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聪  黄谦  冯国君  吴彦民 《西南军医》2009,11(5):897-898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的血尿酸含量,并与8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尿酸值作比较分析。结果高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尿酸水平有明显相关性,重度组血尿酸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且重度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低于轻中度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高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尿酸水平与高原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异常、血压、体重指数及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诊疗的3122例健康体检者,对其血尿酸、血脂、血压、体重指数以及血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总发生率为18.39%。男性与女性之间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21.03%vs 13.96%,P〈0.05)。在女性高尿酸组中,收缩压水平较尿酸正常组明显增高[(139.5±25.5)vs(133.4±221.3)mmHg,P〈0.05]。在男性高尿酸组中,BMI较尿酸正常组明显增高[(26.02±4.38)vs(25.11±3.24)kg/m2,P〈0.05]。男性人群中,高尿酸组患者的TC和TG均较尿酸正常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在女性人群中,高尿酸组患者的TG较尿酸正常组患者明显升高,而高尿酸组患者的HDL较尿酸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异常、血压、体重指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体检的人群400例,收集每人的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分成HUA组和非HUA组,统计高血尿酸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HUA组的年龄、性别、FBG、TC、TG及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尿酸值在〉420 μmon/L时心血管事件患病率显著增高。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RP含量,并根据梗死灶面积大小分组,分析各组与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CRP浓度为(11.2±2.38)mg/L,而对照组为(2.32±0.84)m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梗死灶组平均CRP浓度为(4.70±1.52)mg/L,中梗死灶组平均CRP浓度为(9.21±2.23)mg/L,与小梗死灶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梗死灶组平均CRP浓度为(17.46±3.68)mg/L,与小梗死灶组及中梗死灶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高尿酸血症与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紊乱及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7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及其他临床资料,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水平组和正常尿酸水平组,进行比较。结果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16.4%,高尿酸血症男性患者更多。高尿酸组BMI更高;TG、CHOL、BUN、Cr、Log10(Alb)均高于尿酸正常组;而HDL-C低于尿酸正常组。血尿酸水平与BMI、BUN、TG、HDL-C、FPG密切相关。结论性别、年龄、BMI、踝肱指数(ABI)、HDL-C、BUN、FPG可能为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HUA)的临床特点及高血压与HUA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HUA组(A组)及非HUA组(B组),分别测量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空腹血糖(FPG),并进行比较。按不同血压级别分为3个亚组,两两比较血尿酸(SUA)水平及HUA检出率。结果 (1)A、B两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级高血压组和2级高血压组SUA水平和HUA检出率均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1),且3级高血压组SUA水平和HUA检出率高于2级高血压组(P<0.01)。结论 HUA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相互影响;HUA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部位与血糖的相关性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登记2010年9月-2011年9月入住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并按急性卒中影像学DWI分型将急性脑梗死进行分型并分析与血糖的关系.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188例患者中,单发梗死病灶68例(36.2%),其中皮层梗死4例(2.1%)、皮层-皮层下梗死20例(10.6%)、大穿通动脉梗死28例(14.9%)、小穿通动脉梗死16例(8.5%);多发梗死病灶120例(63.8%),其中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44例(23.4%)、双侧前循环多发梗死12例(6.4%)、后循环多发梗死40例(21.3%)、前-后循环多发梗死24例(12.8%).其中原有糖尿病史36例(19.1%),新发现糖尿病14例(7.5%),糖调节受损21例(11.4%).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各亚型与高血糖的关联分析χ2=14.83,P=0.020,r=0.152.各亚型糖代谢异常频率差异的比较X2=17.79,P=0.000.各亚型糖化血红蛋白异常频率差异比较X2=35.57,P=0.000.结论 不同部位的急性脑梗死与血糖水平有关联性,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或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在预防和治疗上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确诊的120例NAFLD患者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HUA组)63例、正常尿酸组(NUA组)57例,分别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UA组血清NO水平、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均较NUA组显著降低(均P<0.05),血清ET-1水平、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IMT显著增厚(均P<0.05)。结论:HUA可加重NAFLD患者内皮功能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中高尿酸血症与肥胖、血压、血脂、血糖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512名60岁以上老年人,男278例,女234例,根据血尿酸检测结果将其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血尿酸组,比较他们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对影响血尿酸水平的诸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正常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甘油三酯等指标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则明显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超标、甘油三酯升高、高龄是影响高尿酸血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逐渐增加,而BMI、甘油三酯的增高可能增大这种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空勤人员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选取东航上海公司的空勤人员795人,收集每人的血尿酸,空腹血糖,血脂等,分成高尿酸组和非高尿酸组,统计高尿酸组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尿酸组的年龄,TC,TG,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非高尿酸组。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瑞雪  延峰  孙希鹏 《武警医学》2019,30(12):1047-1050
 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02至2018-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322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66)与正常尿酸组(n=256)。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MPV与STEMI患者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PV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MPV、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等方面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PV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448,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MPV、SCr、BUN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均与血尿酸水平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OR=2.415,95%CI 1.681~3.470,P=0.000)为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EMI患者的MPV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MPV可能是STEMI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空腹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存福 《西南军医》2010,12(3):417-4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5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入院时检测空腹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将其分为四组,对照分析血糖水平与临床疗效、梗塞灶大小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以及梗塞灶大小、临床疗效与入院时血糖水平有关,血糖越高,临床症状越重,梗塞灶面积大、预后差。结论高血糖可加重急性脑梗塞神经系统损伤,预后不佳,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糖是预防脑梗塞的有力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脑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3例,A组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辛伐他汀40 mg/d;健康体检者33例为C组。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B组)随访6个月。比较3组的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丙二醛、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血脂、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B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B组的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丙二醛、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丙二醛、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均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及血脂水平,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且阿托伐他汀的抗炎性反应及降脂作用比辛伐他汀更强。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25例和脑梗塞后遗症患者15例均取得明显疗效,急性期有效率达92%,后遗症有效率73.3%,尤其对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疗效;且能调整脂肪代谢,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对防治脑梗塞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糖、血脂、血尿酸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及40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IMT,并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UA)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的GLU,TCH,TG,LDL-C,UA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其中GLU,LDL-C和U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的IMT明显增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血糖、血脂及血尿酸的水平与其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的影响。方法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MS诊断标准,将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MS组及非MS组两组。检测各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与腰围。结果 MS组LP-PLA2水平(38.87±5.44)较非MS组(36.44±4.15)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同时伴有TG明显升高及腰围的差异。结论 MS患者Lp-PLA2水平升高,Lp-PLA2可能与MS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进展与氧化应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及普罗布考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于发病第1天测定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及尿酸水平,于治疗第1、3、7天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评价患者卒中进展情况。结果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的卒中进展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7天,研究组卒中进展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研究组患者MDA水平较对照组低,而TAC及SOD水平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与SOD、TAC水平呈正相关,与MDA水平呈负相关;且病情进展患者基线尿酸水平偏低。结论普罗布考可以通过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疾病早期病情进展;较高尿酸水平可降低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进展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解偶联蛋白2(UCP2)在高糖高脂高尿酸小鼠心肌细胞(MCM)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25mmol/L高糖培养基+300μmol/L软脂酸钠干预MCM 18h模拟合并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组(高糖+高脂组),在糖尿病组的基础上再用1500μmol/L尿酸干预18h模拟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组(高糖+高脂+高尿酸组).随后,采用UCP2抑制剂Genipin抑制心肌线粒体UCP2表达,进一步将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组分为溶媒对照组、Genipin组.研究UCP2在高糖高脂合并高尿酸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时,再分为Genipin组、Genipin+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水平,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中UCP2的表达情况,DHE染色及ELISA法检测活性氧簇(ROS)水平.结果 与高糖+高脂组比较,高糖+高脂+高尿酸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心肌细胞中UCP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ROS的水平明显上升(P<0.05).采用Genipin抑制UCP2的表达水平后,高糖高脂高尿酸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及ROS水平升高更加明显(P<0.05).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氧化剂NAC后,高尿酸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ROS升高被明显逆转(P<0.05).结论 UCP2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缓解高糖高脂合并高尿酸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金益军  陆建红 《武警医学》2013,24(3):203-204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浓度对老年脑卒中病的临床预警价值。方法 2010-01至2012-07我院收治老年脑卒中患者143例, 分为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 并选择同期的老年健康体检者371例作为对照组, 所有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 采用酶化学法测定HCY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患者的HCY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HCY浓度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浓度与老年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检测老年人HCY浓度对脑卒中病的发生有重要的预警价值;HCY的浓度不能作为脑梗死和脑出血之间区分判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