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作为中医原著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在我校各级领导和教务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安排下,临床经典导读课程于2008年1月作为必修课(56学时)正式开课。授课对象是中医学相关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较早接触到中医经典,大部分学生感到满意,认识到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体会到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较为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  相似文献   

2.
中医经典导读课程作为中医学必修课于2008年在本校正式开课,时属国内首创。该课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经典中的内容重新整合,分为总论、辨证、病证、症状、治法、方证六大部分,教学中注意寒温的对立和并立及统一、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关系、中医外感热病与西医感染病等问题。这门课程承上启下,既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中药知识,又为中医临床经典原著和中医临床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中医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明确中医经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实际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中医经典原著,对于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存在困惑。针对问题,需要改进中医经典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加强经典原文的背诵和讲解,注重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增加病案举例,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开设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改革中一项新的尝试,从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定位、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如何引入翻转课堂理念并将其有效运用于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专业实践课。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16人,使用翻转课堂与相应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课程。授课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翻转课堂理念运用于"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课程后,学生及格率为100%,课程成绩均分为89.1分。教学满意度各方面调查结果均在85分以上。结论翻转课堂运用于我校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专业实践课中,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其中基本概念的把握非常重要。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了温病概念的教学重点和方法。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中医原著的学习是学好中医经典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鉴于《伤寒论》及相关中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对我校中医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兴趣及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中医专业学生多数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中医,普遍认为《伤寒论》非常重要,但是约20~30%的学生对中医经典热情不高。从学生的建议来看,临床见习、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所期望。本调查为《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工作改进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中医经典课程又称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涵盖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课程,其理论丰富,临床实用价值高。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近年启动的"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即是以经典著作学习为依托而制订的,经典学习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因而培养当代名中医必先从中医经典学习入手,本研究以温病学教学为例,探索中医经典案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教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从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两个方面入手,指出目前学校经典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同时提出改善目前现状需在教学中尊重原著、注重任课教师临床能力培养及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与《内经》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而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之渊薮,是中医学子必修的课程,在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中医临床基础各课程教学现状由于历史原因,现各中医药院校往往将各中医经典课程分开讲授,使经典课程成为了精专而狭窄的学问。授课教师各自为阵,相对孤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重复的方剂及辨证不知所措,重点难于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各高校相继掀起了一轮在线开放课程的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教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热潮。本文基于目前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滑坡的现象、"回归经典"逐渐成为中医教育界的趋势的潮流。探索以《金匮要略》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整合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以期提升学生对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从教育部在医学院校中设立中医专业和成立中医院校以来,一直都将四大经典课程当做培养中医人才所必须的教学内容,经典课程也为培养中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自主学习指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自觉的设置学习目标、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自我监督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本文对自主学习理念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文分析了中医经典教学现状,互联网教育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互联网教育需要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从事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改变,教学模式需要变革,同时中医学生学习方法需要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经典课程主要是指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石指导中医临床各科运用。目前,高职高专中医药院校开设此课程甚少,基于此现状,文章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度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合理设置中医经典课程,让学生学会"读经典、用经典",进而为以后的中医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传承中医精髓,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课程是现代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但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难度极大,而思维导图法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为例,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本篇的学习过程中,观察思维导图是否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金匮要略》课程的作用。结果发现,思维导图法的引入,能够有效提高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帮助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中医经典课程考试改革的模式和方法。方法确定考试内容,制定考试大纲,以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级分步实施经典等级考试,通过考试分析和信息反馈了解考试情况。结果等级考试效果显著,大多数同学认为经典等级考试有助于经典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经典的兴趣及提高临床辨证能力。结论初步构建了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PBL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能否编写一份好的中医经典课程PBL教案是开展经典课程PBL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结合中医学认知特点,从PBL的教育理念、PBL教案的作用、教案的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选择、教案的编写要素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阐述了在中医经典类课程中开展PBL教案编写的体会。认为在中医经典类课程中进行PBL的教案设计应紧扣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刻领悟PBL的教育理念,明确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目标,达到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8年来,我们基于"教书、教人、教心、教已"以人为本,立体、开放、互动的理念,在学校本科教学构建"理论教学大量引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临床教学通过经典病例分析,着重学生辩证思维和临床技能培养;科研教学通过专题实验研究诠释中医经典的科学内涵"的教医研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结果通过实施以上教学模式,创新教材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促进师资培养,丰富教材建设。结论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促进了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医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经典文献,中医经典文献在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结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然而,现行中医经典教育存在对经典课程不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未能很好地结合等问题,影响了中医人才质量。文章提出,应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注重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以中医为主体。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通过读中医经典、学习专科原著、跟师临证,在临床实践中理论结合实际,学习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提高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