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疾病。ADPKD的病理特征是肾脏多发囊肿的进行性生成和增长。增大的囊肿破坏肾实质,损害肾功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目前临床上仍缺乏阻止ADPKD疾病进展的有效药物,对症治疗是ADPKD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降压、止痛、透析等。近年来,一些有望治疗ADPKD的潜在药物不断出现。本文主要综述ADPKD的临床和临床前治疗药物试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病率约为1‰~2‰,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1])。ADPKD是西方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第4大病因,约占透析人数的5%~10%,约半数ADPKD患者于60岁前进入ESRD,主要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2])。我国约有150万例ADPKD患者~([3])。ADPKD致病基因主要有两个,PKD1和PKD2。  相似文献   

3.
正多囊性肾病(PKD)主要病理特征是双侧肾脏形成无数囊肿,囊肿进行性生长,最终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本病属人类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两种。由于发病率和生存率原因,ARPKD远不如ADPKD常见和危害大。欧美国家报道ADPKD患病率为1/400~1/1 000,占终末期肾病(ESRD)病病因第4位[1]。临床缺乏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一、背景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m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两种,其中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肾脏病。在美国,ADPKD发生率约为1/400~1/1 000,约占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的2.5%~([1]),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皆可发病,而且受累的机会是相等的,是导致  相似文献   

5.
<正>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相关性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ADPKD较多见,发病率为1/500~1/1 000[1],多见于成人,约有50%的患者在60岁  相似文献   

6.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大约50%的ADPKD患者在60岁之前出现肾功能衰竭。常规的囊肿内引流术或囊肿去顶减压术已被证明效果不佳。曾有研究报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减慢ADPKD患者的肌酐清除率下降。近年来通过4种不同分子机理的新疗法进入了ADPKD的临床试验: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标靶)抑制物、生长抑素类似物以及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Hippo信号通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动态平衡, 在调控组织、器官大小及细胞数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 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 Hippo信号通路与ADP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通路主要成员的活性和表达异常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毛和细胞极性等产生影响, 诱发肾囊肿的形成。该综述总结了Hippo信号通路在ADPKD发病中的潜在机制, 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串扰, 以及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异, 讨论针对Hippo信号通路治疗ADPKD的策略, 以期为ADPK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多囊肾病(PK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按遗传方式町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两种.  相似文献   

9.
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发病率为1/400~1/1000。ADPKD主要致病基因有两个,分别称为PKD1和PKD2。该病代代发病,子代发病机率为50%。患者多在成年后出现双侧肾脏囊肿,随年龄增长,逐渐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至60岁时,约半数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占ESRD病因的第四位。ADPKD还可合并肝囊肿、心脏瓣膜异常、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迄今,ADPKD尚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检测肾功能正常不同血压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肱动脉与颈动脉形态学、力学与功能性部分参数,探讨ADPKD患者是否早期即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分别探测ADPKD高血压、ADPKD正常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及正常对照4组人群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扩张性。 结果 (1) ADPKD高血压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显著小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和ADPKD正常血压组,而ADPKD正常血压组显著小于正常对照。(2) ADPKD高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IMT均显著高于ADPKD正常血压组和正常对照,而ADPKD正常血压组IMT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ADPKD高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组与ADPKD正常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横断面扩张性(CD)和弹性模量增值(Ei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DPKD正常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肾功能正常的ADPKD高血压和正常血压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功能受损、IMT增加和颈动脉扩张性降低,提示ADPKD早期就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以双侧肾脏多发进行性囊肿生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较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虽然近年来ADPKD成为肾脏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举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没有定论。纵观目前对ADPKD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方向:①ADPKD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其主要学说包括:"二次打击"学说;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学说;终止信号假说;齐-杂合子学说。②ADPKD囊泡内囊液的异常分泌:纤毛致病学说及其他原因导致囊泡内囊液异常增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成人型多囊肾病又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约为1/1000~1/500[1,2].  相似文献   

1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 (ADPKD)是人类目前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单基因疾病 ,而且已成为引起人类终末期肾病的第三大疾病 ,近年人们对ADPKD发展的分子基因学和细胞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人们在治疗ADPKD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4.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确切病因不明,约半数有家族遗传病史。ADPKD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多系统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男性ADPKD患者可出现严重少弱精子症、死精子症、无活力精子、无精子症、附睾囊肿、精囊腺囊肿及射精管囊肿等而导致不育,但目前相关报道不多,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精子结构异常、多囊蛋白结构缺陷、PKD基因突变及AZF基因微缺失有可能是导致男性ADPKD患者精液质量异常发生率增高的原因。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增加男性ADPKD患者配偶的受孕概率,但应充分评估子代的健康问题。本文将从发病情况、病理生理学机制、诊疗现状这几个方面对男性ADPKD不育患者的生殖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是终末期肾病(ESKD)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被诊断出患有此种疾病。2018年4月FDA批准了托伐普坦用于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此后,关于多囊肾病的治疗方案不断更新,投入临床试验的治疗药物也越来越多。本文就ADPKD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给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富含半胱氨酸61蛋白(Cyr 61)在正常人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肾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探讨其在多囊肾病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ADPKD患者肾囊肿组织中Cyr 61的细胞定位及其在体液和细胞中的表达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yr61、Ⅰ型、Ⅳ型胶原(Col Ⅰ、Ⅳ)和层粘连蛋白(LN)的基因表达。结果 Cvr61在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有微弱表达。ADPKD患者肾组织中Cyr61含量明显增高,主要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和残存的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多囊肾组织中Cyr61与Col Ⅰ、ColⅣ、LN的mRNA表达都明显增高,且ColⅣ明显高于Col Ⅰ。正常人尿液未检测到Cyr61,而ADPKD尿液中可检测到Cyr61,其血清中Cyr61水平约为尿液的2倍。结论 Cyr61在ADPKD囊肿组织过度表达,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参与ADPKD囊肿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患病率为1/400~1/1000[1]。ADPKD主要致病基因有两个,PKD1和PKD2,其突变导致疾病分别约占发病人群的85%和15%[2-3]。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子代发病机率为50%。患者多在成年后出现双侧肾脏囊肿,随年龄增长,逐渐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4]。ADPKD常累及全身多  相似文献   

18.
多囊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最为多见。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引起肾功能完全衰竭。同种异体肾移植是外科治疗终末期多囊肾病的最有效方式。而原位肾脏的处理是影响肾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终末期多囊肾病原位肾脏切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本综述的目的在于总结目前终末期多囊肾病肾移植治疗时对原位肾脏处理的相关文献,并为终末期ADPKD患者提供最佳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发病率为1/1000-1/400,是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变而引起的遗传性肾病。ADPKD合并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的病例临床上较为少见,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本研究旨在探讨ADPKD合并原发性IgAN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3例ADPKD并IgAN患者的临床表现、ADPKD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病理诊断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发病年龄31-53岁,均以少尿、水肿、大量蛋白尿为主要症状,肾穿刺活检术后诊断为1例HassII型IgAN和2例HassI型IgAN。病例1给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病例2给予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病例3单用泼尼松治疗。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患者大量蛋白尿和血尿均得到缓解。虽然患者随访时总肾脏体积仍出现增长,但长期肾功能保持良好。结论ADPKD伴大量蛋白尿根据囊泡位置尽可能开展肾活检。ADPKD并IgAN的患者应根据分型给予循证支持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减少蛋白尿,有助于预防肾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单基因遗传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同时也是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成为肾脏替代治疗的第四大常见病因[1],先前已知的PKD1基因的致病种系突变超过1200个[2]。ADPKD多由PKD1以及PKD2突变导致,估计其全球患病率在1∶1000和1∶2500之间不等[3]。ADPKD病程特点是肾脏实质内散在分布多个囊肿,并随年龄不断扩大,囊液增多,肾功能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进行性丧失,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或者行肾脏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