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结构研究,为临床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例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重要神经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显露范围和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颧弓至小脑幕缘、脑干和前床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1.1±5.1mm、45.6±3.3mm和61.1±7.4mm。颞骨岩部扩大磨除前后显露的Day菱形区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颞下锁孔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上的各神经血管及三角,鞍侧区可清晰的显露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脉络膜前动脉和垂体柄,磨除颞骨岩尖部可显著增加岩斜区脑干显露。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对于海绵窦外侧壁,岩斜区及鞍侧区显露效果好,入路简单直接,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后部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小脑幕切迹区、环池、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及伴行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2、P3段)、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四叠体池。Labbe静脉对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无影响。结论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中脑背外侧及其幕缘部位.可用于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方法 8例成人尸头,取颞下锁孔入路,在内镜下观察小脑幕中切迹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之,同时了解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颧弓后根前1/3处颅骨内板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分别为(47.30±3.82)mm和(39.79±3.06)mm,通过内镜能够观察到鞍后、脚间池、岩斜区和小脑幕游离缘周围的神经和血管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具有骨窗小,但显露充分,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可处理小脑幕游离缘为中心的病变,熟悉入路中各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对术中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 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 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 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对1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和内镜下观察鞍上区和上岩斜区的显露结构和范围. 结果 (1)在不磨除颧弓上缘的情况下,内镜的引入使得颞下锁孔入路对该区域的暴露更为完全,可同时显露对侧的解剖结构,清晰显示深部穿支动脉.(2)动眼神经和后交通动脉间隙、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间隙是非常重要的解剖间隙.(3)后床突和岩尖的磨除有利于术野的暴露.(4)内镜下定位应采用多种定位标识联合使用.包括骨性结构,例如内耳道口等. 结论 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视野暴露更完全,创伤更小,实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该入路可暴露的解剖范围。方法 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脉灌注的新鲜尸体头颅标本,行右侧颞下入路,头位左旋70°,向后背伸15°,颅顶降低15°,于耳屏前做切口,显微镜下进行实验操作。结果 右侧颞下入路可暴露岩-斜部及岩-斜韧带、天幕裂孔和滑车神经。切开天幕游离缘可见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P1段及P1与P2的交界段和对侧的P1段。向后可暴露三叉神经,向前内方可见视神经后部的视神经-颈动脉间隙及颈动脉后间隙,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鞍上池、垂体柄和鞍背。向内侧可见中脑和上桥脑的前外侧部。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同样可很好地暴露后循环及其周围解剖结构,适于进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锁孔入路的新理念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对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测量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海绵窦外侧壁及其内部结构。结论 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可用于累及海绵窦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尸头标本模拟颞下入路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范围,为临床基底动脉(BA)顶端区域病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主要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颞下入路颧弓(颧弓后根前1/3处的颅骨内板)至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为39.24±1.27mm,发现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6.82±1.81mm,在未切开小脑幕游离缘之前,可暴露中颅窝底,斜坡面可暴露后床突鞍背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增加向下的暴露,可见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主要分支,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结论颞下入路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于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在后床突后外方17mm以后切开小脑幕,是避免滑车神经损伤较为安全的方法。打开小脑幕后,增加了BA向下的暴露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颞下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下入路中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的解剖结构,指导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对10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并观察、测量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颞下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然后切开小脑幕,观察增加的暴露范围。结果颧弓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6.83±3.52)mm和(39.00±2.65)mm;天幕游离缘与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三叉神经后根的距离分别为(1.90±0.55)mm、(5.12±2.20)mm、(3.28±1.67)mm、(0.80±0.20)mm。结论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病变具有手术操作距离短、垂直视角大、对中切迹间隙的暴露范围广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蝶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设计成为神经外科界关注和探索的难题之一.此部位手术多采用颞下入路、扩大中颅窝入路、Kawase入路、额颞眶颧入路等,但这些入路颅外组织损伤较多,存在大范围的无效暴露及不必要的结构破坏.为此,本实验应用微创锁孔入路的新理念,在颞下入路基础上,模拟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并将神经导航技术运用到该入路中,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①导航资料的建立尸头切口周围6-8枚钛钉标记,行螺旋CT连续、无间隙扫描,影像资料输入Stoker神经导航系统.在导航系统Contour功能栏内,分别标出前岩骨、耳蜗、内听道的轮廓,指导术中岩骨的磨除范围.②模拟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尸头向对侧旋转约90°,取耳屏前约1 cm、颧弓上缘上行长约4 cm的直切口,在颧弓根部用磨钻磨开一小骨孔,以铣刀取下直径2.0~2.5 cm的小骨瓣.自中颅窝底抬起颞部硬脑膜,切断脑膜冲动脉.在下颌神经表面切开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浅、深两层之间,用显微剥离子向圆孔、眶上裂分离硬膜融合区,暴露海绵窦外侧壁,通过海绵窦三角显露内部结构.用神经导航定位耳蜗、内听道,依次磨除Kawase菱形区及三叉神经节下方的岩尖部,暴露上、中斜坡及桥小脑角等结构,观察并比较暴露结构的不同.③神经导航记录确定海绵窦三角、Kawase菱形区、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形成的菱形区的各点坐标,应用空间任意两点的距离函数由Excel算出长度,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算出面积.结果 1.海绵窦外侧壁由浅、深两层构成,深浅两层之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其内没有神经、血管穿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走行于该间隙之下.剥离该间隙,可以暴露海绵窦外侧壁全貌.暴露的相关海绵窦三角为①滑车神经上三角可暴露海绵窦后上腔、内侧腔,颈内动脉水平部上面、后曲部及其脑膜垂体干分支②Parkinson三角可暴露海绵窦前下腔、后上腔、内侧腔,颈内动脉后升部、水平部、后曲部及其脑膜垂体干分支,海绵窦下动脉,外展神经;③Mullan三角(前内侧三角)可暴露颈内动脉水平部、前曲部,海绵窦下动脉,外展神经④前外侧三角可显露卵圆孔与圆孔间的蝶骨表面.2.Meckel腔位于海绵窦后部韵外下方,小脑幕附着缘和岩上窦下方,是颅后窝向颅中窝突入的硬膜陷窝,形成一个中颅窝和后颅窝之间沟通的自然通路.Meckel腔包裹三叉神经根、节及三个分支至各自的出颅孔.3.计算出Kawase菱形区的面积为(248.2±12.4)mm2,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形成的菱形区面积为(318.4±36.2)mm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53,P《0.05).4. 通过三叉神经上间隙暴露上斜坡、基底动脉中部通过三叉神经下间隙暴露内听道下方的部分中斜坡、脑桥下部、脑桥延髓沟、延髓上部、椎基底动脉交接部、椎动脉近端、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前段和脑桥外侧段.磨除三叉神经压迹下方的骨质,可进一步暴露展神经、Dorello管孔、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点.结论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通过一个直径2.0~2.5 cm的小骨窗,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Meckel腔及三叉神经分支等结构,对原发或侵及上述部位的肿瘤可以直视下完全暴露.如病变扩展至后颅窝,通过最大限度磨除前部岩骨,暴露上、中斜坡,进行切除.但因岩斜区和海绵窦区解剖复杂,该锁孔入路在解决微创问题的同时,仍然存在传统入路相似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前颞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以"锁孔"微创的理念,改良常规颞下入路,以减少手术损伤.方法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 cm,铣开2.0~2.5 cm左右直径骨窗,经颞下行海绵窦、脑干、岩斜区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13例.结果6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1例;脑干转移癌、颞底胶质瘤各1例均全切除,海绵窦脑膜瘤、脑桥胶质瘤各1例次全切除,脑桥病灶出血1例予AVM切除、血肿清除,海绵窦内血栓1例子全切除,大脑后动脉瘤1例予夹闭.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经原入路修补后痊愈.2例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后遗有轻度偏瘫.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良常规颢下人路,以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的目的。方法采用耳前1cm颧弓向上向后弧形切口,绕行耳廓上方约1cm到达乳突,铣开4cm×2cm大小骨窗,平中颅底,经颞下行中颅底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15例。结果9例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1例。4例岩尖区天幕下脑膜瘤和2例颞底胶质瘤均全切除。结论颞下小骨窗人路可以达到常规颞下入路的效果,可以满足中颅窝后部、颞叶底面及天幕区的肿瘤切除术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人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