物模型(模型组,E组),治疗组(T组)提前7 d给予双歧杆菌灌胃,同时设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后检测血清和肠组织中MDA的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小肠组织ICAM-1蛋白质和核酸水平的变化。结果:E组血清和小肠MDA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以6 h增加明显(肠组织:99.88±12.62 nmol/mg prot vs 84.25±12.96 nmol/mg prot,P<0.05;血清:1.67±0.30 nmol/mL vs 1.13±0.20 nmol/mL,P<0.05);T组MDA含量(6 h:肠组织92.75±9.28 nmol/mg prot;血清1.17±0.23 nmol/mL)较E组下降;E组小肠组织ICAM-1蛋白质和核酸表达增加,分别以6 h和2 h为著,T组改变低于E组(P<0.05)。 结论:内毒素损伤幼鼠血清和小肠MDA含量增加,同时ICAM-1蛋白质和mRNA表达增加,外源性给予双歧杆菌能降低内毒素组MDA和ICAM-1的增加,表明双歧杆菌能通过抑制大鼠体内的MDA含量和ICAM-1的表达而起到一定的肠道保护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75-378]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检测3月龄以下的细菌感染婴儿血清中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探讨sTREM-1在小婴儿细菌感染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0-01-01—2011-12-31期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7 d至3月龄的小婴儿患者共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32例、病毒感染组30例和无感染组32例。患儿均于入院后12 h内留取血清,细菌感染组尚分别于疾病恢复期和痊愈期留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的sTREM-1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同时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各种炎症指标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参数。结果 (1)感染急性期细菌感染组血清中sTREM-1为(240.20 ± 120.25)pg/mL;与病毒感染组(81.26 ± 13.83)pg/mL和无感染组(69.42 ± 23.69)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病毒感染组较无感染组有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2)细菌感染组sTREM-1在恢复期及痊愈期分别为(118.92 ± 59.74)pg/mL 及( 73.59 ± 35.49)pg/mL,其急性期、恢复期、痊愈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感染组痊愈期(73.59 ± 35.49)pg/mL与无感染组(69.42 ± 23.69)pg/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07)。(4)细菌感染组中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组 sTREM-1为(202.54 ± 107.14)pg/mL,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组(210.36 ± 120.93)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感染急性期血清中sTREM-1水平对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或非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3(95%CI 0.96~1.00 ),高于其他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 0.947(95%CI 0.883~1.01)、外周血白细胞(WBC) 0.747(95%CI0.631~0.864)、降钙素原(PCT) 0.950(95%CI0.907~0.994)。结论 3月龄以下婴儿细菌感染时血清中sTREM-1呈现高水平表达,显著高于病毒感染患儿及无感染患儿,随着感染被控制,sTREM-1呈下降趋势,其敏感度、特异度和PCT接近,但高于WBC计数和CR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常规超声在筛检肥胖儿童脂肪肝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162 例肥胖儿童(年龄 10.5±2.2 岁,体重指数 28±4)纳入该研究,均进行肝脏超声和磁共振氢谱(1H MRS)检查。1H MRS 直接检测到的肝脏脂肪信号百分数通过相应的校准程序换算成甘油三酯重量百分数(mg/g 湿重),表示肝脏脂肪含量(LFC)。以1H MRS 结果为参考标准,计算超声筛检肥胖儿童脂肪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根据 LFC>5% 的量化诊断标准,1H MRS 确定 58.6%(95/162)的肥胖儿童患有脂肪肝,超声筛检脂肪肝的灵敏度为 91.6%(87/95),特异度为 50.7%(34/67),阳性预测值为 72.5%(87/120),阴性预测值为 81.0%(34/42)。不同超声等级的脂肪肝分组与 LFC 四分位数分组间存在明显的交互重叠。结论 常规超声筛检肥胖儿童脂肪肝的灵敏度高,而特异度较低,提示常规超声可应用于肥胖儿童的脂肪肝筛检,必要时进行1H MRS 检查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夜间喂养终止时间对儿童30月龄时身高、体重、营养状况及龋齿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出生并在儿童保健门诊按要求完成健康体检的416例儿童,在其30月龄体检时采用综合儿童保健记录并辅以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将6月龄后继续夜间喂养者作为研究组(n=269),6月龄终止夜间喂养者作为对照组(n=147)。比较两组儿童在30月龄时身高、体重、超重/肥胖发生率及龋齿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儿童30月龄时平均身高低于对照组(92.4±3.0 cm vs 93.3±2.8 cm,P < 0.05),且具有更高的超重/肥胖发生率(23.8% vs 12.2%,P < 0.05)和更高的龋齿患病率(14.9% vs 7.5%,P < 0.05)。结论 6月龄后继续夜间喂养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造成营养过剩以及增加龋齿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疆汉族、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哈萨克族(简称哈族)儿童超重/肥胖患病情况与基因拷贝数变异(CNV)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新疆伊犁、阿勒泰和克拉玛依3个城市中的幼儿园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7岁儿童,测量身高、体重并采集口腔黏膜脱落细胞,采用CNVplex®方法检测FTO_1、IRX3_1、IRX3_2、MC4R_1、MC4R_2等5个位点CNV。结果 调查儿童603名,其中男307名,女296名;汉族261名,维族194名,哈族148名。汉族、维族、哈族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8.3%、10.3%、31.1%(P < 0.001)。在哈族儿童中,IRX3_1、MC4R_2两位点CNV与超重/肥胖相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和哈族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维族儿童的3.443倍(95%CI:2.016~5.880)和3.924倍(95%CI:2.199~7.001);IRX3_1位点CNV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28,OR=2.251,95%CI:1.418~5.651)。结论 IRX3_1 CNV与汉族、维族、哈族儿童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有关,尤其应关注哈族儿童中IRX3_1 CNV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和尿微量清蛋白(mA1b)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早期肾损害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48例血清肌酐正常的HSP患儿作为观察组,3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均抽血后采用碱性苦味酸法检测血清肌酐(Scr)、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血清Cyst-C、免疫比浊法检测尿mA1b,同时对观察组做尿常规检测。并且随诊患儿1个月后复查血Cyst-C和尿mA1b含量。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性期血清Cyst-C为2.24±0.81 mg/L,高于对照组的0.85±0.20 mg/L,急性期尿mA1b为20.04±10.32 mg/L,高于对照组的2.30±1.38 mg/L。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P患儿急性期血清Cyst-C和尿mA1b与恢复期血清Cyst-C(1.70±0.30 mg/L)和尿mA1b(13.20±8.16 mg/L)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P患儿的尿常规异常率为33.3%(16/48),分别与尿mA1b异常率68.8%(32/48)、血清Cyst-C异常率72.9%(36/48)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P患儿的尿mA1b与血Cyst-C异常率两者相接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yst-C联合尿mA1b检测是诊断HSP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46-34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江苏省昆山市孕妇孕早期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各组分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方法 在江苏省昆山市妇幼保健所围产期保健监测平台上,收集2009至2010年常规围产期保健数据,筛选并分析在孕早期(孕20周以内)行初次产检且体格测量数据完整(包括孕妇体重、身高和血压),同时采集孕早期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测数据。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有关MS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超重/肥胖采用BMI≥24 kg·m-2作为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母亲孕早期MS及其各组分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结果 共有1 405名孕妇围产期信息进入数据分析。孕妇初次产检时平均年龄为(26.5±3.2)岁,平均BMI(20.8±2.7)kg·m-2,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07.7±10.0)和(69.3±7.0)mmHg。孕早期平均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空腹血糖(FPG)分别为(2.4±1.0)、(2.0±0.4)和(4.5±0.5)mmol·L-1。共有25名(1.8%)孕妇符合MS的诊断标准,其中超重/肥胖、高TG、低HDL-C、高血压和高FPG的患病率分别为12.0%、76.2%、2.8%、2.6%和2.3%。孕妇分娩时平均孕周为(39.0±1.4)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 365.0±418.6)g,其中巨大儿的发生率为7.0%。497名具完整的孕早期和出生结局数据,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孕早期超重/肥胖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2.4, 95%CI: 1.0~5.5)。结论 昆山市2009至2010年孕妇孕早期MS患病率为1.8%,其最主要的两个组分是超重/肥胖和高TG,并且孕早期超重/肥胖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对孕妇应考虑进行更早期的孕期代谢性危险因素的管理,有望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8年6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POTS的4~17岁儿童青少年的临床资料。POTS组127例,男63例,女64例,平均年龄(11.31±2.53)岁。将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127例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对照组,男64例,女63例,平均年龄(11.60±3.27)岁。测量两组儿童身长、 体质量,计算BMI。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病程和晕厥频次:POTS组病程为(8.13±13.76)个月,晕厥频次为(1.45±4.43)次。(2)BMI组间比较: POTS组与对照组比较, 年龄、 身长、 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MI明显降低[(17.32±2.65) kg/m2 vs.(18.17±2.42 )kg/m2, t=2.655, P<0.01]。(3)BMI分类: 体质量过低在POTS组(69.29%, 88/127)高于对照组(56.69%,72/127), 体质量正常在POTS组(29.13%, 37/127)低于对照组(41.73%, 53/127), 组间比较χ2 =4.444, 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POTS组BMI明显降低, 且女性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20.
瘦素/脂联素值与肥胖儿童体质量指数及糖脂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瘦素/脂联素(L/A)值与单纯性肥胖儿童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及肥胖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单纯性肥胖60例和57例健康儿童,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ELISA法测定其血清脂联素、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脂各成分.分析并比较血清瘦素、脂联素及L/A值与肥胖儿童BMI、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1.肥胖儿童血清瘦素、FINS和三酰甘油(T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脂联素水平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5,0.01).2.单纯性肥胖儿童瘦素与BMI、FINS、TG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408,0.301,0.301 Pa<0.05,<0.01);脂联素水平与BMI、FINS、TG均呈显著负相关(r=-0.360,-0.413,-0.258 Pa<0.01,<0.05).3.L/A值与BMI、FINS、TG呈显著正相关(r=0.780,0.764,0.601 Pa<0.001).结论 血清瘦素和脂联素与肥胖儿童的发病有关,可作为儿童肥胖的监控指标;L/A值较单独瘦素、脂联素更能反映肥胖症儿童的代谢状况,可为肥胖症儿童糖脂代谢提供更为有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