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分型等临床资料,探讨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 (Simpson Ⅰ级,Ⅱ级和Ⅲ级) 9例;肿瘤次全切除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并发症较轻,无重残及死亡病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分型主要依靠CT、MRI.显微外科技术、个体化手术入路和对局部解剖的熟悉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枕大孔区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选择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脑膜瘤21例,其中,肿瘤位于背侧4例、腹侧3例、腹外侧14例;背侧者选择后正中入路,腹侧或腹外侧者选择远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17例(81%),次全切除1例(椎动脉上下型)、部分切除3例(2例为椎动脉上下型、1例为椎动脉上型);不全切除4例均为腹侧或腹外侧患者,术后均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随访1~88个月(平均27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病例;21例中,临床症状改善16例,保持原状3例,加重2例.结论:枕大孔区脑膜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征性,术前的位置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和娴熟的颅脑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安全有效切除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9年7月间诊治的1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颅神经功能改善9例,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7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后组颅神经损伤者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桥小脑角脑膜瘤可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注意对血管、神经和脑干的保护,提高切除肿瘤的技巧,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5例,其中生殖细胞瘤2例,畸胎瘤1例,脑膜瘤1例,脂肪瘤1例。肿瘤直径2.3~5.5 cm。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脑积水加重1例,行分流术后失访。余4例随访9个月~5 a,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3例无复发。结论: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切除松果体区中小型及后位肿瘤,术区显露良好、脑组织损伤小。合理应用可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岩上静脉(SPV)和岩上窦(SPS)的解剖变异及其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处理策略和教训。 方法 回顾性分析岩斜脑膜瘤手术治疗病例19例,按照岩斜脑膜瘤的分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进行手术,观察SPV和SPS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处理手术并发症。 结果 脑膜瘤手术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63.2%(12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36.8%(7例)。术中见SPV和SPS解剖分型Ⅰ型有63.2%(12例),Ⅱ型21.1%(4例),Ⅲ型15.8%(3例)。采用经岩前中颅窝底入路10例,10例离断SPS,2例损伤SPV;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例,3例离断SPS,1例损伤SPV;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1例损伤SPV。所有病例中,手术离断SPS 68.4%(13例),损伤SPV 21.1%(4例);其中引起严重并发症15.8%(3例)。 结论 岩斜脑膜瘤手术前通过影像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SPV和SPS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治疗继发三叉神经痛的小脑桥脑角肿瘤10例,其中胆脂瘤7例,脑膜瘤3例。手术中发现肿瘤直接包绕三叉神经6例;肿瘤将三叉神经压向后下方3例;另1例肿瘤与三叉神经无明显关联,但脑干移位造成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结果:7例胆脂瘤患者中4例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3例脑膜瘤患者均取得全切除。手术后10例中9例三叉神经痛停止发作,1例患者疼痛减轻,服用卡马西平后症状得到较好控制。随访6~13个月无三叉神经痛复发病例。结论: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桥脑角肿瘤,同时探查肿瘤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必要时行微血管减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有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岩上静脉(SPV)和岩上窦(SPS)的解剖变异及其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处理策略和教训。 方法 回顾性分析岩斜脑膜瘤手术治疗病例19例,按照岩斜脑膜瘤的分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进行手术,观察SPV和SPS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处理手术并发症。 结果 脑膜瘤手术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63.2%(12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36.8%(7例)。术中见SPV和SPS解剖分型Ⅰ型有63.2%(12例),Ⅱ型21.1%(4例),Ⅲ型15.8%(3例)。采用经岩前中颅窝底入路10例,10例离断SPS,2例损伤SPV;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例,3例离断SPS,1例损伤SPV;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1例损伤SPV。所有病例中,手术离断SPS 68.4%(13例),损伤SPV 21.1%(4例);其中引起严重并发症15.8%(3例)。 结论 岩斜脑膜瘤手术前通过影像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SPV和SPS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骨锁孔由小脑幕上至幕下内镜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50件颅骨干标本观测相关骨性标志及其与硬脑膜窦沟的对应关系;利用10具湿性头部标本观测锁孔体表定位标志、小脑幕切口定位标志、内镜入路的角度、深度等解剖参数。结果:顶乳缝前角、乳突尖、枕外隆凸与乙状窦、横窦体表投影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小脑幕外侧部,颞骨弓状隆起后缘、小脑幕窦入口和乙状窦上曲内缘之间有1个安全三角区(小脑幕安全三角);以星点至顶乳缝前角连线中点所作上垂线15 mm处作为锁孔中心点,内镜可从锁孔经小脑幕安全三角至幕下脑桥小脑三角区。结论:颅骨锁孔经小脑幕上至幕下内镜手术入路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切除累及幕上下的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以成人尸头标本10具(20侧)作为研究对象。取5具尸头的大脑标本,观察侧脑室三角区及其相关解剖结构;测量胼胝体压部后极至枕极(枕叶后极)的垂直距离,大脑经胼胝体压部后极行冠状位切开,测量侧副沟底部至侧脑室三角区底面的最短距离。在另外5具尸头标本上模拟行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手术以显露侧脑室三角区,观察并记录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侧副沟与侧脑室的位置关系相对恒定,视辐射纤维覆盖侧脑室的外侧壁。胼胝体压部后极至枕极的平均垂直距离为(41.26±2.78)mm;大脑经胼胝体压部后极的冠状位切开,测量侧副沟底部至侧脑室三角区底面的平均最短距离为(4.24±0.98)mm。通过枕部旁正中的锁孔骨窗,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模拟手术均成功完成,通过由下向上的视角可清晰显露侧脑室的三角区以及体后部。结论 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侧副沟入路可以有效显露侧脑室的三角区及体后部,且避免损伤视辐射及语言功能区,可作为部分侧脑室肿瘤的手术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延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讨论。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进行延颈交界区腹侧局部显微解剖探讨,观测延颈交界区有关结构。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26例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9例痊愈,17例好转。14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2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成  周钟阳 《解剖与临床》1999,4(4):245-246
远外侧经髁入路又称枕下远外侧入路,最外侧经扰骨髁——颈结节入路,枕下后外侧入路等。脑干腹侧,枕骨大孔区前缘及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远外侧经髁入路能够更好地显露和切除斜坡下端和扰骨大孔前缘的肿瘤,从而减轻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 1.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2.
金保哲 《医学信息》2006,19(3):90-93
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根据病变部位有适用于前部病变的经额叶皮质入路、经胼胝体前部入路、经终板入路,主要适用于中部病变的脉络丛下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脉络裂下经中央帆入路,主要适用于后部病变的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及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解剖和临床研究表明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达三脑室最近、术后并发症少,掌握该入路路径中扣带回、胼周动脉、胼胝体、穹隆、前连合等重要神经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有利于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为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和后切迹间隙的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模拟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逐步解剖,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描述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直接暴露了后切迹间隙,但由于小脑对视野的阻碍,限制了四叠体板下半部分的暴露;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视野范围集中在中切迹水平的脑干背外侧面区域,且可以观察到同侧的上、下丘。结论:1、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用于后切迹间隙的第三脑室后壁,松果体区和四叠体上丘平面,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合于中切迹间隙的后方区域和同侧的四叠体板。2、开颅过程中对静脉窦的完全暴露和对静脉窦向上的牵拉有利于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手术暴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并归纳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手术相关入路的选择。方法 在PubMed、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中以“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及“手术入路”为关键词,搜索1997年1月—2015年1月国内外有关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可以概括为直接入路和自然间隙入路,直接入路包括上顶枕叶皮质入路、经颞皮质入路、经顶颞入路及经枕入路等,自然间隙入路包括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外侧裂远端入路、后纵裂经楔前叶入路、后纵裂对侧楔前叶入路及小脑上经小脑蒂侧副沟入路等,各种手术入路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结论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是其最佳治疗手段。应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安全、有效、个体化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黄立勇  陈颖  周文科  李祥生 《医学信息》2010,23(6):1616-1618
目的 探讨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了19例采用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9例中,肿瘤全切17例(Simpson I、II),次全切2例(Simpson III级);视力视野改善10例(71.4%),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损伤小、手术视野良好、并发症少,能获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枕下远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显微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的方法。方法:收集颅脑肿瘤外科死亡标本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处理后,对其中未经手术治疗的13例行枕下远外侧入路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切除的模拟手术,另2例生前已行颅内手术者开颅观察。结果:本组13具模拟手术标本中,切除位于枕骨大孔前方的肿瘤6例、下斜坡3例、外侧区4例。结论:经该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可扩大手术视野,更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并能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与损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生长特点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采用保护神经血管的手术技巧,总结肿瘤切除程度及临床症状变化,通过功能状态评分(KPS)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显微手术全切15例,次全切7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例,对侧肢体不全偏瘫1例;患者术后KPS评分(86. 82±7. 16)分显著高于术前(75. 91±7. 34)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操作,选择适当手术入路、保护重要血管及神经、正确处理肿瘤基底及肿瘤生长点可使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入作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采用乙关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残废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入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隆低残废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叶基底桥静脉,而实际解剖组在显微镜下解剖,比较两组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 结果 颞叶基底桥静脉有4型。实际解剖组:静脉湖型17.5%,烛台型40%,单根型20%,多根型22.5%;虚拟解剖组:静脉湖型16%,烛台型42%,单根型18%,多根型24%。实际解剖组静脉属支213根,87汇入点;而虚拟解剖组分别为167属支,81汇入点。颞叶基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实际解剖组横窦区域52.87%,小脑幕区域24.13%,岩上窦区域23.0%;虚拟解剖组横窦区域54.35%,小脑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 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颅中、后窝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腹侧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及其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例共10侧正常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外侧经枕髁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毗邻结构,到达枕骨大孔腹外侧区.结果:应用此入路切除部分枕髁可满意暴露枕骨大孔腹外侧区,而对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最小.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是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