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褐煤气化技术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床、流化床和气流床等煤气化技术都可应用于褐煤气化,褐煤的煤种特征对不同的煤气化技术有不同的适应性,不同的煤气化技术对褐煤气化前的处理有不同的要求。主要从煤种特征、不同炉型对入炉煤的要求方面,就当前典型的煤气化技术应用于褐煤气化的情况进行了评述。并对褐煤地下气化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洁净煤气化工艺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寿建 《化肥设计》2004,42(3):15-17
从环境保护、煤种适应性和煤利用效率方面阐述了洁净煤气化工艺的特点,介绍了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和壳牌粉煤气化工艺,从煤种适应性、氧气消耗、碳转化率、热效率及合成气有效成分方面对这2种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壳牌煤气化是洁净煤气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煤气化技术在晋煤集团的应用现状,阐述了晋煤集团探索适合晋煤无烟煤气化技术的研发过程,开发的多喷嘴分级给氧气渣并流型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具有煤种适应性广、适合高灰熔点煤、气化效率高、适合大型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煤炭气化发展及应用中的热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中国煤炭气化发展及应用现状,针对不同气化技术的应用热点问题如气化技术选择、煤种对气化技术的影响及适应性、煤炭分级气化及配煤气化等进行了探讨,对多联产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王飞  朱玉芹  周霞 《广州化工》2011,39(10):47-48,67
介绍了几种主要煤气化技术的发展情况,评述了各煤气化技术的优缺点,煤种适应性,各自的煤气质量和应用领域,工业化放大的不同特点,气化效率的不同,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等。可为计划上马煤化工项目的用户选择气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Shell煤气化技术具有煤种适应性广、单系列能力大、气化温度高、运转周期长、环境效益好等特点,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先进的洁净煤气化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Shell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目前国内引进装置的建设和投产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气化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灰熔聚煤气化技术在太原半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完成加压气化考核运行,标志着该技术已具备了工业化示范的条件。灰熔聚煤气化技术是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新型煤气化技术,具有煤种适应性强、投资省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钱伯章 《大氮肥》2011,34(6):405-405
北京博学汇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全煤种环保型粉煤气化技术即复合粉煤气化技术引起关注。该技术解决了煤气化技术多年来存在的煤种适应性差、投资大和可靠性低的技术难题,为煤化工行业低成本煤气化,特别是褐煤等劣质煤的低成本清洁气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采用该工艺的第一套日产300t合成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已在山西省永济中农化工...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固定床气化、Lurgi加压气化、BGL煤气化、流化床气化等煤气化技术的特点及对煤种的适应性;分析了中煤集团煤化工企业气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从责任机制、原料煤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气化炉安全平稳运行的注意事项,并阐述了后续项目气化方式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0.
4 GSP^TM煤气化技术优点 (1)煤种适应性强:该技术采用干煤粉作气化原料,不受成浆性的影响;由于气化温度高,可以气化高灰熔点的煤,故对煤种的适应性更为广泛,从较差的褐煤、次烟煤、烟煤、无烟煤到石油焦均可使用,也可以两种煤掺混使用。即使是高水份、高灰份、高硫含量和高灰熔点的煤种基本都能进行气化;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煤气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煤气化技术的原理进行了阐述,概括介绍了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三种不同煤气化技术的特点,并对鲁奇炉、德士古炉、壳牌炉、恩德炉等几种常用气化炉的性能做了比较,重点介绍了恩德粉煤气化炉的发展历史、特点及应用现状,认为恩德粉煤气化技术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国内实力比较薄弱的合成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12.
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是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低品位的生物质能转化成高品位氢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双流化床气化过程的基本原理,从燃气中氢气浓度、焦油含量和装置热效率等角度,介绍了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早期探索和发展现状,对目前几种典型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的炉型设计及相关试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内循环双流化床气化炉结构虽然简单紧凑,但是难以避免气化室和燃烧室之间的气体串混问题;而外循环流化床通过外置返料器很好地解决了气体串混问题。分析了不同气化室优化设计方案对提升燃气品质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最后对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制氢具有非常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气流床气化炉操作温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根良  门长贵 《煤化工》2007,35(4):8-11
通过探讨气化炉操作温度的影响因素,建议依据气化炉型、煤质、目标产物煤气组成等主要因素,建立气流床气化炉操作温度评价模型,为气化炉运行提供直接的适宜的操作温度,旨在延长气化炉的运行周期和使用寿命,提高气化装置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化肥造气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锴  邓蜀平  张铱 《煤炭转化》1999,22(4):16-20
评述了近年来煤气化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对改造或新建合成氨厂的具体建议,即对于小型合成氨厂, 可以采用连续气化代替间歇气化、气化型煤代替无烟煤 (或焦炭) 或选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 对于中型合成氨厂, 可以采用连续气化或气流床气化技术; 对于大型合成氨厂,则采用气流床气化技术、流化床气化燃烧一体化技术或者采取Lurgi炉和湿法气流床(如Texaco炉) 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兵  田靖 《化工进展》2012,31(10):2191-2196
对煤质与气流床气化炉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水煤浆气化炉与干煤粉气化炉的各自技术特点,分别讨论了煤阶、成浆性、发热量、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灰熔融性、渣的流动性、熔渣腐蚀及煤灰沉积对气流床煤气化选型、设计、操作条件及气化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两类气化炉对不同煤性质的适应性并给出了典型的煤质适用范围。总结了工业应用针对不同煤质要求的解决方案并回顾了相应领域的研发进展。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煤质与气流床气化炉的选择、应用与进一步研发方向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褐煤为原料,对几种煤气化技术即壳牌粉煤气化技术、航天炉粉煤气化技术、GSP气化技术、BGL气化技术和五环炉气化技术的先进性及适用性进行分析;提出在褐煤的干燥和输送能够满足工业运行的前提下,优先推荐选用粉煤气流床激冷流程气化技术,符合现代煤气化技术发展方向;气化炉设置应该考虑多炉互备运行。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Many different types of reactors,for example,fixed bed,moving bed,fluidized bed and spoutedbed,have been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laboratory in research studies.Althougheach of these coal gasifiers has its own specific advantages,there exists,generally speaking,certainwaste gas in product gas because of the direct burning of coal with oxygen or air to provide heatneeded in the endothermic process of coal gasification in gasifiers.A new type of moving bed  相似文献   

18.
煤炭气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工业化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勇 《化肥设计》2009,47(2):7-9
论述了煤炭地面气化技术和地下气化技术的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和工业应用;对比和分析了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气化炉的气化特点和工程应用概况;提出了目前国内可采用优先发展工业化成熟的Texaco气化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对置式多喷嘴气化技术,适时发展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干煤粉气化技术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周朋燕 《山西化工》2012,32(5):67-70
对比分析国内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煤气化工艺,主要对常压固定床富氧连续气化、恩德炉粉煤气化、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壳牌干煤粉加压气化以及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四喷嘴对置式干粉煤加压气化和两段式干粉煤加压气化等煤气化工艺从煤质要求、煤种适用范围、工艺操作条件、有效气含量、消耗情况与气化效率、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论。结合项目所在地地理位置、煤质条件和经济环境等因素,选择合成氨煤气化技术为常压固定床富氧连续气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