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树名木普查发现,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古树名木分布在远离人群的荒郊野外和偏远深山。谁为这些"国宝"级绿色活"文物"的养护管理买单,是目前各级有关部门应该落实的紧迫任务。古树名木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各地社会及科研部门提供着历史、人文、种植、气象、  相似文献   

2.
伊犁的古树     
古稀树木是经过大自然锤炼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幸存者,是活着的深博宝藏,无价珍品。古树名木在众多名胜古迹中,不仅给游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地理、气象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我国和世界各地的风景旅游胜地,都能见到各种古树名木。那么什么样的树龄和树木可称为古树名木呢?我国环保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名木是指树种稀有、名责或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伊犁地域辽阔,树木种质资源比较丰富。历史遗留下来的珍奇古树较多,解放后又引进不少珍贵名木,也是伊犁十分宝贵的树木种质资源,对…  相似文献   

3.
<正>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物种资源、森林资源、景观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资源,它传承着文化、记载着历史,是“活文物”“活化石”“活档案”,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今年以来,我省通过知识科普、标语征集、摄影大赛、建档挂牌等多种举措在全省不断掀起古树名木保护热潮,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树名木,守护生态“活文物”。  相似文献   

4.
古树风韵     
古树风韵张培安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风景旅游区,常能看到一些受到精心保护的古树。古树是大地母亲的造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活着的文物,是一个地方人文历史有生命的纪念塔。笔者的故乡山东济宁市的古槐路上就雄踞着一棵古树,这棵古树雅号“山阳古槐”,因...  相似文献   

5.
善待古树     
古树历经宇宙间的变迁,浓缩着一切生命的哲理,积贮着亿万年的奥秘,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珍贵的历史遗迹。 一棵古树,犹如个历史悠久的气象站,它的年轮是自然而忠实的气象仪,保留着千百年间的气象资料。美国科学家对穴居科罗拉多州南部山崖的印第安人搬迁历史的探讨,是古树年轮研究中很有戏剧性的一页。大约在2000年以前,穴居于山崖的印第安人在大峡谷两岸险峻的地方建立村落。当时这一带草木繁茂,雨水充沛,印第安人在此安居乐业。但好景不长,约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200年,该地连续24年发生灾难性的干旱,印第安人不得不远走他乡。这些史实的获知,除采用一般的考古手段外,关键是研究现在尚存的古树年轮。  相似文献   

6.
《绿化与生活》2013,(7):6-7
15株古树树龄均在400年以上全市905株古树名木可认养古树名木在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标志作用。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或固守着某处古迹,或述说着一段传奇,或记载着逸闻掌故,或联系着先贤明达,留下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印记。古树名木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物种变迁,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宝贵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和遗传学价值。保护管理好首都的古树名木,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古都风貌,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7.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树名木从一种独特的角度阐述着我国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大自然和祖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古树名木是地球上生物个体生存中的强者,古树名木中隐藏着许多历史文化。古树名木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树名木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着环境与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历史、人文与环境的信息,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活的文物。古树名木一般具有以下的条件或特征:树龄在百  相似文献   

9.
每一棵古树,都是一种景观;每一株名木,都记载着一段历史。这些亘古孑遗、珍贵稀有的古树,对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质、古文化、古风俗等意义重大,具有极高的经济、历史、科学、文化、旅游、生态和社会价值。古树是一首凝固的诗,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递着人世间的风雨沧桑。古树是一幅流动的画,描绘了山水园林所绽放出的奇光异彩,印证着中华古老而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古树名木被誉为"活文物"、"活古董",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古都风貌、体现古都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寄托乡思乡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或固守着某处古迹,或述说着一段传奇,或记载着逸闻掌故,或联系着先贤明达,留下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印记。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 0 1 6-2 0 3 5年),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北京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和文脉,讲好北京古树名木故事,本刊特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开办"让北京古树名木活起来"专栏,以充分挖掘和展示北京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全社会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从本期开始,让我们翻开北京古树名木……  相似文献   

11.
<正>9月25日,以“保护古树名木赓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启动。启动仪式上,上线了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发布了“双百”古树推选结果,向全社会发起保护古树名木的倡议。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相似文献   

12.
<正>古树名木是首都悠久历史的见证,北京有着4万余株古树名木,是全世界古树最多的城市。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为深入挖掘古树历史文化内涵,今年全市将结合古树观赏特性,以文化为线索,依托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春、夏、秋三季陆续推出12条古树主题游线,方便首都市民赏古树美景、品古树故事,共同了解、关爱首都古树。首批4条游线已与市民见面,诚邀您在京城最美春天感受古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记载着悠久的历史,传递着人世间的风雨沧桑,印证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文章对科尔沁右翼中旗古树名木现状做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古树名木集科研、历史、人、地理于一身,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管护工作,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本栏目将陆续编发古树名木管护方面的好经验、好办法,以利古树名木健康地跨越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长久地生存。  相似文献   

15.
森林的历程,就是人的历程。山川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而莽莽森林之中的古树名木,却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古树之可贵,就贵在它的寿命之长,饱经沧桑。在它们当中,有的横空出世,仪表非凡;有的形态优雅,丰采动人;有的花奇果具,别具一格,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给人们展现着它们所经历的那些漫长岁月的气候、水文、地质、地理等的变化情况和人类活动的史实,不断地贮存和提供人类所需要的物产和信息。湖南地域辽阔,悠悠历史孕育了众多的古树名木。因此,认识古树,养护古树,研究和利用古树,在科学、经济、政治以及丰富人民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业产业》2014,(6):68-70
一、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重大意义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或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树木。古树名木客观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迁,有效保存了珍贵的遗传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寄托着真切的情感和永久的记忆。如陕西黄帝陵的轩辕古柏、南京的六朝古松、广东高州的唐朝古荔枝等古树名木,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象征和鲜明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每一棵古树,都是一种景观:每一株名木,都记载着一段历史。这些亘古孑遗、珍贵稀有的古树,对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质、古文化、古风俗等意义重大,具有极高的经济、历史、科学、文化、旅游、生态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土绿化》2023,(6):36-38
<正>古树名木是见证历史、研究历史、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化石”,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13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古树名木约有72万棵,我国仅存的5棵树龄5000岁以上古树全部在陕西。陕西是全国独具一格的古树名木大省,具有四大显著特点。一是古树名木数量巨大。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9.
浅谈古树名木的移植与养护复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除文字、文物和古迹记载证明外,古树也是一个有力的见证,又是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古树对研究一个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和植被的演变有着重要价值。随着生态园林的建设和发展,古树名木的保护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城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古树一般指生长百年以上的树。其已经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茎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古树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被称作“活的文物”。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林业总场(以下简称“呼和林场”)原名“厚和林场”,多年来十分注重古树的养护管理,对场内栽植于1937年的70余株油松挂牌保护,使古树得到较好的养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