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大的体现就是应用题的解答,这本是学生学习数学价值的体现,也更应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看见应用题烦,解答应用题难。本应是让学生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应用题,却成了教师教学中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在三年级的《两步应用题》教学中,我根据课标要求,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与数学模型法有些不一样,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可从如下三方面着手:1,对已建的数学模型进行“意义赋予”,让学生感受建模作用;2.应用题要应用,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训练学习建模,3.实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建模。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式,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学习的真正价  相似文献   

4.
一、摆正主体的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会自觉的方法,也就是教师“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让学生事先预习、自学,把自学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对共同的疑难问题,教师重点讲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三年级数学教学中,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给人们的是客观实体和意识的数感。数学灵活多变,而又抽象含蓄;数学简洁和谐而又复杂深邃;数学活泼有趣而有时枯燥无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趣味十足,深入到数学中去呢?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兴趣,寓教于乐。课堂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地探索与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改变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促使学生很快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  相似文献   

6.
【评析】1.在生活中学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问题生活化,既是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也是体会数学价值的需要。本课通过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平等、畅所欲言的环境,让学生在一次次思考、交流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琼 《学周刊C版》2011,(10):120-120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可见,应用题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初中数学常见的应用题类型有:方程类应用题、两数类应用题、几何类应用题,等等.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认为数学难学.枯燥乏味,学习过程如临大敌,提起数学就头疼。这都表明学生没有快乐的学习体验.产生了消极的学习心态.只有真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快乐地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喜欢学习.学出效果。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戴晖明 《云南教育》2001,(10):25-2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中明确提出:“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里又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应该重视开放性应用题的设计使用。开放性应用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输入、相互作用、输出三个阶段组成,它的优化和有效是一种超越于程序化学习之上的,使学生作为主体随时监控与调节自身的学习过程。本文针对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策略:强化认知性自我指导,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主动学习;运用适当的归因训练,转变学习态度,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问题、探索、体验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已刻不容缓.而我们知道实践中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那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学好数学呢?笔者认为,应实施“问题-探索-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数学学不好的原因,往往是从解应用题开始的。由此促成了中、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种种原因。因而,我认为应加强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从应用题起步教学抓起,从低年级抓起,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一、抓好观察操作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题就是来自于身边生活操作活动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十五年前本人有幸被破格评为地区第二届教坛新秀并在全市数学研讨会作课五年制第七册《射线和角》,并得到好评;2004年4月在全校领导班子示范观摩课上再次上起本课(六年制第八册)。我把前次的教案及专家评语与本次的实录进行了对比,发现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取其中几个片断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他们在主动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数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教学设计应起到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作用,力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自1995年数学应用题进入高考以来,每年不论数学应用题的题目难或易,其得分率都是比较低的.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数学应用题有一种恐惧感;二是考生没有掌握数学应用题求解的一般分析方法;三是考生的应试策略与表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高考复习与冲刺阶段如何能在数学应用题方面有所突破呢?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郑美玲 《福建教育》2007,(12):36-37
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不会做“应用题”,有些学生会听讲不会看书,有些学生常常看不懂题意,有些学生常常忽略了关键字眼……原因也许有很多,但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数学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主要能力之一,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关注教学阅读现状,探讨提高学生教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发生,文章对探究式教学中的深度意蕴进行了分析,确定其可达成目标性,并针对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提出探究概念,追本溯源;探究定理,质疑辨惑;探究变式,融会贯通三项策略,以不同类型知识创设探究环境,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独立思考、推导知识,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提升思维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20.
申建春 《湖南教育》2000,(18):42-42
教育部2000颁布修订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增加了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内容。大纲这样的规定,为我们指明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表明数学教学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千米的认识”一课(下称本课),是为今年全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新大纲新教材培训班所上的观摩课,很好地体现了新大纲的上述精神,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