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COX-2 TNF-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隔药灸、隔麸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组织环氧合酶-2(COX-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隔药灸组(71例)、隔麸灸组(62例),收集活检结肠黏膜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X-2及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隔药灸组COX-2与TNF-α阳性表达面积和表达平均光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OX-2:P<0.01,P<0.05;TNF-α:P均<0.05);隔麸灸组COX-2阳性表达面积比治疗前亦显著降低(P<0.01),平均光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TNF-α阳性表达面积与平均光密度与治疗前无差异(P均>0.05).结论:隔药灸可能通过抑制结肠组织TNF-α的表达,进而减少COX-2的产生,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隔药灸组选取"天枢",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应用BiostarR-40s基因芯片进行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检测,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白细胞介素-1βmRNA(IL-1βmRNA)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出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中异常表达、隔药灸治疗后得到调节的差异表达基因174条,其中28条(含已知基因7条)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表达下调的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升高,146条(已知基因42条)上调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降低.结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涉及多种基因表达异常,隔药灸可通过调节IL-1β等诸多基因的表达,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1,KGF-1)、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KGF-2) KGF-2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隔药灸组采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治疗;SASP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干预.干预结束后,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SASP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均有一定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经隔药灸和SASP干预后,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隔药灸和SASP均能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的蛋白表达,该作用可能是隔药灸和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药灸、隔麸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和对结肠黏膜TNF-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将67例UC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35例)和隔麸灸组(32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两组结肠黏膜TNF-α及其受体的变化。结果:隔药灸组在腹泻、矢气、神疲乏力、里急后重、腰酸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隔麸灸组;隔药灸组结肠黏膜TNF-α、TNF-αR1、TNF-αR2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隔麸灸组仅见TNF-αR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艾灸对UC患者各项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在腹泻、矢气等部分症状的改善方面,隔药灸优于隔麸灸;隔药灸能够下调结肠黏膜TNF-α、TNF-αR1、TNF-αR2的表达,隔麸灸仅能下调TNF-αR1表达。  相似文献   

5.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隔药灸、隔麸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和对结肠黏膜TNF-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将67例UC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35例)和隔麸灸组(32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两组结肠黏膜TNF-α及其受体的变化。结果隔药灸组在腹泻、矢气、神疲乏力、里急后重、腰酸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隔麸灸组;隔药灸组结肠黏膜TNF-α、TNF-αR1、TNF-αR2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隔麸灸组仅见TNF-αR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艾灸对UC患者各项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在腹泻、矢气等部分症状的改善方面隔药灸优于隔麸灸;隔药灸能够下调结肠黏膜TNF-α、TNF-αR1、TNF-αR2的表达,隔麸灸仅能下调TNF-αR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采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及SASP灌胃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变化,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F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造模大鼠存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隔药灸组和SASP组大鼠结肠病理学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一定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经隔药灸和SASP干预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LR4、TNF-α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炎症损伤作用,隔药灸能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的表达,提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 TLR4和TNF-α表达介导的级联反应达到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隔药灸与电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肠三叶因子(ITF)、白介素8(IL-8)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大鼠模型,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上巨虚穴,分别进行隔药灸、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次。治疗后记录大鼠症状体征变化;光镜下观察结肠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观察ITF、IL-8的表达变化。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ITF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IL-8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隔药灸组、电针组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腹泻、脓血便等症状体征和结肠形态学损伤均明显改善;结肠黏膜ITF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强(P〈0.01),IL-8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UC大鼠结肠黏膜ITF表达明显降低,IL-8表达显著增高,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调节ITF和IL-8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SPF级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25%乙醇0.25ml混合液灌肠建立UC模型,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双)和"气海"进行隔药灸或电针穴位治疗,连续治疗14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处理。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及死亡情况,计算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采集结肠组织,计算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及IL-1βmRNA相对表达量,采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中NLRP3、NOXs、ROS及IL-1β的表达量。结果除正常组外,各模型组造模后均有明显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P0.05);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 mRNA、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 mRNA及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隔药灸可能通过影响NOXs-ROS-NLRP3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的角度,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隔药灸组和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和温和灸治疗,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剖取结肠组织,分离并培养结肠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模型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率增高(P<0.01),处于G0-G1期细胞减少(P<0.01),G2-M期和S期细胞增多(P<0.01),隔药灸、温和灸疗法能显著改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P<0.01),使处于G0-G1期细胞、G2-M期和S期细胞趋向正常.结论 UC大鼠CFB增殖加快.隔药灸和温和灸天枢、气海穴治疗能显著抑制大鼠CFB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观察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肠镜表现的改善情况,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并探讨提高隔药灸治疗的途径。方法:将1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隔药灸组与隔麸灸组,分别进行隔药灸与隔麸灸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肠镜表现改善情况的观察,对隔药灸与隔麸灸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隔药灸与隔麸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隔药灸组近期治愈率显着优于隔麸灸组。结论: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精选方剂,改进剂型,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能力,或许是提高隔药灸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观察隔药灸、电针天枢和气海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β-EP、VIP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β-EP、VI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隔药灸组与电针组均明显下降,表明隔药灸与电针具有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β-EP、VI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等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针灸治疗UC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制.从针灸对UC大鼠脾脏、结肠黏膜IL-1β、IL-6mRNA表达的影响;针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IL-1ra、IL-1β mRNA调节作用;隔药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β-EP、VIP、SP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活化淋巴、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β、IL-6、TNF-等参与了肠黏膜炎症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介导UC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隔药灸可以平衡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促炎细胞因子(降低IL-1β mRNA、IL-6mRNA及iNOSmRNA的表达)和抗炎细胞因子(上调IL-1ra mRNA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已启动的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黏膜MCP—1和IL-8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对CD大鼠结肠黏膜免疫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国际公认的MorriS方法制备CD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烟条灸组和热水灸组,均选取天枢(双侧)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IL-8、MCP-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MCP-1和IL-8蛋白表达阳性目标总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隔药灸和温和灸治疗后,CD大鼠结肠黏膜组织MCP-1和IL-8蛋白表达阳性目标总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隔药灸和温和灸能够下调CD大鼠结肠黏膜MCP-1和IL-8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药灸与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剖取动物结肠组织,应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时上皮细胞凋亡大量增加,电针、隔药灸可使上皮细胞凋亡得到显著地抑制.结论:电针、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从TGF-β/Smads信号途径探讨针灸治疗CD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建立CD肠纤维化模型,应用随机的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电针组、隔药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温和灸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均取天枢、气海穴,分别施以温和灸、电针、隔药灸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各组大鼠结肠TGF-β与Smad4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结肠Smad4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P<0.01).经温和灸、电针、隔药灸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结论: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多,温和灸、电针、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均可下调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6.
隔药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实验研究共观察患者47例,结合大鼠模型,从免疫学、免疫细胞化学和形态学角度,研究隔药灸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患者的调整作用,为艾灸防治溃结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结果,隔药灸治疗后溃结患者血清IgM、补体C3、C4、B因子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均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恢复正常,结肠粘膜病变呈基本缓解图象。总有效率为96%。实验发现,隔药灸治疗后大鼠结肠粘膜完整,肠腺几乎由杯状细胞组成,胞浆内含有丰富粘液滴。实验证实,隔药灸通过抑制下丘脑,降低垂体内β-内啡呔的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h 1/Th 2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每组10只,并另选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学方法并加局部刺激建立大鼠UC模型。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双)和"气海"进行隔药灸或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d。采用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干扰素(INF)-γ、白介素(IL)-12、IL-4和IL-10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NF-γ、IL-12、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组织细胞中CD4~+INF-γ~+/CD 4~+IL-4~+的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NF-γ、IL-12mRNA和含量显著升高(P0.05),IL-4、IL-10mRNA和含量显著下降(P0.05);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INF-γ、IL-12mRNA和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IL-4、IL-10mRNA和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D 4~+INF-γ~+/CD 4~+IL-4~+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电针组CD4~+INF-γ~+/CD 4~+IL-4~+比值显著下降(P0.05)。隔药灸组和电针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和电针均能显著改善UC模型大鼠炎性反应,通过下调结肠组织中INF-γ和IL-12水平,上调IL-4和IL-10水平从而保持Th 1/Th 2细胞间平衡,进而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隔药灸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体外诱导大鼠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和闭锁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对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修复/保护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各12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制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鼠模型.温和灸组与隔药灸组选择"天枢""气海"穴分别予以温和灸和隔药灸,每日1次,共治疗14次;西药组以柳氮磺胺吡嘧溶液灌胃,每日2次,共14次.治疗结束后剖取各CD组大鼠结肠,制备结肠黏膜上清液;正常组纯化并培养结肠上皮细胞建立肠上皮屏障体外模型.将各CD组结肠黏膜上清液分别与正常大鼠结肠上皮细胞混合培养1周,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上清液TNF-α含量,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其对CD大鼠体外结肠上皮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1和ZO-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CD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结肠黏膜上清液中TNF-α含量有显著增高(P<0.01),温和灸、隔药灸和柳氮磺胺吡嘧治疗后TNF-α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其中温和灸、隔药灸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与此同时,温和灸、隔药灸和西药组结肠黏膜TNF-α上清液体外诱导大鼠结肠上皮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1和ZO-1及其mRNA表达较模型组有显著增高(P<0.01,P<0.05),且隔药灸、温和灸两组也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艾灸(隔药灸、温和灸)可能是通过降低CD大鼠结肠黏膜异常增高的TNF-α,进而促进或调节结肠上皮紧密连接.ccludin,claudin 1和ZO-1及其mRNA表达,达到修复/保护肠上皮屏障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nlonic fibroblast,CFB)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各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和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SASP灌胃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Western印迹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强: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Ⅳ型胶原的合成均被显著抑制:SASP灌胃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型胶原的合成被显著抑制。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细胞内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nlonic fibroblast,CFB)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各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和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SASP灌胃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Western印迹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强: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Ⅳ型胶原的合成均被显著抑制:SASP灌胃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型胶原的合成被显著抑制。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细胞内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