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玉溪市淋病、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玉溪市2005~2009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有关淋病、梅毒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09年,玉溪市淋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4.05/10万、9.10/10万、7.68/10万、7.36/10万、4.30/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33/10万、7.81/10万、11.05/10万、10.86/10万、13.09/10万,呈上升趋势;淋病、梅毒报告发病率均以18~34岁最高,分别为92.45/10万、78.31/10万,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病报告发病例数男性占70.31%,女性占29.69%,男性多于女性(P<0.05),梅毒报告发病例数男性占53.76%,女性占46.24%(P>0.05);淋病、梅毒报告发病例数以红塔区最多占52.10%。[结论]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点并不完全相同,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描述性传播疾病流行规律。玉溪市从2005年开始梅毒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需加强梅毒防控措施,降低梅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延安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预防控制梅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延安市2005—2010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延安市报告梅毒病例3 250例,年均发病率为25.2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以隐性梅毒为主(2 331例),占总病例数的71.72%,其次是一期梅毒(533例)占16.40%,二期梅毒(267例)占8.22%,胎传梅毒和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多;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20~59岁年龄组发病为主(2 394例),占总病例数的73.66%;男性1 805例、女性1 445例,男女性别比为1.25∶1;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1 480例),占病例总数的45.54%,其次为家务及待业(占16.06%)、工人(占12.31%)。结论延安市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严峻,要加强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行为干预,以控制梅毒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源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流行规律,为制定梅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源市2006—2011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河源市报告梅毒病例4 11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2/10万,发病率最低为2006年的7.79/10万,发病率最高为2011年的30.62/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类型以隐性梅毒(1 946例)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7.28%,其次是Ⅰ期梅毒(1 441例)占35.01%。男性病例2 182例,女性病例1 934例,男女性别比为1.13∶1;发病以25~39岁年龄组为主(1 380例),占33.53%;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1 360例),占33.04%,其次是农民工(1 119例),占27.19%。结论河源市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应加强对群众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卫生检查工作和重点人群的体检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福建省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省梅毒报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梅毒报告发病率从23.7/10万上升至67.2/10万,其中2004—2008年梅毒发病率增幅较大,年均增幅为18.9%;2009—2012年梅毒发病率年均增幅放缓(9.1%),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为主。梅毒报告病例均集中于20~39岁。结论福建省2004—2012年梅毒发病率增长迅速,应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筛查,规范诊治,以有效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常熟市梅毒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常熟市2005—2015年梅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5年,常熟市共报告梅毒病例7 287例,年均发病率为36.10/10万,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男女发病率之比为0.84∶1,病例主要为20~39岁青壮年;以隐性梅毒和早期显性梅毒(Ⅰ期+Ⅱ期)为主,分别占53.37%和45.08%;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商业服务者最多。结论常熟市梅毒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隐性梅毒构成较高,应进一步加强梅毒筛查和健康教育,以减少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5-2010年峨眉山市梅毒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10年峨眉山市梅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梅毒病例3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73/10万,发病率由2005年的6.9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21.65/10万;2010年居8种性病之首;以Ⅰ期梅毒为主,隐性和胎传梅毒逐渐增多;职业以农民为主,共155例,占总病例数的50.8%,疫情向普通人群扩散;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该年龄段共发病194例,占总病例数的63.61%;文化程度中学占绝大多数,共193例占总病例数的63.28%;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结论 峨眉山市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青壮年农民为发病的主要人群,应为防治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胜桂红 《预防医学论坛》2014,(5):385-386,388
目的了解安阳市殷都区2005~2012年梅毒的流行特征,为本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区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安阳市殷都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310例,年均发病率为19.05/10万,各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P〈0.01)。梅毒发病率(/10万),梅元庄办事处为28.03,铁西路办事处为26.68,电厂路办事处为21.98;男性为17.98,女性为20.23(P〉0.05)。310例中,一期梅毒占16.45%,二期梅毒占4.84%,隐性梅毒占77.42%;55岁以上者占60.65%;离退人员占33.23%,农民占21.29%,家务及待业人员占19.03%,工人占12.58%。结论 2005~2012年安阳市殷都区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海安县梅毒及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安县2005-2014年梅毒及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海安县梅毒累计报告2 098例,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6.70/10万~29.64/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26/10万,隐性梅毒占70.0%;淋病累计报告1 106例,报告发病率波动在4.16/10万~26.66/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74/10万。梅毒男女报告发病率比为1.05∶1,20~60岁年龄组占71.0%;淋病男女报告发病率之比为5.79∶1,20~45岁年龄组占78.4%。职业分布,梅毒农民占60.7%,淋病农民和工人占63.2%。结论海安县梅毒和淋病发病水平波动较大,应规范性病诊断和报告,有针对性进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成科 《预防医学论坛》2011,(11):1032-1034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情况,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涪城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和梅毒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淋病累计发病752例,梅毒累计发病939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9.10/10万和23.85/10万。淋病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9.93/10万、女性为7.56/10万(P<0.01);梅毒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3.97/10万、女性为23.72/10万(P>0.05)。淋病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94.95%,农民占19.28%,工人占18.62%。梅毒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87.33%,农民占15.44%,工人占13.10%。[结论]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发病率呈快速下降趋势,梅毒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4—2018年绍兴市≥60岁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4—2018年绍兴市报告的≥60岁梅毒病例资料,分析病例的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结果 2014—2018年绍兴市共报告≥60岁梅毒病例2 148例,年报告发病率在41.29/10万~52.20/10万之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12/10万。病例分期以隐性梅毒为主,占84.78%,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年均增长率为8.83%。≥60岁人群梅毒报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其中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平均增长率为11.91%。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为57.51/10万,高于女性的36.81/10万(P0.05)。病例职业以农民(含民工)为主,1 559例占72.58%。越城区报告病例数最多,531例占24.72%;新昌县报告发病率最高,为72.35/10万。结论 2014—2018年绍兴市≥60岁老年人群梅毒发病率高,以隐性梅毒为主,发病人群以男性、农民为主,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需加强老年人群性病防制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启东市梅毒和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启东市2008—2014年梅毒和淋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4年启东市报告梅毒1 768例,年均发病率为22.49/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淋病216例,年均发病率为2.75/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以Ⅱ期梅毒为主,但近年Ⅱ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隐性梅毒比例上升明显。梅毒男女比为0.86∶1,以40~49岁组人数最多,占21.89%,发病率以20~29岁组最高,为38.14/10万。淋病男女性别比为11.42∶1,以20~29岁组最多,占35.65%,发病率以20~29岁组最高,为8.00/10万。职业分布均以农民最多,大部分病例报告来自启东市人民医院。结论启东市梅毒和淋病发病水平较高,应加强疾病防制能力,加大监测力度,控制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宜昌市2011—2020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宜昌市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宜昌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8 10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76/10万,梅毒报告发病率从2011年的17.39/10万上升至2018年的24.49/10万(APC=6.82%,95%CI:2.34%~11.49%,P<0.05),从2018年的24.49/10万下降到2020年的17.55/10万(P>0.05)。主要以隐性梅毒为主,为5 837例(72.00%),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23/10万。7月份病例数达到高峰,为836例(10.31%),2月份病例数最低,为433例(5.34%)。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市区分布为秭归县(28.51/10万)、西陵区(25.01/10万)、当阳市(23.73/10万),不同地区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92,P<0.01)。男女性别比为0.72∶1。病例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上人群,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西青区2005—2014年淋病、梅毒的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05—2014年西青区的淋病、梅毒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西青区共报告淋病223例,梅毒1 107例;淋病发病率从2005年的16.39/10万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2.92/10万,梅毒发病率从2005年的10.93/10万上升到2014年的22.12/10万。梅毒和淋病患者年龄均以20~49岁为主;梅毒分期以Ⅱ期梅毒、隐性梅毒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5.60%、30.98%。结论梅毒已成为西青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问题之一,青壮年人群是防治工作重点,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5—2009年襄樊市襄阳区乙型肝炎(乙肝)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和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襄阳区乙肝法定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区5年共报告乙肝4 299例,年均发病率为68.92/10万,2005—2009年乙肝的年发病率分别为52.60/10万、122.38/10万、72.29/10万、52.56/10万、44.96/10万;未发现季节性发病高峰。发病以15~49岁青壮年为主(占74.79%);男性病例2 975例,女性病例1 324例,男女性别比为2.25∶1;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占41.97%),其次是学生(占19.07%)及干部职员(占9.80%)。结论襄阳区2005—2009年乙肝病例的流行特征未有明显变化,应继续重视乙肝的预防和控制,特别是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并扩大乙肝的接种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5—2022年永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疫情形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2005—2022年永州市乙肝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22年永州市共报告乙肝病例74 77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7.29/10万;急性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相对较低(1.83/10万),发病趋势波动不明显;慢性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57.72/10万),整体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2.3∶1,45~74岁年龄组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125.26/10万,农民发病占比较高,2009—2022年历年均在50%以上。结论 2005—2022年永州市慢性乙肝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做好成年男性、农民等重点人群防控,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促进工作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庆市巫山县法定传染病的疫情动态,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2种12 097例,年均发病率为395.10/10万,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肺结核(占42.56%)、乙型肝炎(占20.05%)、流行性腮腺炎(占7.19%),其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67.88/10万、79.11/10万、28.37/10万。乙型肝炎、淋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梅毒、艾滋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细菌性痢疾2007—2009年各年的发病率明显低于2005和2006年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在2008年和2009年也有明显下降。结论肺结核、乙型肝炎仍是巫山县最常见的传染病,而梅毒和艾滋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珠海市梅毒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防控梅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珠海市的各行政区抽取4个区(镇),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各区(镇)的梅毒发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梅毒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2年珠海市4个区(镇)共报告梅毒486例,无死亡病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99/10万、4.10/10万、4.50/10万、9.30/10万、8.52/10万、18.25/10万、31.31/10万和33.89/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90/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Ⅰ、Ⅱ、Ⅲ期、胎传、隐性梅毒分别占29.21%(142例)、32.92%(160例)、1.03%(5例)、1.65%(8例)、35.19%(171例)。除胎传梅毒外,发病年龄从15岁开始,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76.95%(374例),≥60岁年龄组占9.67%(47例);梅毒的发病以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居多,其病例构成分别为:20.08%(96例)、18.41%(88例)。隐性梅毒病例数逐年增加,2006年开始出现隐性梅毒超过Ⅰ期梅毒,2010年起病例数增加迅猛,最高占当年总病例数的55.07%(38/69);各年发病职业构成不同(P<0.01),家务及待业、离退休人员、学生人群的构成逐年增多。Ⅰ期梅毒以男性发病为多,占67.61%,而隐性梅毒则男女分别占51.46%和48.54%;隐性梅毒以家务及待业居多(占22.01%),而Ⅰ期梅毒则以商业服务居多(占22.05%)。结论珠海市被调查地区的梅毒发病率逐年升高,隐性梅毒的发病率超过Ⅰ期梅毒,且普通人群发病有增多趋势,说明该市的梅毒防治工作应深入到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5-2013年新乡市梅毒和淋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3年新乡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梅毒和淋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新乡市共报告梅毒和淋病分别为7 609例和2 075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分别为3.52/10万~26.85/10万和2.67/10万~8.69/10万;2006年后梅毒发病上升趋势明显,梅毒报告发病例数超过淋病,其中隐性梅毒报告发病例数增长最快,2008年成为构成比最大的梅毒分型(55.15%);淋病发病率无明显的趋势性;梅毒男性病例多于女性,梅毒和淋病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上人群和20~44岁年龄组,分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4.19%和72.14%,职业类型均以农民为主。结论新乡市梅毒和淋病流行趋势不同,梅毒为发病率最高的性病,隐性梅素所占比重较大,应加强梅毒等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以有效控制性传播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连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连州市2005—2009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连州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7 735例,年发病率介于271.46/10万~496.35/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336.76/10万。各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3 782例,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8.89%;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共报告2 200例,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8.44%;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1 717例,占发病总数的22.20%;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发病较低,共报告32例,占发病总数的0.41%。报告发病的主要疾病为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肝炎、梅毒、手足口病等。结论连州市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同时必须加强对梅毒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与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连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连州市2005—2009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连州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7 735例,年发病率介于271.46/10万~496.35/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336.76/10万。各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3 782例,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8.89%;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共报告2 200例,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8.44%;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1 717例,占发病总数的22.20%;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发病较低,共报告32例,占发病总数的0.41%。报告发病的主要疾病为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肝炎、梅毒、手足口病等。结论连州市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同时必须加强对梅毒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与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