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原缺氧高度相关性疾病及对高原病新分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平原存在的疾病,于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部分会表现出与平原不同的特征。有的高原特征不明显;而有的疾病高原特征非常明显,与缺氧高度相关。笔者将那些平原已有的、在高原环境下受高原缺氧影响特别大、与高原缺氧相关性特别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对比驻高原与驻平原空军官兵口腔健康状况,为驻高原空军官兵口腔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驻高原(平均海拔3900m)空军某部官兵990人(高原组)和驻平原(平均海拔500m)空军某部官兵910人(平原组)进行口腔健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龋病、牙结石、牙龈炎和牙周炎发病情况。结果高原组官兵较平原组官兵口腔疾病发生率高,且驻高原时间越长,口腔患病率越高;高原组患龋病率、牙结石检出率、牙龈炎和牙周炎患病率均高于平原组(Ρ<0.05)。结论驻高原空军官兵口腔疾病患病率较平原官兵高,加强对高原官兵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改善高原医疗卫生条件和环境对降低高原官兵口腔疾病发生,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对大鼠高原颅脑损伤的影响及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对高原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平原对照组,平原颅脑创伤组,平原颅脑创伤+西维来司钠治疗组,高原对照组,高原颅脑创伤组,高原颅脑创伤+西维来司钠治疗组。创伤组按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大鼠高原与平原颅脑损伤模型,对比观察高原与平原颅脑创伤前后以及给予西维来司钠治疗后血清NE浓度变化,并通过病理学观察西维来司钠治疗对高原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大鼠高原颅脑创伤前后NE浓度均明显高于平原颅脑创伤前后(P0.05),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果显示,高原大鼠颅脑创伤后立即给予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治疗,颅脑损伤程度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结论NE是加重大鼠高原颅脑损伤后神经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西维来司钠治疗对高原颅脑损伤的神经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解答:高原大气压低,空气密度较平原减少,枪弹、弹片等投射物飞行阻力小、速度快,击中组织时造成的损伤重。在海拔3658m高原和351m平原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高原火器伤坏死组织清除量、伤道容积、出人口面积均大于平原。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生长,高原创伤感染发生率较平原低。  相似文献   

5.
《高原医学杂志》2013,(1):F0004-F0004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当人体对高原低压缺氧的适应能力不足时,不仅可罹患各种高原病而损害人体健康而且还可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关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由平原进入高原的个体血压的影响方面,有学者认为无论是高原急性缺氧还是高原慢性缺氧均对其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由平原急进高原个体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平原个体进入高原后急性习服期血压变化规律,以便为临床急进高原人群急性习服期血压异常变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血清铁蛋白含量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健康成年男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铁蛋白的含量,结果发现:1.由平原急进高原及由高原急下平原,人血清铁蛋白含量未见改变。2.长期移居高原及世居高原的人群,血清铁蛋白含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高。3.平原移居高原者,血清铁蛋白含量需2-3年逐渐接近高原水平,以后增高不明显。4.长期移居高原者,返回平原居住2-3年血清铁蛋白含量方可逐步降至平原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高原人、高原移居平原人和平原世居人体中游离腺苷酸。西宁地区移居人群、高原世居人群和平原移居人群腺苷酸测定值与平原地区世居人群腺苷酸测定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随队老干部,自身队员、平原移居老干部和高原世居人体四组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从机体血清中所测结果表明短期移居平原地区的机体腺苷酸变化不明显,说明高原人群腺苷酸的生物转化速度相应地比平原缓慢,这种原因可能是腺苷酸在细胞内生成减少和细胞耗能量增加造成不同人体细胞内DNA单链中多核苷损伤修复系统存在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9.
皮质醇是人体最不可或缺的激素之一,对调节人体生理反应事件有重要作用。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特殊的低压缺氧环境首先诱发机体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的应激反应,并以血清皮质醇增高最为明显。本文旨在探讨短期高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后皮质醇的脱适应变化。作者选取参加高原(海3 700m以上)军事任务返回平原后出现高原脱适应反应的613例官兵作为实验组,未上高原的140例官兵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高原居住时间为116天后返回平原。  相似文献   

10.
血氧饱和度(b1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是反映机体供氧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人体氧转运能力和对低氧适应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武警新兵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急进高原和新兵训练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以期为武警新兵高原习服提供新的资料。作者将受试者分为平原男性组、平原女性组、高原男性组和高原女性组。平原男性组分别在平原、  相似文献   

11.
临床问答     
问题1:高原火器伤有何特点解答:高原大气压低,空气密度较平原减少,枪弹、弹片等投射物飞行阻力小、速度快,击中组织时造成的损伤重。在海拔3658m高原和351m平原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高原火器伤坏死组织清除量、伤道容积、出入口面积均大于平原。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生长,高原创伤感染发生率较平原低。高原火器伤除局部损伤重以外,高原环境机体耐受力差,血液粘滞度大,微循环差,易加重伤清,休克发生早,进展迅速,持续时间长;脑水肿发展迅速,消退缓慢,昏迷时间长,颅内高压症明显;因高原缺氧,胸部火器伤后,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记了久居高原海拔(2 60~3000m)健康老年前期和老年人返平原后■动图,并与高原及海平组同令人作对比。结果显示:返平原各年龄组中PEP.IVET.P■P/LVET与平原组无差异。返平原的男性PEPI缩短、LVETI延长,这与高原地区的PEPI延长、LVETI缩短适其相反。返平原男女两组PEP/LVET比值短于西宁组,而与平原组接近。揭示高原久居老年人脱离低氧环境后,心脏收缩间期(STI)逐渐恢复到平原的生理稳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和紫外光谱法分析青藏高原鼠兔移居平原再返高原后心,肝,肾组织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发现:高原鼠兔随着移居平原时间的延长,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明显下降,同工酶酶谱呈现出组织的特异性,提示:高原鼠兔移居平原,在大气压、氧分压均有改变时,胞液中该酶穿梭进入线粒体时,进行着平原适应性的调节。这也是高原鼠兔脱适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具有空气稀薄、氧分压低、相对温度低、紫外线照度大等特点,平原人快速进驻高原地区后,因高原缺氧体内将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以适应高原的生存环境。本文检测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不同时相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并与平原地区健康人、世居高原健康人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者观察了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谢在模拟高原训练返回平原后的变化趋势 ,对高原训练影响机体运动能力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用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缺氧环境 ,高度选择海拔 2 30 0m± 5 0m ;以平原不运动、平原运动及模拟高原对照 ,在低压舱内训练小鼠游泳 4周后出低压舱 (返回平原 )后 3周这一连续过程中 ,选择低压舱即刻、第 5天、第1 0天和第 2 1天分别测试与分析小鼠股四头肌乳酸 (MLa)和血乳酸 (BLa)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模拟高原训练 4周后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谢明显改善 ,表现在以相同强度运动时 ,高原的BLa或MLa明显高于平原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原作训对进驻高原军人作业能力的影响,评估进驻高原部队战斗力真实情况,为进驻高原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标准,对进驻高原部队(2个月)、常驻高原部队(1年)和常驻平原部队3种类型部队军人的高原习服程度、体力作业能力(最大摄氧量、PWC170)和脑力作业能力(数字广度、数字译码、目标追踪、视觉反应时)进行测量评价。结果进驻高原部队高原习服程度达基本习服程度;3类部队的有氧能力均在标准规定的中等水平,平原部队的最大摄氧量大于常驻高原部队(P<0.01),常驻高原部队的大于进驻高原部队的(P<0.01);与平原部队比较,进驻高原部队最大摄氧量下降25.7%,PWC170下降27.7%。与平原部队比较,进驻高原部队和常驻高原部队的数字广度、数字译码和目标追踪均属正常,没有明显降低;但进驻高原部队的视觉反应时延长(P<0.01),常驻高原部队的目标追踪成绩较进驻高原部队降低(P<0.05)。结论促习服措施和高原作训虽然可促进驻部队高原习服形成,但不能克服高原低氧对体能的客观不利影响,2个月的高原作训措施没有起到提升部队体能的功效。为此,应特别重视进驻高原部队在高原环境下体能训练科学性、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平原部队官兵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的过程中,体内氧代谢与SHH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从平原(海拔200m)进入高原(海拔3960m)驻训的男性官兵80人,年龄20~30(22.3±2.9)岁,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在进驻高原前、高原居留6个月及返回平原后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HH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SHH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SMO和细胞核蛋白GLI2的表达。结果进驻高原后,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SHH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SMO和细胞核GLI2表达水平在高原驻训时显著高于进驻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但返回平原后仍显著高于进驻高原之前(P<0.01)。结论高原暴露对体内氧代谢及SHH信号通路具有明显影响,高原低氧环境是激活SHH信号通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14名平原人进驻高原后气体交换无氧阈(AT_(GE))的改变。从中看到,达海拔4370m 高原后第3、5、7和14天,与到高原前比,AT_(GE)分别下降36.5%、32.4%、40.0%和39.0%(P<0.01),并十分接近在此海拔高度上最大氧耗量下降的经验值(34.0%)。平原人达高原后AT_(GE)下降的百分比与入高原前AT_(GE)呈正相关(r=0.851),P<0.01),在平原AT_(GE)较高者,达高原后AT_(GE)下降较多。还在同地观察了8名久居一年的平原人的AT_(GE),与平原对照值比,仍减少25.4%。上述结果表明,平原人进驻高原后,AT_(GE)明显下降,在短时间里尚不能恢复到平原时水平。AT_(GE)作为高原劳动能力评价指标是有应用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高原医学杂志》2011,(4):18-18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发生一系列的代偿适应性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在高原习服适应过程中,有的基因的表达可能发生改变以适应高原环境。本文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和分析移居汉族和平原汉族胎盘之间的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变化,旨在研究移居汉族与平原汉族的胎盘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颅脑创伤的动物模型,旨在研究其伤情特点。作者选取健康Wistar大鼠200只,体重在(200±20)g,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原致伤组及高原致伤组,每组100只。各组随机抽取9只作为平原及高原正常对照组,其余动物分别制备平原及模拟高原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